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仪和他的《摄影之声》

2016-05-14 18:41
中国摄影 2016年6期
关键词:威仪创刊摄影家

近二三十年,在台湾前后出现了两本能见度、辨识度较高的摄影杂志,一本是阮义忠的《摄影家》,另一本是李威仪的《摄影之声》。

1992年4月,阮义忠在台北市重庆南路出版了第一期《摄影家》双月刊中英文双语杂志,主要介绍国际上的摄影家及其作品,这本杂志的定位是扮演一个跟国际“接轨”的角色。

阮义忠说:“杂志最多的时候一期不超过5000册,但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看重我们这本杂志。纽约、伦敦、巴黎的街头都有我们的杂志。”

这本杂志不但推介国外同时期的国际摄影大师和新锐的作品,同时也给台湾和大陆的摄影师一个被国际读者看到的平台。

在《摄影家》杂志的第10期和第41期,阮义忠先后做了“中国摄影”及“中国新摄影”专辑,“我的杂志就是在大陆的摄影师们最没有信心的时候,去发现他们,肯定他们。吕楠、刘铮、荣荣、王劲松、洪磊、邱志杰等,我们那个时候是常见面的,他们每一个人都苦哈哈的,不知道明天要干嘛。我在他们最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要怎样的时候,去肯定了他们。”。

曾几何时,大陆摄影人能在《摄影家》上露面,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荣誉。遗憾的是,因为多种原因《摄影家》杂志于2004年停办。

而在《摄影家》消失7年后,在互联网不断侵蚀纸媒的时候,一本全新的摄影杂志《摄影之声》在台湾创刊,一上市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赢得了摄影人士的赞许,目前更是呈火爆之势。

1982年出生的李威仪,在临近30岁的当口辞去报社记者的工作,于2011年9月,创刊了独立杂志《摄影之声》。杂志以两个多月一期的频率跟读者见面,这是李威仪跟读者达成默契的出刊频率。

李威仪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中山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在从本科生过度到研究生的间隙,因为也申请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他曾去纽约呆过一个暑假,与那边的摄影家、图片编辑密集探讨过影像作品和理论。

而办一本摄影杂志的想法,萌发在李威仪的大学时期。他对摄影的兴趣,是从本科期间修过一门“新闻摄影”课程后开始。因为兴趣,想看更多相关的书,但却找不到探讨摄影本质的相关刊物,那时开始,他便萌发了做一本“自己找不到”的杂志的念头。

为了经营这本独立杂志,李威仪将杂志的办公地点设在自己家的客厅,自创刊开始,他就过起了下床就上班,睡觉就下班的生活,从编辑到配送的任何一个环节,他都有参与。

这本杂志的出现,像是贸然出现的一个崭新物种,让外界看到台湾在摄影的观念探讨上的巨大转折,也看到了台湾在摄影观念上的断层。而这本杂志的命运,一定会是反映台湾摄影生态的某种指标。

通过与李威仪的对话,让我们了解下这本台湾目前唯一的摄影杂志。

你对《摄影之声》杂志的定位是什么?

关注影像阅读、创作、历史、出版与文化的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当代摄影发展的记录。基本的结构包括与艺术家、摄影文化工作者们的对话,以及影像评论与摄影史的书写。

《摄影之声》跟在之前在台湾出过的摄影杂志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的不一样在于,它多了讨论摄影文化和摄影阅读这些方面,比如其他杂志比较少访问摄影师外围的评论家和摄影书。我认为书也是作品,因该被归类为整个摄影创作中的一环,我们也在为摄影书提供一定的平台。每一期都会介绍独立出版的摄影集,有来自美国独立摄影书库的长期供稿,也有如顾铮老师等介绍的摄影书,顾老师的专栏名字叫“双月书记”。

你对这本杂志受众群了解吗?

这些年我们在台湾、香港等地累积了许多读者,期待也能与大陆的读者有更多交流。

杂志的订阅人群是否有变化?印量也还维持在每期2000册吗?

杂志的订阅读者也渐渐走出亚洲,陆续有来自西班牙、阿根廷、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读者订阅。国外读者的订阅,基本上都是通过杂志的网站,很高兴的是订阅人数在慢慢增加,但目前印量仍维持在2000册。

杂志关注大量的大陆当代摄影,你期望介绍一些什么样的大陆摄影给台湾?

没有特别在寻找什么,有意思的作品我们就尽量作些介绍和讨论。

杂志从2011年9月创刊到现在,现在是否还会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停刊”的压力?

不大记得自己是否有过停刊的焦虑,如果有的话,或许比较像是一个激励自己的提醒吧。对于出版摄影杂志,初衷是自己的兴趣,我想我的工作态度是要认真,但不是为了要强求什么。这份刊物如果还可以做的话,就认真地慢慢做下去,如果做不成,那么再试试看别的方式。

(文/傅尔得)

猜你喜欢
威仪创刊摄影家
由“上”至“下”:两周“威仪”嬗变
创刊40周年抒怀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1994:创刊
品貌与人格:《诗经》“威仪”政治话语研究
《诗经》威仪观探究
创刊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