罗中立先生画作之现实美

2016-05-14 07:08杨喜生
艺海 2016年7期
关键词:湿地洞庭湖野生动物

杨喜生

〔摘 要〕罗中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众多作品中,其风格特点主要是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罗中立先生的作品《父亲》享誉全球,还荣获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金奖。作品通过写实的描绘,对人物的五官及神态进行了非常详细生动的刻画。《父亲》描绘的是一位农民形象,这位大伯的脸上布满了一道道深刻的皱纹,皮肤非常的黝黑,眼神非常的慈祥善良。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真实的绘制让画面产生非常震撼的视觉感,感动人的是画面的写实风格以及朴素勤劳的父亲形象。罗先生后期作品则开始向表现主义跨越,这也是时代的要求。先生后期的作品人物发生了变形,更多地是一种符号的表达,以诠释画面的主题。先生的画作,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表现主义,都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洞庭湖 生态 野生动物 可持续发展 湿地

作为罗中立先生的学生,我时常非常骄傲,因为我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及“高尚的人”。他真诚、淳朴、宽容和仁爱让我终生难忘。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我们的学习典范。罗教授性格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教学严谨、管教严格。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罗教授在我们的心目中,地位决不低于父亲!罗教授对同事关心,对学生关爱,对劳动人民心存感激和尊重,他总是谦卑、和气,总是倾尽全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俗话说“画如其人”,罗教授通过自己的画作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他的画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深远。

罗教授生于1948年,因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196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为知青的这段时间里,周围的人和生活环境带给了罗中立教授前所未有的体验。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农村的锻炼中,农民的朴实善良带给了罗中立教授内心深深的震撼。由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了解,罗中立先生的绘画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罗中立于1977年顺利考入四川美院油画系后,在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中,他的画技不断成长,趋于精湛。纵观罗教授的早期画作,例如《忠魂》、《彭德怀》、《大巴山人》等等,从这些作品我们能看出罗中立先生绘画水平的不断成长与进步。由于前期的努力和积淀,罗中立先生的画作《父亲》成为一幅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巨作,这部作品在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中荣获金奖,罗中立先生也因此一夜成名。对此各界对罗中立先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继优秀作品《父亲》之后,罗中立先生还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春蚕》等。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院并举办了个人毕业画展。1982年留任四川美院担任油画系教师。1983年被学校派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85年罗中立在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剑桥、瓦列芬尼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1986年罗中立硕士毕业回国,当时的中国大地正处在“85新潮”的席卷之下,大批青年艺术家们对我国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题材嗤之以鼻、不断求新求变。然罗中立冷静对待,不随波逐流,十年的蛰伏让罗中立先生的画技不断提升,其绘画风格也逐渐形成。我认为罗中立先生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写实主义风格,另一种是表现主义风格。

罗中立先生的绘画作品很多,总结绘画风格及特点如下:

一、罗教授的绘画作品中洋溢着写实主义的色彩

在罗中立先生众多的绘画作品中,写实性是其突出的风格特点。写实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当属享誉国内外的《父亲》。《父亲》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首先,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作品的画面充满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写实色彩,表现了一位贫苦勤劳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具有沧桑感的道痕深深的手……这位农夫不仅仅是描绘罗中立先生的父亲,更多地是表达全中国人民的父亲形象。在那个年代,中国大多数老百姓还生活在农村,很多人的父亲都是在烈日下耕作以维持后代生计的农民,他们朴素艰苦,任劳任怨,长期的劳动以及烈日的照晒让他们显得非常的苍老但又不失和蔼。《父亲》的问世正和这种肯定人性、明确普通人价值的背景相呼应。其次,罗中立先生的作品《父亲》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将农民的质朴、善良,劳动者的辛苦饱经风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黝黑的皮肤、交织的皱纹、干裂的双唇、滴汗的额头、布巾缠头、缠着布条的手指、长满厚重老茧的双手和破旧的碗等等细节都深刻得表现出当代农民的真实形象以及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张《父亲》可谓是八亿农民的缩影。画面表现得非常具象,人物的立体感、质感以及神态就如同一个真实的人物站立在你面前,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最后,《父亲》在绘画手法上采取大构图细绘画的方式,《父亲》一图虽然采取画领袖头像的大尺寸,但是罗中立先生并没有因为尺寸大而忽视细节的描绘,相反他将人物皮肤上的皱纹、脸上的高光、手上没有修剪的指甲以及那个破旧的瓷碗非常真实地绘制了出来。

然而随着《父亲》的一夜成名,作品也面临着很多质疑。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国家的主人,多数描写劳动者的作品都描绘着喜悦、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等情形,《父亲》这种忍辱负重、辛苦迷茫的负面形象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提出,这种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真实地反应了人们的情感,脱离了假大空的惯性思维,是创新是提升。这种充满生活烙印的人物的血肉形象,更能够体现出农民阶层的不容易。农民伯伯在农田里长期风吹雨淋,为了能有收成,每天起早贪黑,身上脏了也顾不着清洗,肚子饿了也没法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因为那个年代虽然已经解放,但整个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尤其是农民生活水平很低,但是劳动强度又非常大。生活的不容易都烙印在他们的脸上。罗中立先生他不跟随他人脚步,没有用非常阳光帅气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去歌颂新中国,而是坚持将画中人的生活形象真实地刻画在作品中,这就是罗中立绘画风格中的写实主义风格。

二、罗中立先生作品中所体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罗中立先生于1983年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他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影响,他知道要将中国油画不断发展,就必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同时提升作品中的人性高度,也就是说作品中应从人性的角度去反映主题内容。罗中立先生自1983年到1988期间又创作出多幅优秀作品,然而其绘画风格由写实主义逐渐转为表现主义。从1988年的《乡村的小路上》可清晰地看出人物的造型开始趋于符号化,这显示着罗中立的绘画风格慢慢地向表现主义过渡。他的新绘画风格也是由写实主义风格演变而来,然而却和写实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主义强调的是人物的写意性,画面未经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刻画,采取粗犷、凝重和混合的绘画特点,初露表现主义画风端倪的是《故乡组画》,这幅作品与《父亲》的严肃、沉重有着强烈的感官差别,《故乡组画》采取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将人物的描绘相应变形,气氛也略显放松,表现出了农民生活愉悦和人性中的积极乐观的心情。

表现主义讲究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情感,而非完全照抄对象物,因此往往会表现为对现实物象的提炼与抽象化。起初罗中立的画作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同情,而后罗中立深入到农民中生活数十年,设身处地了解农民的生活、工作、喜怒、哀乐,不再用第三人的姿态去观察农民,而是融入到农民中透视农民的生活细节,后借鉴国外优秀的表现主义画风创新自己的绘画风格,并上升为思考原始人性和生命意义等。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陈子劲.中国油画家:罗中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没],2005

[2]罗中立.中国当代名家罗中立.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M],2007

[3]李晓慧.民族艺术的精魂:解析罗中立油画作品.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J],2013:10

猜你喜欢
湿地洞庭湖野生动物
洞庭湖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白洋淀湿地现状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