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三步走”

2016-05-14 14:00吕云海黄光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三步走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吕云海 黄光玉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对基本数学概念和思想的理解与掌握。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教学可以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出发引入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概念教学;数学概念;“函数的奇偶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38-02

【作者简介】1.吕云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24)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2.黄光玉,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210005)教师,一级教师。

“数学是玩概念的”,这是广大数学教师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也体现了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说到底是归纳、概括、抽象的过程。那么,数学概念该怎么教呢?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强化对数学思想的应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接下来,笔者以“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为例,谈谈对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概念引入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新旧知识顺应和同化的过程,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自然生长。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看到的知识往往是割裂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认识到前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对旧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例如,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长度时,发现找不到已有的数与之对应,于是在整数和分数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这样将新旧知识串起来,学生便能对数域的分类有更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利用合适的问题情境,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迁移逐步揭开数学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从整体性、系统性上感受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

以“函数的奇偶性”概念教学为例。首先,在地位上,它是本章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之后,对函数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其次,在内容上,从数的角度看,f(-x)=f(x)或f(-x)=-f(x),它揭示的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之间的特殊关系(相等或互为相反数);从形的角度看,它描述的是函数图象的一种对称性(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这就在“函数性质”和“对称性”之间构建了一座对接的桥梁,给新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路。

在引入概念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本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定义域、值域、单调性。“那么,函数还有其他性质吗?”这样便引入一种新的性质。这样的设计,使本章节的知识脉络一目了然。在引入概念时,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蝴蝶、麦当劳标志、太极图等,让学生总结这些图的共同特征。有了初中对称性的基础,学生不难说出它们都是对称图形。再通过追问,带领他们回顾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征。“那么,此时该如何搭建起‘对称性与‘奇偶性之间的桥梁呢?”从两者的属性上看,这其实是在“形”和“数”之间寻找某种联系,而关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称性,直观上看它是一种几何性质,然而‘形无数时难入微,能否从代数的角度去研究这种特征,用符号语言去刻画这种对称性?”至此,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创建了问题情境,接下来便是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二、概念形成时渗透数学思想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会很快忘记,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因此,笔者将数学思想作为学生形成新概念的切入点。

教材中在处理本节内容时,先列举实际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接着从两个具体函数的图象出发,观察到两个图象分别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然后通过特殊点,归纳出当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其对应的函数值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固然合理,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秉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在概念形成时,先以轴对称图形为例研究“偶函数”。笔者提出要从数的角度去研究对称性,学生对此可能会有疑惑,他们知道这里蕴含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但还是不会具体操作,这时可以发挥教师语言的引导作用:什么数学模型可以将“数”和“形”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数形结合研究的重要工具是什么?当然是函数模型和坐标系。有了坐标系,图形就成了函数图象,图象的对称就可以转化成点的对称,而点的对称经过符号化,就可以转化成坐标之间的关系: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即f(-x)=f(x)。具备如此数量关系的函数,我们便定义为“偶函数”。

经历了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偶函数”的概念,那么,中心对称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结论呢?学生通过类比,不难得到f(-x)=-f(x),于是“奇函数”的概念也自然形成。至此,反复经历“选图—抽象—建系—设点—符号化—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数形之间建立了联系,知识得到有效迁移,抽象、模型、数形结合、转化、符号化、类比等一系列数学思想得到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

当然,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比较粗糙、肤浅、不规范的,为了进一步凝练和升华这些知识,形成科学的概念,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至关重要。此外,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提问要便于学生思考,否则问题要不就过于简单,无法调动积极性,要不就过于困难,会打击学生自信心。教师要对知识的背景、形成过程有细致的理解,做好课前预设,利用课堂生成,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概念发展中提供反思质疑的机会

如果说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核心,那么处理好“概念发展”这一环节对教学而言便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完全利用例题去巩固知识,使得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对概念进行深一步思考的意识。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生的眼里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课堂是生成的活动,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质疑的机会,学生的质疑不管对错,对教学而言都是生成性资源,它们的存在有些不是偶然的,是有利用价值的,解决得好能让学生对新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巩固“函数的奇偶性”概念时,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函数的奇偶性既然表现出的是图象的对称性,为何不称这种性质叫“函数的对称性”?这个问题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题外话,其实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笔者便追问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我们也研究了图象的对称性,它关于直线x=-■对称,那能否说二次函数也具有奇偶性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领悟到,奇偶性揭示的是图象关于y轴或原点的特殊对称,一般的图象对称并不能称为具有奇偶性。于是,学生在经历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后,对奇偶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数学概念的二重性。既要关注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开展学习活动,渗透数学思想;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概念的本质,在过程中不断寻求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陶维林.“函数的奇偶性”该怎么教[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3(11).

猜你喜欢
三步走数学概念概念教学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