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6-05-14 13:15钟地福
情感读本·理论篇 2016年7期
关键词:莱茵河底蕴三味书屋

钟地福

【摘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地方几乎都有各自的文化资源特色。这其实是小学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挖掘各自地区的这些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一片天地,为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巧用特色文化资源,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寻访文化古迹,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财富。那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就拿小学语文第五册《三味书屋》一文来说,主要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和鲁迅童年时代勤奋好学的事迹。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可利用节假日去寻访古镇绍兴,收集与“三味书屋”和鲁迅有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寻访结果。在寻访后的交流课上,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寻访收获。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三味书屋这几个字的意思,书屋就是读书用的房子,‘三味是这个书屋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从鲁迅故居了解到,鲁迅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写过好多的书”。由此可见,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他们又带着真情实感走进文本,同伟大作家进行了一次精神对话,受到了他的熏陶,升华了自己的精神。激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激起了对伟人鲁迅的敬仰之情。

二、饱览壮丽的河山,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曾有位作家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课上,一些学生常常陷于无内容可写的境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

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已深入人心。因而,每当人们到了北京,就会想起雄伟的万里长城;每当人们到了西安,就会想起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汇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能引领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这个精彩的文化大千世界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置身其中,定会有所思,且思绪万千,内心的感想便会油然而生。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春游。在带领学生游玩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人的活动、小动物的活动,并让学生选择春游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作文。第二天,学生交上了一篇篇精彩的习作。

倘若习作之前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难道会有文质兼美的文章吗?所以说,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寻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步入世界精神殿堂,加厚加宽人文底蕴

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就要让学生多一点吸收。不仅要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要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步入世界精神殿堂,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曾经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向他的学生谈到了几条世界闻名的名川大河,并说许多人都把自己国家的名川大河称为“母亲河”,而德国却把莱茵河称为“母亲河”。一个学生从此对莱茵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若干年后,他来到莱茵河畔,亲身领略莱茵河的美丽,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莱茵河和它的两岸的景色美丽壮观,无数的诗人都曾赞美过它。我们乘着游船,游览莱茵河。莱茵河中游的景观是最吸引人的。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古城和小镇,巨大的教堂,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德国人称莱茵河是他们的父亲。游览过莱茵河,我的确感觉到莱茵河真的像父亲一样,给人以勇气和信心,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

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总而言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还需要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触摸、体验丰富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有时是课堂上无法实现的,也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取代的。

猜你喜欢
莱茵河底蕴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倍er高级
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摄影作品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莱茵河有多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