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鸟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运用

2016-05-14 07:08冯光李婷婷
艺海 2016年7期

冯光 李婷婷

〔摘 要〕妙音鸟在敦煌壁画中通常以鸟的身体人的脑袋形象出现。外在形态具有中性的特点,不但敦煌女子舞蹈能够采用,男子舞蹈也同样可以运用。本文主要从妙音鸟的由来和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主要位置、妙音鸟的形象特征、妙音鸟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运用、妙音鸟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的创编之我见四部分对妙音鸟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运用进行试探性的论述。以求对从事敦煌男子舞蹈的工作者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妙音鸟 敦煌舞蹈 敦煌男子舞蹈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敦煌舞蹈就已经开始了教学研究并且运用到了课堂实践。如今敦煌舞蹈自成体系,敦煌舞蹈作品也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如著名舞蹈家高金荣教授创作的教学剧目《千手观音》、《妙音反弹》、《大飞天》、《凭栏仙女》、《彩塑菩萨》等多部敦煌女子舞蹈都赢得了敦煌舞蹈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敦煌男子舞蹈而言,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孙汉明教授主编了《敦煌舞男班教程》,对敦煌舞蹈教材的总体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也在敦煌舞蹈男子训练的组合中起到了参考价值。但总的来讲,敦煌舞蹈男子形象的作品还是很匮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步就是在敦煌石窟中挖掘和整理出可用在编创敦煌男子舞蹈作品的壁画角色和舞姿形象,其中妙音鸟就是可用的形象之一。

一、妙音鸟的由来和在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主要位置

妙音鸟又叫迦陵频伽、美音鸟,目前为止敦煌莫高窟仅有80余身,妙音鸟在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时间是在唐朝时期,鸟的身体和飞鹤相似,做飞舞状或持乐器作舞,估计和中国道教羽化飞升有关。唐代诗人崔颢曾写过有关仙鹤的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由此可见,仙鹤在道家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李唐统治者自称老子后人,曾一度重视道教。高祖李渊在武德八年(625年)宣布了道、儒、佛的各宗教秩序,唐玄宗也笃信道教、崇尚神仙,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与道教相关的音乐和舞蹈,如《紫极舞》、《八卦舞》等。在本应为宣传佛教思想而产生的敦煌壁画中妙音鸟以道教仙鹤的形象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仙鹤在道教中通常代表着吉祥、长寿,仙人也常以仙鹤为坐驾)。妙音鸟的典故来自印度佛教,《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惟除如来言声。” 妙音鸟属于护法神乐伎,或称它为供养神(乐供养),最开始出现在经变画成熟时期的唐朝。通常出现的地方主要在经变画中佛的下方、乐队的两侧或前方、在水池前的曲桥或平台之上,一般对称排列,与礼佛乐队相似:中间一舞,两边各一两身,手持乐器伴奏。

二、妙音鸟的形象特征

妙音鸟在敦煌壁画中以鸟身人头的形象出现,偶尔也会出现一个身体两个脑袋(俗称共命鸟)的形象。大多展翅作舞或作乐,羽毛丰满且艳丽,有的翱翔空中起舞或作乐,也有的以各种造型立在地上或荷花之上作舞或作乐。有徒手起舞的,有手持长绸巾带的,其中最多的是手持乐器的 ,乐器中又以琵琶居多。这些妙音鸟作乐或作舞在敦煌壁画中有的同多身妙音鸟一起出现,也有的和童子一起出现,还有的和孔雀、仙鹤一起出现。在壁画中造型优美,表现出载歌载舞、欢乐无忧、逍遥自在的天国乐舞场面。

三、妙音鸟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运用

著名舞蹈家高金荣教授在敦煌舞蹈教程步法练习中把大斜步和小斜步归为迦陵频伽步,还创作了具有妙音鸟形象的敦煌舞蹈教学剧目《妙音反弹》。不管是从敦煌舞蹈教程中的迦陵频伽步伐上还是舞蹈《妙音反弹》舞蹈剧目中都可以窥探得出妙音鸟是一种欢快雀跃起舞的一种形象。同样以人体动作来体现鸟类特征的剧目,《妙音反弹》和傣族舞《雀之灵》有很大的不同,最典型的差别就是《妙音反弹》做为敦煌舞蹈多棱多弯的特征始终贯穿舞蹈之中,这一点妙音鸟作为男子形象出现在敦煌作品中也是不能忽略的,要始终坚持敦煌舞蹈多棱多弯外的外在特点。

