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域

  • 现象学视域下教学理论研究的意蕴、困境与超越* ——兼论教学境域的产生
    助现象学视角,在境域中探寻教学现象的产生,在教学现象的具身性中了解教学现象的本质,在纯粹性中明确教学本体的永恒性、确定性和不变性。(一)由教学境域到教学本体,呈现完整教学理论研究路向1.教学境域:呈现教学的可见性现象学认为,“合理地和科学地判断事情就意味着朝向事情本身"[5],然后“从一味表象性的、亦即说明性的思想返回来”[6],即返回人与事物遭遇的境域中。“境域”是一个经验对象或者行为得以产生的整体和背景,认识对象总是处于境域之中某个意义指引的网络中,众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年2期2023-03-22

  • 老庄哲学的当代阐释*
    物化”之论。二、境域和突生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能浊以静之徐清”(《老子·第十五章》)达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静”“均”和“和”(《老子·第十六章》),此即“道生一”。“一”是万物存在的前提,“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这种状态并不是无差别的、同质的存在,道作为世界整体,甚至还不是对称的①,其中一定有“彼”与“是”之分(如果是同质的,道也就无由变化),此即“道生二”。《庄子·齐物论》称之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跨世纪 2022年1期2022-11-24

  • 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空间化转向
    此在在世的时间性境域,转向后期本有时—空的源始整体结构;从前期此在在“时间性到时”中积极主动的生存筹划,转向后期终有一死者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接纳;从前期思想方法的单向进行,转向后期二重运作对生境域的空间化方法。此转向的内在思想动力是后期“区—分”方法对“存在论差异”方法容易陷入表象及线性思维的内在缺陷的克服,由此产生的“之间”的对生境域对后现代空间转向产生重要影响,并与中国古代“间性”思想遥相呼应。空间;本有;时—空结构;栖居;间性20世纪30年代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1-22

  • 在个体与历史文化之间 ——孔子删述“六经”的知识观念及教材编制意蕴*
    种维系天命的生存境域,以“述”的方式加以保存,面向未来敞开,使其成为个体成人和民族发展的根本依据。孔子删述“六经”,在知识选择上朝向周代历史经验的行为方式,开启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亦即“‘史’本身具有纯思想的构成意义或‘天意’”[13]。如果说作为“述”的素材收集和选择是指向历史经验的,那么对其分类和整理则更多地指向对于未来的筹划,是将作为“治统”的历史经验向作为“教统”的知识系统的转化。皮锡瑞认为,“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

    全球教育展望 2022年4期2022-11-18

  • “人不知而不愠”的生存论分析
    性,才能在人生的境域式生存中去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生存样态。理解孔子思想和性格的纯构成特性,关键在于先理解“构成”。何谓“构成”?张祥龙解释说:“‘现象本身’或‘事情本身’一定是‘构成着’的或‘被构成着’的,与人认识它们的方式,尤其是人在某个具体形势或境域中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换言之,任何‘存在’从根本上都与境域中的‘生成’、‘生活’、‘体验’或‘构成’不可分离。”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胡塞尔所言“实事在这些体验中并不是像在一个套子里或是像在一个

    人文天下 2022年7期2022-11-01

  • 金华婺派建筑内外境域形式与性质的研究
    为例,通过对内外境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内外空间与灰空间的平面构成关系、空间边界线开口性质以及空间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阐明婺派建筑空间构成的共性与特性,探讨其与文化、气候等地域性的适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实现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手法。1 研究基础1.1 已有研究婺派建筑是金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的通称,其建筑形态与徽派建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建筑细部处理中具有独特性,因此形成了独立于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的传统民居形式。当前关于婺派建筑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2022-09-17

  • 境域的构成
    源探索为例,探讨境域构成中的各种因素、画面中境域的构成本质,以及绘画本身对于事物的不同本源的探索。关键词:具象表现;贾科梅蒂;现象学;境域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人们每天都要接收数以万计的信息,艺术家面对庞大的信息数量,如何筛选出对艺术创作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是当代艺术创作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难以解决。具象表现提出了一个面向事物本身的认识方法,具象表现绘画融合了现象学的方法理论,揭示了绘画艺术的基本含义,从哲学沉思和视觉追问这两个方面,展现了其作为一种绘画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8期2022-05-30

