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需克服“简单划一”思维

2016-05-14 21:14秦德君
决策 2016年6期
关键词:境域城邦思维

秦德君

把握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整齐划一”,在何种情况下应“参差互异”,这是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公共理性和智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命题。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公共事务日益繁杂、各项改革不断步入深水区的新常态下,如何克服简单化的治理思维,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不平衡,还表现为包括人文、习俗、社会心理、群体构成等方面在内的种种差别。当下我国社会治理正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简单化治理思维常常以一律多,忽视差异性和特殊性,机械强调整体性。由于现代公共治理是一种覆盖性的规模化治理,简单划一的治理行为很容易造成整体性的治理“绩效黑洞”。

凡事一刀切的行政偏好有久远的历史。比如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为政治所立的前提,可以概括成这样的原则:‘整个城邦的一切应该尽可能地求其划一,愈一致愈好。”亚里士多德对此批评说:“一个尽量趋向整体化(划一)的城邦最后一定不成其为一个城邦。城邦的本质是许多分子的集合……这样的划一化既然就是城邦本质的消亡,那么,即使這是可能的,我们也不应该求其实现。”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式,都存在简单划一的偏执,无论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劳动公社,都如此。在柏拉图理想国中,简单划一还深入到私人生活的细节当中,从孩提时代的游戏、起居、饮食、训练的作息制度、食物内容到年轻人的举止、发式、服饰、鞋履等,都有强制性的规定。

这种忽略事物客观差异性的做法,无不以抑止社会本身内在的律动、抑止社会萌发的活力生机为代价,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城邦的过度划一决不是一个良好政策”“那些思想家所拟的以划一求完整,实际上不合于城邦的本性,他们那种城邦所希望达到的最高成就实际上是城邦的消亡。”这为我们今天提供了警示。

历史上,很多先贤都看到了这种偏执、偏好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危害。如孟德斯鸠指出:整齐、划一的极端思维是人们追求“至善境域”的必然结果,“他们在整齐划一之中,看到了一种‘至善境域。”有趣的一点是,历史发展中简单划一总是与“尽善尽美”的浪漫情结相伴随。

先贤们的见解非泛泛之谈,包含着人类丰富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前,我国注重的是“管理”而非“治理”。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社会治理的问题。再以简单化的以一律多“管理”方式,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而在本质上,社会公共治理是以承认各种差异的客观性和差序格局为前提,并尊重社会和群体的差异性为前提的一种行政艺术。路旁的冬青修剪是一种美,建筑中整齐排列也是一种美,但社会治理不似“剪冬青”这样简单。把握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整齐划一”,在何种情况下应“参差互异”,这是社会治理应具备的公共理性和智慧。

社会治理复杂性是社会动态系统相互演化的一部分。正如学者普里高津指出的:如果把无序比作海洋,那么有序就是广阔海洋中星罗棋布的小岛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在治理理念上革故鼎新,还要在治理方式上更多地具有包容性,容纳多样性,推进创新性,让更多的“有序小岛屿”出现,这对于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绩效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境域城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基于“境域意义构联学习”模式的中学生地理问题解决素养提升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联想”的伦理性
论现象学视阈下的三种人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