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件独立性”为例浅谈高中数学的德育

2016-05-14 13:14王燕
新课程·中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出题题记诸葛亮

王燕

摘 要:以“事件独立性”为例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可以让课堂变得有趣也有气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深层次地体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数学课;德育渗透;体现课改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较初中而言,有知识覆盖面广,课堂容量大,思维扩展性强,学科之间的牵连性强等特点。同时高中数学课听起来也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感到学习吃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把一些有趣的关于数学的小故事及例子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同时这些小故事蕴含的道理也可以让他们深刻地牢记,这样能很好地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更加的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相长”这些名言名句。身为一名教数学的班主任,我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需要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发现和思考,找到合适又有趣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以前我们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公式、学会定理、学会去应用,要把题做对,没想过数学中能找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实不然,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精心去备课,都会找到教育学生的道理。接下来,我以“事件独立性”为例,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当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关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有趣的小问题,我觉得可以在上完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做做,之后就可以用数学运算的结果来告诉学生怎样做到“团结”与“合作”。

例如,场景:有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试,大家都解一道题。已知诸葛亮独自一人解出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甲、乙、丙三人,甲独自解出题的概率为0.5,乙独自解出题的概率为0.45,丙独自解出题的概率为0.4。问: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题的概率为多少?此时与诸葛亮一人解出题的概率比较有什么样的结果,是不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呢?

解:设甲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1,乙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2,丙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3,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题记为事件A,诸葛亮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B。

则P(A1)=0.5,P(A2)=0.45,P(A3)=0.4,

P(A)=1-P(A1·A2·A3)=1-0.5×0.55×0.6=0.835

P(B)=0.8

此时P(A)>P(B)

所以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我们发现三个臭皮匠的实力相当时,诸葛亮的能力就会弱于三个臭皮匠的能力。在学习本题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一个结论——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无论困难或者对手多么的强大,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可以战胜困难或者打败对手。在平时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我都会用这个例子提醒学生应该怎样做,大家要团结一心,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同时,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生活更需要各个成员的团结,不能单打独斗。我们会发现除了团结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些东西,我就对题目做了一点小的调整。

变式:若某个臭皮匠的水平稍差,比如乙独自解出题的概率为0.25,这时候三个臭皮匠还能抵一个诸葛亮吗?

解:设甲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1,乙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2,丙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A3,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题记为事件A,诸葛亮独自解出题记为事件B。

此时P(A)=1-0.5×0.55×0.75=0.79375

P(B)=0.8

所以P(A)

这时候三个臭皮匠比不了一个诸葛亮了。

从本题学生知道:一个集体中当有人远远落后的时候,整体的实力就会有所下降,这就需要大家去帮助他,同时他自己也要努力提升自己,大家要团结到一起,一起进步,一起前进,这不就是大雁南飞,草原动物迁徙的一个普遍现象吗?连动物都知道的道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早早地懂得呢?本题告诉我们:学生之间不仅要团结,还要学会相互合作,互帮互助。要走向成功,克服困难,光靠团结是不够的,合作互助也不能落下。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到团结互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了许多,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了,也会了。另外,从他们后面的活动表现中也体现了他们的团结与合作。

从这一道枯燥无味的概率计算题中,我在教会了学生怎样使用事件独立性的公式应用外,还挖掘出“团结”“合作”这两个词,并作为德育理念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在班级生活中,谨记大家是一个集体,要互相团结,要互相帮助,才能让自己的班级变得强大,同时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大家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进步的日子是最难忘的。

数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定理的计算。我们都说要成为一个数学家之前都是先成为一个哲学家,这句话说得很对。其实只要我们多用心,会发现数学中存在许多哲理,可以作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德育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理念的渗透会让我们的数学课不再无聊,让课堂不再无趣,让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体现课改要求。

猜你喜欢
出题题记诸葛亮
元 楷书察罕装像题记、祝天装像题记原石
民生实事 请人大代表“出题”“阅卷”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我只出题,不管证明
棉和绵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