  • 生存论奠基抑或超越论投射 ——海德格尔《康德书》之本性及其疏失探辨
    ”,其关涉的是“境域”。两者构成一种类似光源与光的投射关系,对两者的区分非但未使《康德书》达成其为《纯粹理性批判》进行生存论奠基的目标,反而令其成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种超越论投射。在这层投射关系中,《康德书》由于过分强调感性的有限性而忽视了知性的另外一个无论是在方法论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物自身的思考能力,从而造成了一个严重的规范疏失。一、 《康德书》对作为“发生根据”的时间境域的论证在《康德书》导言部分,海德格尔依据康德批判哲学的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5-21

  • 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对前人的突破
    是存在者“绽出—境域”的存在。有些特殊的存在者也许会更适合用来表达时间的计量功用,但是再适合的存在者也必然仅仅是存在的一个特例,并不能代表存在者“绽出—境域”的此在结构,更不可能代表与存在者并行的时间结构。所以归根结底本真的时间不会是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的变化、黑格尔所说的空间的否定扬弃的运动、伯根森的空间的延异等。时间在面向未来的方向上永远不会封闭。如前文所述,时间独立的一维除了“计数”外为了描述得更精确还有其他的结构需要细分。每个此在中必然带着自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7

  • 《后赤壁赋》中的自然与仙
    具有神性存在者的境域(仙性境域)中。由此,这些天才般的作品就是由处在仙性境域中的诗人带到人世间的。所以,他们的作品是在与神性的他者对话中得以实现的,或者说他们的作品亦是对他们所置身于其中的仙性境域的呈现。这也意味着,这些天才般的作品是通过它所通达的神性存在者来彰显它们的伟大意义。这表明,天才般的作品是通过它们所通达的内容而获得伟大。那么,天才般的作品又是如何体现诗人与神性存在者的对话的呢?其中一种方式是诗人在对其精神性本质的认识中,使他所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境

    绿叶 2022年12期2022-02-26

  • 情境本体和情境反思:汉字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通性
    着的活的情境性、境域性的本原、本体即情境本体,提离、抽绎开了活的情境场,把它人为地弄成干瘪的死概念了。自20世纪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西方哲学进入了现代或当代哲学阶段,其思想核心就是把握那种当场发生着的活生生的情境本原、本体,并运用现象学、存在论等的方式方法来切中和描述此种活的情境本体。这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最为明显和突出。海氏认为西方哲学两千余年来所探讨的均是存在者的问题,而统统遗忘、遗漏了关于“存在”自身,故西方传统哲学那种概念化的实体本体均是无根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5

  • “小大之辩”的另一种解释向度 ——无小无大
    动去将自我的存在境域扩大开放给事物,事物才可以完整地显现给主体。主体自我位置视角的开放,意味着事物对主体的开放,只有在达成一个互相完全开放的视角之下,即主体完成主观的客观化过程后,才可以达成“成心”的消解。庄子把这种方法称为“以明”。毫无疑问,历代学者均将“蜩与学鸠”和“斥鴳”作为“小”者。可以说,二者的“小”完全是自我主体的“成心”所导致。《逍遥游》中这样描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

    现代交际 2022年12期2022-02-10

  • 《红史》新创藏史书写体例背景探析
    知灼见的历史观和境域观非先前史料所能媲美。因此,有学者认为蔡巴·贡嘎多吉的《红史》在藏族史学界的地位而言,相当于司马迁的《史记》在整个中国史学界的分量和位置。孙林认为《红史》具有“世界史”的笔法。关于《红史》的命名,蔡巴写到“古往今来之各种史册俱以各种颜色命名”。至于蔡巴·贡嘎多吉为何使用“红色”来命名自己的著作,笔者愚以为“蔡巴”()在藏语中与表示“红色”的()不仅谐音,而且书写方面亦只差一个前加字,也许这是蔡巴选择《红史》来命名其大作的原因。尽管他还有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3期2021-12-31

