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人文素养

2016-05-14 02:07陈康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陈康林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67-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性质的定位,落脚点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较为赞成以下解释:“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身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李彦玲,2010)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气质、品格、修养的塑造。

笔者在此提及的人文素养的塑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式。人文素养注重的是通过知识的熏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气质。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常常难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因为每节课基本都有不同的情感教学目标,从而使得对学生情感的塑造难以达到一以贯之的效果,很容易使得学生情感的熏陶只停留在课上及课后的短时间内,时间稍长,情感变淡,内心又归于平淡。有鉴于此,为了能达到历史学科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效,笔者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备课时以每个单元为单位,提炼该单元中所体现的人文素养,然后具体由每节课付诸实践。因为每个单元主题一致,因此所展现出的人文素养趋同性较大。这样一来,就能逐渐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每个单元都有几个课时,学生也就能多次受到相似的精神、气质的熏陶,逐渐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为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单元,人文精神内涵丰富,笔者为了使教学有的放矢,集中讲述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重”,因此每节课都会选择一些这方面的史料。因为尊重他人是每个个体应有的基本素养,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做到了这一点,社会将会充满友善,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

在讲到“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与发展历程”时,笔者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这一培育人文素养的着力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理论提出之初,处处受阻,不被世人所理解,有的甚至成为被嘲弄、被迫害的对象,但最终他们坚定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奉献了享誉世界的成果。笔者从中想要告诉学生的是:来自他人的不理解和嘲讽不应该成为放弃理想的理由,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

说到坚持的力量,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这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模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笔者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身上,看到了相似的品质,那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位伟人一生都遭到多重挫折: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后所领导和参与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无一成功,但他继续探寻救国之路,总结出了“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在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时,党内许多领导人对此并不认同,后来在反“围剿”的过程中还被剥夺了军权,但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习这种历经重重挫折仍不改初心的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