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

2016-05-14 21:40祝燕芳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管理模式

祝燕芳

摘 要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进入高校后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是学生在几年高校生活的“家”。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理念,在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力度的同时,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注重人文关怀为重要管理手段的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对有效管理学生宿舍,把学生宿舍变成学生学习的基地,学生德育教育的阵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人文关怀

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小”单位和平台。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成为各所高校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甚至一些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成为一些焦点问题的导火索。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尝试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制度建设是前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任何模式下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必须的前提。建立完善的制度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有规定全面且合情合理又具有较好可执行性的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另一方面是对于后勤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从聘任、工作职权职责直到奖惩制度的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公寓的管理就是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可以使在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双方主体都能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才能在没有问题的时候平稳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章可循,进而减少管理工作中双方的矛盾,为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前提。

但是,过于强调制度化的管理,加强管理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强制化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接受,容易造成学生对管理制度的不认可甚至是冲突;对于管理人员又容易将自己放在管理者的角度上去处理问题,这与当下流行的服务式管理背道而驰。因此制定制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制度的合理性,并且适当留出一定的操作余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还应加强引导和监督。

2 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队伍建设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者,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支结构合理、配合默契、管理有效的队伍,不论是对制度的实施还是服务的提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公寓的管理队伍都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一个部分是后勤部门所聘用的学生公寓管理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楼管、宿管。这支队伍工作在学生公寓管理的第一线,每天跟学生打交道,是学生公寓各项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学生公寓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这支队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学校的雇用人员组成,学历水平、素质修养都相对较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表现为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应急处理能力低下等情况,这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是相当不利的。在此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改观的现实条件下下,只能依靠后面两支队伍能力的提升和工作范围的扩大来进行补充。

第二部分是高校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有关的管理人员,包括分管宿舍或后勤工作的学校领导、后勤部门中负责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学生工作部门中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导师。这支队伍虽然不处于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一线,但很多时候却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者,其主要职责包括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具体把握、公寓住宿的安排、公寓文化的引导和活动的组织、公寓管理中各类问题的处理和解决等。

这支队伍是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中坚力量。在这支队伍的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来确定其人员组成:

年龄结构:从年龄的角度考虑,这支队伍应以没有过多家庭负担但却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的青年教师为主力,以保障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在队伍中要有适当数量的中老年教师,可以更有效得借助于丰富的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经验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队伍中还要考虑引入若干与学生年纪相近的教师,以便更好得与学生沟通,也能使管理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考虑更加全面。

业务能力结构:从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角度考虑,这支队伍的人员构成应充分考虑其工作的特殊性。除了从事学生工作和普通管理工作的教师外,还应包括部分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比如医务人员、心理咨询人员、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负责人员等。这些从事特殊工作岗位,可以是校内外的兼职人员,但应确保其有足够的责任心,以便在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到达学生公寓现场,帮助现场的其他管理人员做好组织、协调和处理工作。

职务结构:在这支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适当注意其人员的管理和从属关系,整个队伍中应有能完全指挥所以人员的管理者,以便在学校的层次上更有效得对这支队伍的工作进行协调和组织,充分发挥队伍的能力。队伍中应该有组织得分成若干部分,可以是按照学生工作部门,也可以是按照所负责工作的领域等,并且在内部明确职责权限和职位从属。

只有将这支由高校中的各类公寓管理有关的人员组成的队伍建好,才能使学生公寓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学生公寓的管理队伍的第三部分是由各类学生组织所组成的学生自律队伍,包括与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关的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以及一些半社团性质的组织。建好这支队伍,可以更有效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自发参与到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中来,尤其是队伍寝室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自身权益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面三部分的队伍,只有在职责上相互补充,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体谅,才能在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发挥最大效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3 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是要将管理与服务融合

学生公寓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之一,如何加强和改进服务,切实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整洁、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高校物业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切实为学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在强调管理的同时,树立公寓管理就是公寓服务的意识,将管理与服务融合。

3.1 加强服务是为了更有效的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公寓管理一直是以学校管理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服从。这种管理体制,淡化了学生作为宿舍基本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得公寓管理程序化、简单化,为学校管理工作节省了人力和物理的开支。