  • 法家法本体初论*
    二、“法”本体的境域性辩证、辨析了法的本体性地位之后,现在要考察的问题是:法是什么样的本体?换言之,什么样的本体才应是法的真正本体?一提到本体,人们首先将其观念化、概念化了,即把本体作为一个对象或一个实体对象来看待,然后再给这个实体对象一个名称即概念,这就是概念化、对象性的本体。这样的本体实际上是人为的规定,它只是人的一个工具,并非真正的本体,因为这种规定的根在人这里,而被规定的那个“本体”自身并没有根,即没有自本自根的存在性,所以它实质上并不是本体,不是

    跨世纪 2021年4期2021-12-29

  • 浅谈地理知识境域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学中的“教学知识境域化”展开了如下研讨。关键词:知识的性质  知识境域化  地理教学一、知识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哲学视野下的知识反映的是人類认识的成果。“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从哲学视角看,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检验的过程,其目标是发现真理,是发现“世界是怎样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指向科学领域,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34期2021-09-22

  • 回到发生性-边缘性的终极境域 ——试论张祥龙先生对儒家“诗”“乐”之教的现象学阐释
    于探讨儒学在当代境域下如何再出发,还是对于思考现象学如何中国化,都极为必要。张祥龙先生现象学儒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我们无法面面俱到,这里暂拟只探讨其中一个方面,借以呈现其现象学儒学的意蕴与特色。这一方面即张祥龙先生对儒家六艺之教(本文以“诗”“乐”为代表)的现象学阐释。要深入其对“诗”“乐”的现象学阐释,首先要澄清张祥龙先生所理解或所重视的现象学是何种现象学。张祥龙先生所最看重和借重的现象学是他称为“生存-结构现象学”的那一系现象学思想。这一系现象学思想使他

    现代哲学 2021年1期2021-03-18

  • 《周易》的象数图式及其伦理意蕴
    、象数图式与缘构境域的比较如前所述,卦爻运动形成新的卦爻结构即象数图式,它象征的是太极运动,而基础卦爻这种特殊的能指则是对乾坤易门的结构性刻画。作为卦爻运动之典型形式的象数图式不仅是对道德源域生成的重要提示,也是对太极氤氲生发的追溯之道。以十二消息的泰否二卦为例,《系辞·下》“天地纟因缊,万物化醇”,虞翻解释曰:“谓泰上也。先说否,否反成泰,故不说泰。天地交,万物通,故化醇。”[3]652泰卦上下卦体现阴阳相交,故能万物相通。“化醇”一词具有表达形上结构的

    武陵学刊 2021年3期2021-03-07

  • 企业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境域性。境域学习往往具有地方性、情境性及缄默性,同时还兼有“场域合法性”[3]。情境学习理论和场域理论都是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让·莱夫(Jean Lave)和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基于情境观,强调“共同体中的学习是个人与情境的对话”[4],将其杂糅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的“场域理论”,更是可以把共同体中的学习看作是“在特定场域中的社会实践和对话协商过程”,由此可见,境域性是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和依据。放

    职教论坛 2021年1期2021-02-03

  • 日本独立住宅中的内外“境界” ——以建筑家竹原义二的作品为例
    过分析内外空间的境域形态以及境域构成的特点,讨论内外空间的构成特点以及相互关系,进而窥见出竹原义二关于住宅内外空间境界的特点和设计手法。4 竹原义二(摄影:李路阳)5 代表作广陵町之家的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6 101号屋的半室外走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2 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将介于住宅内外空间之间的建筑物的外墙、对外门窗等客观上区分内外空间的界面定义为内外境域8),它的平面形状(境域形态)直接关系到住宅内外空间的关系和构成特点。进

    世界建筑 2020年10期2020-10-22

  • “时间”机制下的由景入境
    时便带有其自身的境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人”参与了“景”构造的同时,个人自身的处境与“景”背后的境域发生了交织,故而“境”也在不断被塑造。例如杭州西湖维系了一片境域,自人们感知到“西湖十景”,甚至通过诗画将这些“景”表达出来,“景”提示了背后的境域所在,“境”便伴随“景”的发生显现出来。其次,“景”往往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着“境”。“断桥残雪”从属于西湖这片境域,而这一境域不止包含着“断桥残雪”一景,却是由“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等更多的

