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横贯东西的大时代

2016-05-14 09:39答剌卿
检察风云 2016年6期
关键词:元大都成吉思汗蒙古

答剌卿

人类的历史如同这世上的一切,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它们总是能在不同的结点上找到彼此邂逅的契机。几百年前的蒙古历史,便透露着似乎现代社会才有的某种气息,这便是穿越时空带给我们的极大引力……

《蒙古帝国的兴亡》

作者:杉山正明

译者:孙越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世纪的人类,处在信息爆炸的一个新纪元,随着通讯和交通的不断拓展,来自地球村各个角落的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汇聚,彼此观察和打量,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重新丈量那些曾被回眸过无数次的历史,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火花。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的《蒙古帝国的兴亡》,是由日本熟悉二十多种中亚国家语言的杉山正明教授撰写的作品,该书曾获日本学士院奖。学界认为他的蒙古史研究很有特色,新意迭见。要知道,近些年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新的潮流不断兴起,而作者将东方的汉文史料和西方的波斯语史双剑合璧,跨越多语种史料的壁垒,从人类的视角来眺望那个曾经跨越亚欧版图的大时代,应该说是一段相当有趣的穿越历程。

事实上,通过不同语种的文献来考察历史,也非首创。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四川大学就读时,曾经接触的一位英国女留学生,她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汉语的学习,试图由唐朝古汉语写作的佛经入手,转而研究印度的历史。因为不少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玄奘影响的不仅是佛教徒,而是全部的印度人”,是玄奘帮助他们重建了印度史。

本书共分上下两集,从蒙古的诞生、对世界史面貌改变的影响、陆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国的大统一到其解体沉没的后话等角度切入,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为“贴肉”的欧亚大贸易圈图景。这其中,自然也不乏亮点。

亮点一:成吉思汗究竟长什么样

说起成吉思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位在13世纪带领族人开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人物,被收录在中国历代帝后像中,人们似乎也早已熟悉了他的面孔。但作者认为,我们见到的或许只是想象图。如果人们仔细看,就会发现成吉思汗画像与忽必烈的画像轮廓基本相同,而忽必烈出生时成吉思汗却说他的脸如中原人一般,似乎暗喻了彼此面貌的差异。更令人好奇的是,史上几乎没有关于成吉思汗容貌的记载,尽管波斯语文献称其是具有西方人特征的彪形大汉。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死后,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本书中提到的关于成吉思汗容貌的描述,又令读者对其产生了更多的神秘和好奇感。

亮点二:重拾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史书

公元1295年,自成吉思汗起家过去了九十年左右,第七代伊儿汗合赞才开始着手编纂蒙古帝国的历史。要知道,合赞时代的蒙古已经发展成横跨欧亚大陆东西、实至名归的世界帝国,但跟随而来的蒙古人却已渐渐遗忘了自己的历史。合赞从心底尊敬着忽必烈,希望能唤醒所有散布在各地的成员对蒙古的认同感。

据文献记载,蒙古人发迹于斡难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成吉思汗命令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或许,正因如此,当时势力极盛的蒙古便以蒙古为中心,用波斯语编成了庞大的“蒙古正史”,其内容参考了蒙古皇室的秘藏史料《金柜秘册》、各部落口耳相传的旧辞、熟知蒙古诸事及秘史的合赞口述。尽管合赞没能亲眼看到《史集》的完成,但负责编纂的拉施特在第八代伊尔汗完者的指令下,在既有的蒙古史基础上,追加了当时世界上主要种族的历史,从而史无前例地将人类此前的世界历史进行了系统化整理。

而今,作为本书重要参考的著作《史集》作为研究蒙古历史最基础、最古老的史料抄本,静静地沉睡在原奥斯曼帝国首都(现为土耳其共和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旧皇宫一角的图书馆里。幸而遇见了通晓多国文字的作者的挖掘,今天的读者才能通过中译本,踏上穿越时空横跨欧亚版图的奇妙旅程……

亮点三:立体扫描元大都的前世今生

元代以后明清至今,中国的首都都设在北京,其前身便是元大都。而根据族谱,笔者的祖先,也是在忽必烈时代,铭记着燕山(元大都)的方向,于1281年入闽任仕开族,经历700年风雨,将记忆和血脉传承至今……这样想来,我们就是写就历史的本体。

话说1266年,忽必烈下令兴建庞大的皇城——大都,而真正建造到初具雏形便大约花费了四分之一的世纪。想想即便是经济发达、大兴土木的现代,恐怕要破土动工修建一整座城市,也是十分罕见的大工程,更何况是几百年前。元大都的设计大纲是“黑衣宰相”刘秉忠结合儒道佛三教理念完成的,是忽必烈用以向世人展示其领导下的一个富强新时代的产物。

从外观而言,元大都是正统、理想的汉式皇城。大都外廓周长六十里,采用干支循环一轮刚好是六十之数;街市区域划分采用里坊制度,不再像长安那样在每个坊周围增盖坊墙。这也当时唯一按照《周礼》建造的都城。作为一座完全的计划城市,从集合了中书省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南侧街道,到分布官办市场的北侧;从东侧祭奠祖先的太庙,到设有祭祀大地之神的西側社稷坛,都遵循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今天人们熟知的四合院,就是当时公开征集中都或各地富庶前来居住的数个居住单位的组合。而仓库和窑场,可见大都既是消费城市也是产业城市,其前所未有的整齐划一和恢宏气势征服了马可·波罗这样的旅行者。

元大都的构建历史和早期思想,或许今天还在通过某种建筑的文化理念,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着微妙的影响,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亮点四:从白银到“盐引”的划时代经济模式

尽管是来自马背上的民族,但忽必烈的国家系统却有一个很现代的突出特征,那就是忽必烈之后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游牧和农业生产,而是依赖占据八九成的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从使用蒙古的基本货币白银,到发展“盐引”(即盐的兑换券),再到两者结合成为主辅货币,随着蒙古帝国的不断扩张,忽必烈王朝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蓝图。仅次于“盐引”收入的是向各种商业交易征收“商业税”,即从征收过路的转口税转为征出售物的营业税,令大规模的远程交易可以更加顺畅。而分布各地的驿站,为陆河海提供了全方位经济和流通手段,使得七百年前的亚欧板块具有了难以想象的大物流发展。当年,忽必烈下诏颁行“纸币”,宣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使用纸币国家诞生,凡此种种,都能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元朝这个跨越欧亚版图的超级经济体之强大。

双剑合璧,或许正是因为打破了多语种史料的研究壁垒,在共享人类历史文明的今天,我们才得以更为客观和深入地体味历史瞬间的巨大魅力,勾勒出更为宏伟的人类文明蓝图。

猜你喜欢
元大都成吉思汗蒙古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成吉思汗
蒙古香
藏传佛教在元大都的发展及其成因的探析
近邻蒙古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