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武术教育的回溯、

2016-05-14 08:58程国
武术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段位制拳种武术

程国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武术教育历程进行梳理,发现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经过起步时期、停滞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竞技化蔓延时期以及重新审视时期,指出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包含拳种林立与课时过少之间的矛盾以及造拳运动背景下传统文化流失,并对学校武术教育瞻望,认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一校一拳”与“段位制”共谱校园武术教育发展新路标,提出应理性认知学校武术教育:武术教育要摒弃文化自卑,亦不应文化自大,培养及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体育教育

学校武术武术教育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育自古有之,武术教育无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精神层次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非一路平坦,甚至一定时期内被边缘化,基于此,理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困境,对于更好地实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武术教育的回溯

1.1起步时期:在摸索中缓慢发展(1949-1965年)

抗日战争及内战时期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事业经受了严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安定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工作座谈会,号召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1954年,体育院系将武术列为正式课程,1957年国家体委与教育部针对北京、成都、武汉等体育院校提出将武术列为选修课的指示,1958年8月,国家体委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体育院校负责人座谈会,强调要把武术列为体育学院必修或选修课程。1960年开始,全国各体育院校相继成立武术系,武术作为专业课出现在部分院系,196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武术》上、中、下册,教育部组织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此,武术中的拳、刀、枪、棍、剑、传统武术、散手等运动形式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标志着新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在摸索中开启。

1.2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冲击(1966-1976年)

1966年,由大、中学校的学生成立的“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打着“造修正主义的反”的旗号到处批斗学校教师,这场运动很快波及社会,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潮下,武术被一度认为会影响社会风气,且很多属于封建迷信文化,是应该被打倒的文化糟粕。以“破四旧”的名义将大量武术经典古籍拳谱焚烧销毁,众多武术家被批斗迫害,如前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王子平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抄家等,在此期间,学校武术教育也兴起“教育革命”,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打击,武术学科的知识体系被打乱,学校武术教育事业一度处于停滞时期。

1.3全面发展时期(1977-1996年)

1977年9月文革时期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等学校的武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契机,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题词“太极拳好”,简短四个字却充分肯定了武术中有着非常优秀的拳种值得弘扬与发展,同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大、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随着大、中小学武术教材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从小学至大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首次被确定,为学校武术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做了重要贡献。1977-1996年学校武术教育开始步入全面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1983-1986年,全国范围开展开展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为今后的学校武术课程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二,注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武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专业高层次人才作为根基,继1982年上海体育学院获批武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北京体育大学等院校先后获得武术专业硕士授予权,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全国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培养武术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高层次人才根基。

其三,体教模式的兴起,1986年全国一些高校开始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员,创建学校武术运动队,开启了“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由此,业余体校、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国家及省武术专业队之间形成了一条龙的训练网络,丰富了高校武术教育的内容与价值,1996年第5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对学校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校武术比赛开始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1.4学校武术泛竞技化时期(1997-2007年)

1996年,我国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此次《规则》中将裁判员分为两组,分别对动作质量与演练水平打分,相对于之前《规则》的整体主观打分有了质的区别,另外,此次《规则》起评分为9.8分,增设创新难度0.2分,满分10分,武术开始朝向“高、美、难、新”方向发展,规则的修订推进了武术的竞技化,“1997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武联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设想,1998年国际武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竞技武术入奥申请书。”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鉴于柔道与跆拳道分别于东京与汉城奥运会人奥的成功经验,中国全力举荐武术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3年,我国《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确立了竞技武术“高、美、难、新”的方向,将武术分解为3块分别打分,其中动作质量5分,演练水平3分,难度动作2分,其中显著的特点是增加难度动作分值,武术比赛的竞争激烈性与观赏性显著提高,也更加适应了西方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文化,在武术竞技化的大环境下,学校武术教育亦开始朝向竞技化方向发展,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40所高校招收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全国性及区域性学校武术比赛如火如茶开展,竞技武术在学校武术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学校武术教育开始由大众教育向精英教育倾斜。

1.5武术的教育价值重新审视时期(2008年至今)

2008年是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武术未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引发了更多学者深刻思考武术后奥运时期的发展走向,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注重武术的人文教育价值:武术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不应是一个技术概念、项目概念,而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一种可以用身体运动诠释中国文化的极具生动的表现形式。”从技能运动到文化传承的载体,进一步挖掘武术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二,对学校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积极探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研究认为,目前学校开展武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都十分欠缺,且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

2我国学校武术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拳种林立与学时过少之间的矛盾制约学校武术发展