    新美术 2020年8期2020-05-31

  • 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是否对立? ——基于其Kehre概念的重新反思
    得以到时的时间-境域(Zeit-Horizont)之后,思想的方向发生了倒转,亦即转向对“存在及其特性和样式之源始意义规定”的突显。在此,存在“基于时间”而突显为时态上的规定性或存在之时态性(Temporalität)。对于上述基础存在论道路上的Kehre,我们必须和下面这一Kehre加以区分:面对作为基础问题的存在问题,思想在这种Kehre中从基础存在论的道路转入原在历史性的道路。原在之真理及其作为本真缘发的本发(Wesung)乃是最为原初的“地域”(O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5-19

  • 道德本源研究的新视野
    士的专著《道德的境域——从海德格尔的观点洞悉道德的缘构》,创造性地运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方法,对理性的道德建构进行了批判,认为道德是境域构成性的,阐释了道德三维时间的境域缘构及道德境域的意义,其逻辑论证层次推进,深化了对道德本质的研究,是一部创新研究的力作。关键词:道德;境域;海德格尔;新视野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57-04关于道德本质的探讨是道德哲学的恒常命题,张明伟博士的专著《道

    西部学刊 2020年1期2020-04-22

  • “中国阐释学”义理与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
    本土的视角。一 境域论对典籍翻译中多元阐译生成机制的解释《中庸》英译史上出现了宗教、哲学、历史、诗学、心理学等不同的阐释性译本,仅以其中哲学的阐释性翻译来看,现有的《中庸》译本中有凸显中国过程哲学特色的译本如安乐哲和郝大维的译本,亦有彰显中华道德文明的辜鸿铭译本,还有着力于传递《中庸》形而上思想内涵的修中诚译本以及通过将《中庸》“诚”与新柏拉图“太一”类比而赋予《中庸》新柏拉图色彩的庞德译本等。为什么同一译本,即便是选取相同的哲学性阐释取向,亦会产生迥然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7

  • 海德格尔诗学视阈下儒家“仁”的境域生成性
    性”的思路,从此境域出发,海德格尔走向了境域生成性思维,继而进入了后期的“中道”的显隐对生的“全诗性”思路。此“全诗性”思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借助于文学艺术来思考本源,但同时又在本源层面思考了文学艺术;而第二个阶段则是直接将本源赋予了诗性,也就是说直接把源初的生成境域当成了诗境。同时也把诗境当成了源初的生成境域。海德格尔是从文学艺术登堂入室进入到诗性本源的“化境”中的。“因为语言乃是最精巧的,也是最易受感染的摆动,它将一切保持在这个自身缘构的悬荡的构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维尔斯上海首展 ——“境域”展览展评
    形成了上海个展“境域”。展览采用石膏板墙体、废弃海报和旧木门三种媒介,艺术家受上海及其居民启发,雕刻了街景与人物肖像相结合的大型装置作品。并在展览筹备期间拍摄了同名微电影《境域》,更好地诠释了维尔斯眼中的上海这座城市与其居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展览链接:境域主办:唐妮诗画廊参展艺术家:维尔斯(Vhils)展览时间:2019年3月23日—6月15日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56号涂鸦(Graffita)意大利语的原意是乱写,城市涂鸦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3-15

  • 老庄天道观下的全主体性生存构建
    入全主体性存在①境域。人之唯主体性思维视域只强调自我及自我的欲求,将世界作为外在于己的“对象”,这既强化了主客体的对立,也扩大了本真之我与现实自我的隔阂;而在全主体性境域中则可以化解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对立,同时弥合本真之我与现实自我的鸿沟,使人回归本我、实现“我”的本真展现与自由。在老庄哲学看来,“天道”以万物为其显现的载体,人也无外乎是天道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周易·系辞传》里所言的“三才之道”,为天道、地道和人道,牟宗三先生认为“天道”对

    社科纵横 2019年8期2019-02-18

  • 当代中西道德哲学之会通
    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以此为例,可以分析得出,以儒家传统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道德哲学在其本体论层面是与现象学会通的,这也相应地决定了其在方法论等层面上是与现象学会通的。当代西方道德哲学代表人物查尔斯·泰勒则是以“至善”作为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至善,是包含着差别性的“一”,而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作为绝对的客观性,本身就包含着差别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意义上的“至善”也是与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会通的。这种会通决定了查尔斯·泰勒的道德哲学在对教化、榜样、荣