而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形式特殊的商品。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作为学生公寓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的消费者,就有权在服从高校所制定的公寓管理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要求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作为管理者,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学生对学校宿舍管理规定的抵触、对学校后勤工作的不满意,进而是对整个学校管理体制甚至是教育能力的质疑和否定。

在制度不可随意更改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进行管理工作中学生的接受和配合程度。日常服务越是让学生满意,在需要学生配合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人员的安排。因此加强服务,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

3.2 服务与管理的融合需要在从制定制度到管理执行的多个层面上去考虑

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制度要保证管理者本身好操作、好掌握,但更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习惯、学生的需要。在规定中,对诸如公寓保洁、水电供应、信息服务、安全保卫等各种关系到学生生活的服务内容要责任明确;对学生的权利和应得服务的水平要有清楚的说明;而对各种对学生的管理要求要适当留有弹性空间。

在公寓管理人员选聘中,要注意所聘用人员的个人修养,以便在服务中能以自身的行为举止给学生作出一定的表率;要注意聘用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具备足够的服务意识,才能在服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生的意愿,给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要注意聘用人员的应急能力,以便在发生一些突发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并按照合理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在工作人员管理过程中,既要从加强服务的时效性和经济性角度考虑,给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限和适当的处置空间,又要从维护学生权益的角度考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相关责任作合理的要求。

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家”,是“家”就要有家的感觉,是学生在不违反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并且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因此,对制度的执行就不能搞“一刀切”,也就是既不能一切有规定的都禁止,也不能因为要学生满意都放纵,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诸如时间、原因等的影响。

只有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切实得考虑服务,才能在管理中保证对学生的服务能够落到实处,才可能实现管理和服务的融合。

4 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情感投入是成功的关键

注重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人,也就是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处于自己同等高度的对象来考虑,这就要求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工作人员必须把更多的感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事不能依靠简单经验。

在进行公寓管理工作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主要应该包括将身心融入到学生中间和在处理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学生的意愿两个方面。

所谓将身心融入到学生中间,就是工作人员要走进学生,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公寓中都在做什么,都想做什么,乐意做什么,还希望能做什么。并且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工作人员愿意去了解他们,并且他们的合理愿望可以在自己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

在公寓管理工作中,“守株待兔”式的等待是无效的行为。学生每日生活的公寓,是学生在整个校园生活中,最真实一面的体现,也是绝大多数学生最能敞开自己的场所,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走进宿舍,给自己一个机会成为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一个机会把自己意愿表述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必须掌握好自己的身份,不能过分探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觉得刻意讨好或者是探听隐私只能适得其反。

而在工作过程中认真领会学生的意愿,是在对学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在处理学生公寓事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所在环境的特殊性,争取在整体公平的前提下,特事特办,个性管理。比如近年来部分高校在学生公寓成员安排中,在传统的以教学单位为安排依据的基础上,考虑到部分学生的特殊性,依据地缘关系、兴趣爱好等对学生宿舍进行微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充分考虑了学生意愿的结果。

感情投入,要求工作人员是真心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不能是走过场;感情投入,是要工作人员认真了解学生并为学生办实事,而不能是利用学生的感情;感情投入,工作人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是捞取学生的同情和简单要求学生的理解。

当工作人员充分将自己的感情投注在学生身上,了解了学生,知道了学生的意愿,处理事务过程中多考虑学生的意愿,学生自然也会更能理解管理者的苦衷,配合管理者的工作,最终实现高校公寓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双赢。

5 从人文关怀出发,构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还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作用

在制度合理,服务到位,队伍有效,情感充分的情况下,注重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运作,还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学生干部网络可以更快得将各项工作任务快速布置到各个公寓;另一方面,依靠学生信息网络,可以更有效得获取学生对公寓管理工作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可以方便工作,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公寓管理学生网络还可以协助管理人员开展诸如公寓文化建设等活动,起到比管理人员直接推动更加有效的效果。

注重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是当前大环境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值得借鉴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模式的核心就是充分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公寓管理中事务处理的方法,以向学生提供公寓服务来带动学生公寓管理。这种模式实施后,可以很好得解决现行公寓管理模式下大量得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张慧娜.刍议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管理教育,2008(01).

[2]李百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08).

[3]卢冰.高校学生宿舍公寓化条件下学生鼓励模式新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4]田军鹏.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7(06).

作者单位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管理模式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