四、妙音鸟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的创编之我见

壁画中的妙音鸟形象作为敦煌男子舞蹈创编对象,如何将静止的壁画流动在舞台上这是一大难点。这里笔者主要略表个人以下观点,希望能够对从事敦煌男子舞蹈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从胡腾胡旋中看妙音男子舞。妙音鸟在敦煌舞蹈中尽管男女都可以将其作为舞蹈创编对象,但妙音鸟毕竟以神鸟的形象出现在舞蹈中始终脱离不了欢快雀跃起舞的这一特点,而男子舞蹈又要体现出阳刚奔放、威武有力这就不得不借鉴具有西域风格的《胡腾舞》、《胡旋舞》。《胡腾舞》、《胡旋舞》都是西域最具代表的舞蹈,在唐朝时期归为“健舞”类,《胡腾舞》以快速腾踏、旋转为风格特点,《胡旋舞》以快速旋转为风格特点。将《胡腾舞》和《胡旋舞》以妙音鸟的形象运用到敦煌男子舞蹈的创编中不但能够体现男子阳刚奔放、孔武有力的特点而且还能体现出鸟儿欢蹦跳跃的形象特点。

(二)从对鸟儿的模仿中看妙音男子舞。妙音鸟是佛教神话中的一种神鸟,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其形象的运用在不违背敦煌舞蹈多棱多弯的外在特征的基础是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鸟类特征进行模仿创造的,比如对鹤、孔雀等鸟类的栖息习惯的模仿然后将这些学来的动作运用到敦煌男子舞蹈的创编中去。从古代文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汉代百戏“鱼龙曼衍”就已经出现过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模仿鸟类来创作舞蹈,从汉画像(或汉画砖)可以清晰看到人们装扮成鱼、鸟、兽的样子做舞的场景。在唐朝时期“软舞”类《春莺啭》也有模拟鸟态的动作。前车之鉴,让壁画中静态的妙音鸟形象以敦煌男子舞蹈形式流动于舞台之上,依据对现实生活中鸟类的模仿创造是行得通的,如鹤的动脖子、扇动翅膀、漫步嬉戏都可以在不违背敦煌舞蹈多棱多弯的前提下进行模仿美化,为妙音鸟形象的敦煌男子舞蹈提供语汇。

(三)从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看妙音男子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审美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个作品的好与坏不光是舞蹈圈内人士说了算,更多的还是要从广大受众的反馈中来折射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敦煌舞蹈作为一个新兴流派,它的发展历程不及身韵古典根基深厚,但敦煌舞蹈仍然受到世界广大人民的瞩目,这其中和满足现代人民的审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舞蹈是根据敦煌壁画彩塑依托佛经故事经过舞蹈工作者再创造呈现在舞台之上的一种动态艺术。这个过程舞蹈作品的呈现是最难的,这不但要对彩塑壁画进行舞姿挖掘,还要尽量让舞蹈表现思想有其依据,还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要重视现代人对美的评判标准。敦煌舞蹈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光是因为敦煌舞蹈多冷多弯的造型吸引人,也体现在敦煌舞蹈表现的题材被大众接受。敦煌舞蹈是具有佛教色彩的舞蹈,但敦煌舞蹈并不是给广大观众宣扬迷信。敦煌舞蹈表现的题材是现在广大受众内心所期盼和向往的折射(或是部分折射)。《千手观音》在海内外引起广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千手观音》这部作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内心向往追求。敦煌舞蹈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舞蹈,正是因为敦煌舞蹈的这一点,才赢得敦煌舞蹈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和肯定。妙音鸟形象作为男子舞蹈来体现也不能脱离这一点,动作体现阳刚奔放、欢快洒脱的同时也要注意妙音鸟的这一形象特征(鸟儿的特征),同时也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对舞蹈的创编要有依据。只有这样,壁画中的妙音鸟形象才能被敦煌男子舞蹈的创编更好地运用。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修订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孙汉明.敦煌舞男班教程[M].民族出版社,2014.

[3]史敦宇 金洵瑨.敦煌舞乐线描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4]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尚俊睿.“敦煌舞蹈”创造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

[6]黎明东.关于敦煌男子训练可行性试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1).

[7]王爱和.图说敦煌艺术[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8]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9]高德祥.朝觐敦煌[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0]韩兰魁.敦煌乐舞研究文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1]陈雪静.迦陵频伽起源考[J].敦煌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