    知与行 2018年2期2018-05-14

  • 浅谈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知识境域
    提出了“教学知识境域化”这一教学思想及课堂教学模式,并据此对中学地理教學展开论述。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知识境域化地理这一基础教育学科兼跨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对地理环境与人地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自然当中获取,因此,地理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翟秋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够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够产生社会思想。”由此可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将理论性的地理知识与

    考试周刊 2018年39期2018-04-19

  • 境域性主体:从明见性到伦理性
    的乃是绝对存在的境域而言,它具有存在论意义;就其对人的生活具有指导、示范的作用与意义而言,它又具有伦理学意义。这样一来,当明见性与自我统一起来的时候,自我相应地也具有了伦理性,亦即伦理主体。关键词:明见性;境域;伦理胡塞尔现象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明见性这一概念具有存在论意义,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还具有伦理学意义。并且,正是通过它的伦理学意义以及它与自我的统一,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自我才成了境域性主体,亦即伦理主体。本文试对此做一粗浅的分析。一、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2018-04-08

  • “联想”的伦理性
    用在于不断地开启境域。它作为现象学存在论-方法论-伦理学的理论链条中的“方法论”环节,以其开启境域的根本性作用,建构着境域性的主体,亦即具有伦理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联想具有其伦理性。关键词:联想;境域;伦理“联想”自近代哲学以来大都被认为与认知相关,而很少被认为与伦理相关。然而这种情况在胡塞尔那里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联想,从存在论-方法论-伦理学这一理论链条出发,结合其“联想”的根本性作用,试图阐明胡塞尔现象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2018-04-08

  • 从“情”的向度看《老子》
    在《老子》对现实境域的理性批判与诗意反讽的背后,涌动着老子的道德悲情,比如不满、失望、悲伤、悲悯、无奈等等;在《老子》对理想境域的建构过程中,圣人的道德温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圣人的“爱”“慈”“善”等等,而民众也能够在理想社会中恢复孝慈。道德情感对于批判和建构而言是一种奠基,发现《老子》的道德情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无论是道德悲情还是道德温情,它们都意味着《老子》对他者的关怀。“情”;《老子》;道德情感;境域一、 “情”的向度“情”是中国哲学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4-03

  •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困境及突破
    的制约,表现出去境域化、浅层化和狭窄性的倾向一方面,教师受制于知识的普适性逻辑,忽视了知识选择的境域化,这样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选择的知识主要是一些材料的简单整合,割裂了知识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生活情境的联系,选择的知识表现出去境域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教师对境域化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使选择的知识表现出浅层化和狭窄性的倾向。其一,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知识选择中,虽然有的教师能够看到地域性文化知识的特有价值,然而对此知识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易被极具特色的知识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2-26

  • 互联网境域中品牌虚拟形象设计
    000 )互联网境域中品牌虚拟形象设计吴秀娟 (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 313000 )互联网络文化背景下,企业应用虚拟形象进行营销推广是品牌塑造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虚拟形象更容易传递企业品牌艺术与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优良形象。企业品牌虚拟形象设计在互联网境域中要遵守一定的设计方法才可准确地传递品牌价值,发挥作用。针对互联网特定境域,文章描述了虚拟形象的内涵、设计要素、以及其在互联网境域下的特殊要求。品牌形象;虚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2017-09-18

  • 简析柏拉图哲学中的辩证法思维
    自身内部敞开一个境域,让其能够自在自为地不断扬弃自身成为一个具有生产性的哲学思想,所以理念论和辩证法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一体两面,二者不可分割,任何一个人想要只吸收辩证法思维而忽略了其理念论的深刻内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本文就是要从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思维自身入手,采用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去分析其辩证法的特点和意义和其对于后世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以展现其辩证法思维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关键词:理念论;现象学;辩证法;逻各斯精神;境域一柏拉图的辩证法通常都是通过

    青年时代 2017年22期2017-09-06

  • 论现象学视阈下的三种人
    象学的视域下,以境域为尺度,基于人的存在状态,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人:从生命的境域性本身出发,始终作为境域而存在的人,是哲人;陷入虚无之中的恶人;以及沉溺于对象世界中无法自拔,被物化的愚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象学是一门“人学”。相应地,在现象学教学过程中就应当自觉包含一种“人学”指向,即从“人学”的角度出发来把握现象学的精神。关键词:境域;虚无;物化;生命现象学意义上的境域,是一种绝对的客观性、独立性。它从自身出发再回到自身,这是境域对自身的两次拯救。首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2017-06-29

