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部地区小学“撤点并校”后存在的问题

2016-05-14 21:28段玉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育公平

摘 要 作为政府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重要内容,“撤点并校”的出发点是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撤点并校”的目的是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随着政策的推行和时间的推移,“撤点并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使农村孩子上学陷入新的困境。本文主要针对西部地区小学“撤点并校”后产生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西部地区;撤点并校;教育公平

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深陷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之中的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变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逐渐增多,甚至每天都有村庄消失。在这一大背景下,原有的“村村办学”的模式面临很多困境。为此,200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在实践运作中,伴随这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农村地区“撤点并校”蔚为风潮。在人口相对稀少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经过十多年的“撤点并校”和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就总体性层面来看,农村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配置,教育的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并发挥了规模效应,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和改善。但是,在面上评估的背后,个别地区“撤点并校”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消解“撤点并校”的正面价值。下面,笔者将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和工作实践,分析“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期反思和矫正“撤点并校”政策。

1 给学生带来的问题

“撤点并校”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拉长了就学的距离。在每村都有小学的情况下,学生上学比较近便,家长也减少了许多接送的负担。“撤点并校”之后,学生上学路途变远,西部地区很多学生上学还要爬山路。上学路上过多消耗学生的体力,导致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体力不支。加之西部地区道路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校车配套缺乏,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学生上学路上充满很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撤点并校”后,学生心理和生活上面临很多不适。“撤点并校”要求部分学校的学生转入新学校。转学后,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焦虑感,甚至导致厌学。在许多乡镇和县城,出现了寄宿制小学。由于小学生对父母还有很多依恋和依靠,入住寄宿制小学之后,学生出现想家、想父母,甚至茶饭不思、尿床等心理和生活问题。放学之后,由于父母不能及时指导家庭作业,致使学生学业荒废,甚至出现逃学、泡网吧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 给家庭带来的问题

“撤点并校”直接加重了家庭负担,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撤点并校”催生了“陪读”一族。出于对小学生照顾的考虑,许多家庭都会考虑在学校附近租房,租房费用、家长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通费用、“陪读”的误工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许多家庭,“陪读”成为教育致贫的主要表现,“陪读”也成为教育扶贫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撤点并校”阻隔了亲子交流,消解了亲子关系。支付不起“陪读”的家庭或者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只能选择“小饭桌”和“寄养”。亲子之间长期缺乏交流,导致亲子双方出现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最终影响学业,甚至辍学,成为社会上的“问题少年”。

3 给学校带来的问题

“撤点并校”之后给学校带来的直观变化是校舍的变化。部分学校撤销之后,有学生并入的“新学校”并没有提前做好扩校的准备,只以简单扩大班级容量的方式来应对。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的班级大量增加。如此“超级班级”的存在,不符合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个别新建的学校也走上了盲目扩大校舍的路子,“超级小学”的出现,也不利于学校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校园安全。被撤销的小学,由于集体产权的限制,也没有很好利用和开发,大量废弃的小学和即将消失或被遗弃的村庄同时存在,出现“新学校”硬件资源紧张和“老学校”硬件资源浪费并存。“撤点并校”之后给学校带来的另一变化体现在师资的变化中。农村小学合并之后,学生数量增加,老师要教育、监管更多的学生,加大了教学的工作量。有些学校每天会配备老师跟随校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正常的工作时间以及上下班规则被打破。“撤点并校”后的学校,在环境、条件方面虽然比之前的教学点较好,但还是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环境条件相比于城里来说还是比较差、比较艰苦,导致很多年轻老师都不愿到这些地方工作,使得合并后的学校老师人手不足,学校仅有的教师工作量大。“撤点并校”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许多老师也缺乏专业的指导知识和经验,容易引发职业倦怠情绪。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部分老师转岗为生活老师,也存在职业变化和岗位适应过程。

4 给农村社会带来的问题

“撤点并校”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传统村落,学校既是村庄教育场所,也是村庄文化场所和精神领地。学校经常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吸引村民前去观看。在乡村学校中,也经常举办许多村民文体活动。失去学校的村庄,也失去了一个村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其次,乡村学校老师是村里的“文化人”,经常参与并构建村庄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失去学校的村庄,也面临着“文化人”的流失和减少。再次,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场所,象征生机和未来。失去学校的村庄,加之年轻人外出打工,使村庄部分丧失了发展的气象,陷入了沉闷。最后,许多地方快速推进的“撤点并校”工作,也引发了干群矛盾、政社矛盾和区域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发展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综上所述,“撤点并校”作为一项在全国层面贯彻执行的公共政策,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政策的引导和调节功能。同时我们也看到,“撤点并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也给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该走“群众路线”,才能充分发挥政策效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国发(2001)21号],2001-6-14.

[2]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3]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评估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段玉琳(1980-),大学本科学历。现为甘肃省镇原县临泾明德小学教师。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临泾明德小学 甘肃省镇原县 744521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教育公平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西部地区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