郭志禹在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时,充分借鉴了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中对中国地域文化划分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武术文化划分出:中州、巴蜀、吴越、齐鲁、燕赵、陇右、荆楚、岭南、关东、秦晋、闽台、滇黔、西域、大漠14个武术文化区。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的文化背景各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造就了林立的拳种,各区域均有自己群众基础好,习练普遍的拳种,但是,反观现阶段,武术在学校多被作为一门体育课程的价值属性在发展推广,与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项目属于并列关系,体育课所占比重本身少之又少,如今,武术又要与其他体育项目“抢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承载千年文化积淀的林立武术拳种在学校朝向流于形式、浅尝则止的方向发展。

2.2造拳运动兴盛,传统文化流失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其文化属性,武术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是与中国传统医学、哲学、美学等紧密结合、一脉传承的,拒绝其文化属性便是忽略其文化传承价值,无异于一项体育运动,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形”为武术的肢体表达,“神”才是武术的内涵所在,“手、眼、身、法、步”为展现武术的外在,“精、神、气、力、功”是武术的内在体现。近年来一系列武术教学内容在校园内兴起,但现实问题却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武术操化,如今很多学校开始用武术操代替广播体操,更甚至开展校际之间的武术操比赛,为了比赛追求新颖与别具一格,各学校开始编排自己的武术操,致使武术操种类繁多,武术与操已同类而语,且不说武术操推广效果如何,单就武术进校园的这种方式就有待商榷,武术操是武术与体操的结合,是武术体操化的鲜活例子,武术操在校园推广的越广泛只能说明武术更加体操化,武术进一步操化只会加剧武术的衰亡。

其二,形式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推广武术,曾经组织编排了“五步拳”“少年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刀术”“初级剑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一系列套路,现如今又开始出现“形神拳”“健身短棍”等一系列套路,而其中的内容却大同小异,均是由长拳、太极拳中的基本动作变化运动路线组成,传统拳种的影子却鲜能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套路编排对于武术的真正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3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瞻望

3.1“一校一拳”与段位制和而不同,共谱校园武术教育发展新路标

继2008年武术无缘奥运会竞技项目开始,关于武术的重新审视与反思,反思的是中国武术在“走出去”的一次失利和竞技化的迷失,审视的是武术文化身份与特色,此时,武术应该注重在国内“如何走”,只有在国内发展完善才能谈进一步的“走出去”,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路标,第一个路标为国家体育总局为主线的进一步推动武术段位制进校园,2010年底《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开始陆续出版,并在全国数百所中小学试点,相对于之前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此次的显著特点是从“标准化”作为突破口进一步的推广,“2011年6月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方式标准化、考试内容标准化和操作模式标准化三方面。”段位制的标准化使得学校武术的内容与形式得到统一,学校武术教学得到进一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的学校武术教育有章可循,为学校武术的普及及推广有着重要作用;第二个路标为教育部为主线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2013年,该联盟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一校一拳”的武术发展新思路,“一校一拳”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武术拳种多样性、原真性活态传承的有效策略;有利于武术拳种原真性活态传承;有利于武术拳种多样性传承”武术段位制和“一校一拳”在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上具有统一性,两者皆注重武术的文化价值属性,通过打练结合、突出技法与技术的方式,达到校园武术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两者在“和”的基础上又有所不同,段位制侧重点在于标准化,“一校一拳”侧重于多样性与个性化,但两者并不矛盾,标准化不能否定武术的拳种意识,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需要科学的标准化作为指导,可以说,在兼顾武术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基础上,以标准化作为实践引导是未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3.2学校武术教育的理性认识:武术要摒弃文化自卑,不应文化自大,需要培养及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是浸润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的,它具有典型的区别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它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创造的‘体育运动,是一个能够通过身体运动实践,来获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的熏陶和认知,来把握中华民族所主张的‘内敛、和谐的文化要义,来体认中国人所倡导的‘伦理、教化的文化内核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以,武术相对于西方体育运动是存在质上的区别的,但纵观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历程,从建国后的照搬俄罗斯体育模式,将武术以体操的形式列入体育课,之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入影响,有学者认为中西方文化应该交融,武术也应该适应时代需要,“西为中用”的思想潮流曾占据主流,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武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迎合奥林匹克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体现出的是文化自卑;中国武术从夏到晚清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在奴隶社会与封建制度的专治统治中度过,中华民族处于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闭环境,使得中华民族的人们性格偏内向,讲究深沉含蓄,在这种大环境下,武术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为“中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面对西方奥林匹克文化时如果一味强调武术的博大精深,将武术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那么就是再一次将自己置身于封闭的环境之中,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思想是一种文化自大,当今社会,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之间充满着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武术的发展需要理性思考,在既不文化自卑又避免文化自大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努力去培养文化自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为。”借鉴到武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武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理性认知武术的现实困境,在取精华去糟粕的实践过程中保留武术的本真,培养及强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将武术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段位制拳种武术
中华武术
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瓶颈与对策研究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开展状况调查研究(1997-2011)
武术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