  • 上通与下达 ——从劳思光自我境界理论比较与评析孟荀欲观
    面。从主体发用之境域标准看,欲观工夫论又都只是承认单一主体境域的修养方案,而无多主体并立领域之欲望解决方案,从理论功能标准看,此种理论得失值得我们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借鉴和反思。孟子;荀子;欲观;主体性随着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人们在道德观上滑向经验主义,越来越强调和肯定人之特殊性的一面,质疑甚至反感人之普遍性和规范性的一面。这种看法落实到生活上,则普遍对自身欲望采取一种放纵的态度,甚至有人公开倡导要回归自然,要做自己,要像动物一样生活。而这种对待欲望的普遍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10

  • 失落的教化 ——对尼采形而上学的批判
    能保有音乐本身的境域性,才能拯救形而上学。但是其并没有通过隐喻性的语言使形而上学发挥其所本应具有的教化功能,而只是使其仅限于类似诗的模仿与净化功能。至于此种教化的功能为何没有被发挥,应将原因归结为尼采对辩证法的排斥。而实际上,辩证法是隐喻与形而上学所不能缺少的。辩证法的实质在于思辨,思辨通过对话得以展现,而对话是具有境域性的,且辩证法本身是具有自否性的特质的,依据此种自否性,使得境域本性得以保持,由此而不断地开放和展现自身,以实现形而上学本有的“证明”功能

    知与行 2017年5期2017-01-23

  • 论适度惩戒的教育意义及现象学反思
    表达和学生在当时境域的体验。通过对于学生罚站境域的理解、对于境域中罚站意图的领会,教师可以透过罚站现象的表层,深入到学生罚站背后的行为动机与意义表达;同时也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尝试建立学习常规、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及以关爱学生的心态去和学生共处在教学境域中,有利于罚站现象的减少及和谐课堂氛围的建立。关键词:罚站;境域;领会;现象学学生在课堂上的每种行为都值得教师关注,但学生行为的本质意义却容易被教师忽略,教师通常不关注被适度惩戒的(比如罚站)学生在当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2016-03-03

  • 石涛“一画”思想现象学视域研究之“了法”“变化”“尊受”
    竟真实的道之本的境域化呈显。即“有-无”这一作为“道”之一体两面范畴的“有”在绘画活动中之呈显。“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1](P2),是作为终极境域的“道”在作为事件的绘画活动中呈显的不可界定只可描述的晦明幽深之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道”并非一对象性于人的实体性存在,而是构成宇宙万物、生命本源之始基的一种只可描述无法具体规定的,“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于动态不息之运行中充满各种生成可能性的域性终极实在。这种究竟真实的存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2015-09-28

  • 志书的境域与志书记述的关系
    方的范围,这就是境域。用现在的政治治理的术语来说,就是“行政区域”了。一地的“行政区域”,是由上级行政主体的行政区划确定的。“行政区域”是多变的,不同时期的行政主体会作不同的行政区划,志书记述的一地历史的“行政区域”大多不会是不变的单一。特别是通记一地历史沿革的志书,它的境域往往是有所变化的。因此,志书所记述事物的范围只有对应于同期的具体境域,才能做到既不“越境而书”又不“疏漏不记”。一、研讨的原因引发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东阳市志编纂工作中碰到两个具体

    黑龙江史志 2015年6期2015-08-15

  • 君子“为政以正”的境域化解读
    子“为政以正”的境域化解读陆月宏古典政治的激情聚焦于秩序。作为中国古典政治奠基者的孔子,其为政观的核心可谓“正”,即为政以正。中国古典政治的承担者为君子。在为政中,君子以超越肯定的方式投入于政治-伦理境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要复兴政治人伦秩序就得正名,而正名的关键在于正人,在于使人走上复苏德性生命的康庄大道,从而生发出美好的政治秩序。古典政治的最高目的在于每个个人的各正性命,这就要求人人都立“正”于“里仁”。“仁”的本-分与相称,要求君子“正”其位而行

