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翻译

2016-05-14 21:09张晓楠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启示

张晓楠

摘 要 解释学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而翻译是一种解释,因此解释学和翻译研究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过对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主要原则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这些原则出发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探讨哲学解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翻译研究;解释学原则;启示

1 引言

“解释学”( hermeneutics)一词源自于希腊语“了解”,从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赫尔墨斯在奥林珀斯山担任宙斯和诸神的使者和译者,负责把神界的消息传达到人间。解释学是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其主要的原则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2 解释学原则与翻译

伽达默尔是哲学解释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把解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解释学,从而将解释学推向兴盛。他反对那些只注重方法与概念的传统解释学,认为理解并没有“唯一正确”的原意,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行为,而应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再创造行为。在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他提出了理解有其历史和相对性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界融合”三大哲学原则。

2.1 理解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认为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就是历史性和有限性,也就是说人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的理解无法摆脱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认识主体和客体都处于历史性之中。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译者和原文文本都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之中。因此,不同的译者,受不同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伽达默尔看来,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理解文本的方式。因此,文本的意义不单单只是由原作者的意图所决定,也会受到解释者所处历史环境的影响。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解释者往往会将文本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带有历史的偏见性,无法对文本进行“纯客观”的理解。有时他可能会将原作者在创作中无意识创作出的东西挖掘出来,对文本有比原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所以说文本的结构有召唤性,解释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历史性。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的理解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必然有所不同,对文本的阐释也不可避免的有所差异。

2.2 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当前的语言即语境,以及理解对象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距离,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历史,两者不断地融会合流,这一过程被称作是“效果历史”。“真正的历史对象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自身与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本质上是一种效果历史关系,通过解释活动,消除理解者和理解对象之间因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造成的差距。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效果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和文本之间有着对话关系,解释者好像在不断回答文本提出的问题,并在互相问答的过程不断超越自己的视界,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文本具有开放性,其所包含的意义更是无穷无尽,甚至可以说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这就为译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解文本提供了可能性。

2.3 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三大原则之一。他认为,理解者作为历史的存在者,必然要处于某种传统和文化环境之中,也就必然处于某个视界之中。理解者和理解对象各自具有自己的视界,而理解就是理解者所处的现在视界和理解对象所处的过去视界的重叠,伽达默尔称之为“视界融合”。

理解的本质是“视界融合”。文本的解读并非是要解释者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文本的视界之中,这是无法实现的。但如果解释者只从自己的视界角度去解读文本,就会出现两种历史视界的对立。因此,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把解释者和文本两者的视界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才会出现有意义的新的理解,也就是所谓的“视界融合”。“视界融合”使解释者和文本超越了各自原来的视界,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视界。这个全新的视界既包含了二者的视界,又超越了二者的视界,这就为新的解释提供了可能。

3 结语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界融合”三大原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在传统翻译理论方面,“理解的历史性”对“作者本意”和“文本中心论”等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指出不同时代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产生理解的偏见,从而对文本做出不同的阐释,为译者的翻译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效果历史”打破了原文应有“终极译本”的幻想,肯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文本重译的必要性,为文学名著的重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视界融合”颠覆了原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得以彰显。译者认识到翻译不应只是一个机械寻求语言对等的过程,而应是译者透过自己的视界主动能动地对原文文本进行理解和诠释,并且能够与原作者的视界达到融合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勤,曹莉.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 2005(06).

[2]伽达默尔.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1999.

[4]伍凌.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5(01).

[5]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6]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04).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 271019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启示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