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彰显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特色

2016-05-14 00:36闫景丽刘福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融合

闫景丽 刘福华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创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理念,不断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突出社会服务特色,强化服务优势,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办学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产业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根据“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不断融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才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这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突出服务特色,强化服务优势,融入区域产业。

一、把握产业发展趋势,谋划社会服务需求

1.把握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谋划长远的社会服务新需求

一是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一轮的技术和工业变革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标志着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由此带来的“互联网+”将与一、二、三产业的全面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业态。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的主动力,因此发达国家明确提出“再工业化,再制造化”“国家技能发展战略”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现实经济形态,高技术、信息化和服务化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主流。四是产业开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使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性不断增强,形成一种跨越时间、空间、国家、行业、产业等的世界产业融合发展大系统。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深化生产的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最优化、产品生产的无国界化的发展。这一系列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必将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做好社会服务需求变化的准备,才能掌握社会服务需求的主动权,实现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2.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做好社会服务项目储备

“2025中国制造”将催生“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新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催生跨专业跨行业跨层次的技术技能提升;“互联网+”形成的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必然催生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在技术服务上的合作新模式和服务新模式。只有做好对这些产业的发展研究和项目论证,才能准确把握发展需求,实现服务项目的有效储备。

3.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好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方面,地方高职院校要按照“服务区域,服务当地,重在创新,重在实效”的工作要求,不断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地方高职院校的根在地方,发展在产业,要突出服务于当地、服务于当前、服务民生、服务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需要,把握社会服务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社会服务与产业需求融合。

4.着力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始终站在新技术前沿的教师专家团队

高职院校要为师资团队搭建新技术、新产业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平台。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将优秀师资团队派往发达国家或地区轮训、将优秀教师选送到国家高新技术开放区挂职学习、选送优秀教师到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参与科技创新研究的新机制,从而实现教师服务团队始终能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思想的前沿,为完成社会服务做好充分的师资储备。

二、创新社会服务理念,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1.走出象牙塔,融入区域产业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教师从闭门教书、研究走向广阔的社会生产发展的前沿,才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服务,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真正实现本质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无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专业建设,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都必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走出象牙塔,主动服务社会,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2.准确定位社会服务,创新服务思路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要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断融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是其主要目标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从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把握产业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找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求的社会服务的着眼点、切入点、重点,实现有效融入,服务定位准确。

3.强化社会服务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内涵

无论是行业类型的高职院校还是地方高职院校,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强化办学优势,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技术等集聚优势是拓展社会服务范围的根本保证。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优势,把专业技术研究与区域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这既能实现应用技术成果的迅速转化,又能实现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提升,更实现了“校企”“校行”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强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在区域内的专业优势,拓展服务范围,实现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成为区域内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三、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彰显社会服务特色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特色是由其办学特色决定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实施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办成特色鲜明的现代高职教育。

1.要紧紧围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这个总要求,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这就要求在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要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更加契合的模式,才能办出特色。一方面,实现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身就是社会服务与区域产业的最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办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形成多元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这才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真正彰显。

2.要紧紧围绕国家确立的“一个目标,两个融合,三步实施,五大工程,十个领域”的战略发展要求,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一是不断拓展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各级各类培训,包括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城镇居民再就业培训、城镇居民创业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使培训服务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更新的重要支撑。二是不断拓展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技能需求培训服务。要努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要素和各项能力要素这根主线,实现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对接,形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办法为一体的规范的培训教学体系。三是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其它社会服务项目。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形成“服务区域、服务当地、重在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努力形成“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面向新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服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面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文化体育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科普、文化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建立起覆盖城乡,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

[2]鲁昕.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作出新贡献.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上的讲话.2015.10.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