    学海 2015年5期2015-06-15

  • 黄河甘肃境域降水变化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分析
    500)黄河甘肃境域地处黄河上游(100°46'~108°54'E,33°12'~37°43'N),总面积 145 895 km2,多年平均降水量 463.4 mm,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25.16亿 m3,占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22.4%。区域内集中了甘肃省70%的耕地和人口,是甘肃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调蓄区,其水资源对甘肃和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该区域的降水变化具有实际意义。以往有关对黄

    地下水 2015年6期2015-04-23

  • 南靖县境域沿革三题
    0433)南靖县境域沿革三题黄学超(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杨浦区200433)本文集中讨论了南靖县境域沿革方面的三个问题。南靖县的前身南胜县之境域原分属龙溪、龙岩、漳浦三县,元代析置南胜县之前,三县之界分可以考实。明朝中叶析南靖置平和县使南靖县境域发生变动,相关史料的记载有易使人误解之处,值得辨析。乾隆《南靖县志》存在一处错简,导致后人对当时南靖县居仁里的里域产生错误认识。南靖县;境域;沿革;《南靖县志》;居仁里南靖县始置于元。元至治二年(13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1期2014-11-14

  •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分 在世之在 境域化格式 知行合一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巨大变革对教育产生了猛烈的冲击,教育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和保持文化传承、培育新人的独立性之间产生矛盾,陷入重重危机。从培育内容上来看,学生道德信仰缺失,人文修养弱化;从教育目标来看,教学机构偏重技术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精神培养;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过分注重市场经济效益的导向,导致学术体制功利化,学术呼唤自由之声不绝于耳。由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4期2014-10-20

  • 工程的伦理评价 ——四要素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工程师、用户和境域四个要素构成的“技术王国”。人工物有好坏之分,工程师有“善”“恶”之辨,境域有“优”“劣”之差,用户有“良”“莠”之别。本文从工程伦理层面构建分析框架,以互促、互适、互溶、互利、互导、互尊六对相关关系作为核心价值,将工程评价分层次展开,从单一考量人工物演变为多元评价与工程关涉的四要素是否共生共存。这种从系统思维出发展开的探索,将有利于真正贯彻“为最大多数人设计与建造”的人本理念。伦理评价; 四要素; 分析框架; 工程伦理1 对工程进行伦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年4期2014-07-24

  • 从大实践境域看道家思想及其与儒家、墨家思想的异同
    00)一、大实践境域与儒、道、墨互补、共生的文化前景提倡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与全面发展融贯互生的大实践观念,将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的有机互动诉诸实践的大境域,通过三者复杂的实践耦合现实地考察其互为目的、手段与中介的互生特性,通过三者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的实践关联考察其现实的开放与非线性融贯特征,可以发现,自然、人与社会历史各自的生机与活力存在于彼此之间深刻、广泛的相互依存和有机整合之中。首先,“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4-10

  • 论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与庄子的性命之情
    物是在心物一体之境域中舒展着,在这一境域中天与人、心与物聚集为统一的空间,海德格尔将这境域称之为澄明。庄子的“性命之情”与海德格尔的“澄明之境”有着共通之处。庄子之性命之情,指的是人素朴真纯的自然本性和原初天性,是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融通会合的诗意情境。海德格尔;庄子;澄明;性情对于世界的追问是人类所独有的追问,因为此追问相关于世界对于人类所具有的意义,是追问与人相关的、人生活于其中并能体验到的世界。但是,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

    东方论坛 2014年3期2014-03-29

  • 想象力与超越 ——从想象力看康德与海德格尔的超越概念
    得以被领会的发生境域——时间性,正是它将超越形象了出来。而这种时间性的境域正是人的生存(Existenzial)境域,此在也就是一种出-离自身的实存性的超越性,而非对于存在者的超越(存在者存在或得以被认识的可能性条件)。可以说康德和海德格尔对于先验想象力的两种不同态度决定二人对于形而上学或哲学的“超越性”的不同理解,也就是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康德倾向于认识论的先验哲学,而海德格尔倾向于生存论的存在论的超越论思想。一、形而上学的两种超越追问方式“形而上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19

  • 再论刘若愚形上理论 ——现象学视角
    显出原发性的构成境域,它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实在体,而是一个原初而终极的生成机制,只有在这种体认下,古文论的阐释才能保持中国古典文论特有的流动性、当下性和体验性。在对中国古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以汇通中西、建构人类共同的文论话语进程中,刘若愚的得失值得深思。形上理论;宇宙总原理;构成境域;体验性美籍华裔著名学者刘若愚先生在其著《中国文学理论》中,为西方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为了方便西方读者阅读和理解,刘若愚先生将中国的文学理论分为形上理论、实用理论、表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2-05

  • 界面与方法——论中国哲学图景中的道德境域与类推思维
    之处,其中的道德境域则是理论学习向行为实践转化的重要界面。一个有道德的人习惯于建构道德境域并保持其在心灵世界中的稳定优先性;反之,一个在道德理论层面有专深知识的人,如果不能习惯性地进入生活中所呈现的道德境域,则可能是个行为不道德的人。建构与呈现道德境域有诸多可论之处,然而,如何才能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自然而优先地建构出道德境域,使人对道德问题具有高度的意识,进而在广深的道德境域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实践道德行为呢?以下便就道德境域的构成界面、中国哲学里的类推

    天府新论 2013年3期2013-08-15

  •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之学理探源
    互生的无限的审美境域。王夫之说:“天地之间,流行不息,皆其生焉者也,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则既在生矣。阳以生而为气,阴以生而为形。有气无形,则游魂荡而无即;有形无气,则骼具而无灵。乃形气具而尚未足以生邪!……今日之日月,非用昨日之明也;今岁之寒暑,非用昔岁之气也。”[5]《周易·系辞下》云:“天地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5]“化醇”指粗化而为精,“化生”则指化旧而为新。《尚书大传》云:“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所表述的也是人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美诉求倾向于诗意境域呈现的灵妙性和精粹性,要求以冲淡自然、象外之象的姿态向本然“还原”。其生动呈现的是以意贯串,浑化无痕,是蹈光揖影,抟虚成实。概而言之,可以说,“意境”的构筑流程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主张的“言不尽意”、“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大音希声”与“大美无言”的生动体现。一应该说,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意境”说,明显地异质于西方美学,其基本精神突出地体现在其对生命意识的诉求与对“本真”生命域的“还原”。表现在“意境”意义域的营构中,则为一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6期2013-04-11

  • 依据《存在与时间》所展示的三重技术
    并属于绽出自身的境域。每一绽出作为‘出离到……’拥有一个既在其自己之中,同时又属于‘出离之何所至’这个形式结构的预先确定。我们把这个‘绽出之何所至’标示为绽出之境域,或者更确切地说,绽出之境域性图型”[4]413。海德格尔的绽出之境域并不脱离时间性,仍然属于时间性之绽出本身,并且是由绽出(从形式结构上)预先规定的。时间性的绽出是向自身之外出离,离开自身而到达绽出之境域。绽出之境域虽然仍然属于绽出的机制,但绽出之境域已经不属于“自身”。时间性出离自身、超出自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3-22

  • 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面临着哪些新境域?传统教学模式在哪些方面不适应这些新情况?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当代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新境域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简单地探讨一下当代大学语文所面临的新境域,即审美教育所面临的共同境遇以及大学语文所面临的特殊境域。就前者而言,大学语文作为大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其它类似审美教育课程如音乐、美术等课程一样面临着一些共同的社会与时代境域,这个境域便是,对科学的重视与对市场的强调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主题。由于过去对这两个领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2009-10-28

  • 中国美学的“朴”与“归朴”之域及其构成
    悟人生真谛的审美境域,从中体验自我,实现自我。这样,顺应自然、超脱自在、实现自我、境域缘发、即境构成就成为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返朴归真”、复归于朴,从而体道达道的审美构成态。在中国美学,所谓美总是天然淳朴的,是惚倪而来,不思而致的一种构成域。这种审美构成域,是审美者通过澄心静虑,心游目想,通过顺应自然、自由自得、直观感悟,直觉体悟,通过“归朴返真”、“以天合天”、“和光同尘”、“即心即佛”,“由已”、“返身”、“归朴”,“还原”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文学评论 2009年5期20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