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寺品茗记

2016-05-14 07:03尧耳
普洱 2016年4期
关键词:茶席岩茶泡茶

尧耳

引荐小林与普法禅师相坐对饮早已是计划中的事,但生性散漫如我,更喜欢云海翻涌、随缘聚散的状态。那日在成都新光区宝光寺普法禅师处,他提及新得一份梅占老岩茶,很想有机会约几位爱茶之人一同分享。马上联系小林,竟也闲赋在家,有意赴约。于是趁着春光明媚、乍暖还寒的午后,几人会面于宝光寺瑞莲榭内,摆开茶席,享受这份难得的沁香。两位久仰的“茶中高手”得以碰面,这也许是机缘作合吧。

在朋友圈中,小林以极为难约著称。他静默地在家焚香、品茶,一遍一遍抚拭和欣赏他的古玩与珍藏,另外则静坐、冥想、打太极,再用空余时间轻松完成设计和绘画工作。在他的世界中,人的品性和气质就跟器物的包浆是一个道理,只有经过轻缓而长久的修炼,方可来去随心,得大自在。

而普法禅师则是不折不扣的“茶僧”,修佛持戒之外,他最钟情于茶道,无论是独自冲泡还是群饮论茶,对他而言都是修炼和传佛的过程。茶的品类、泡茶器物和对饮之人对他都不是问题,万千法门,心无挂碍,这也许是佛门中人应有的境界;一袭海青、几声佛号,整个下午因此意韵悠长。

一面闲扯些生活琐事,一面等小林将泡茶工具摆放整齐。这一套“装备”绝不是轻松采购得来,而是时光和经历的凝练。无论是日本古旧银壶还是铜质茶盏,都是小林在各种因缘际会下收获的珍品。光说一个明代德化瓷的品茗杯,便是小林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入手。2011年的秋日茶会上,他在上家手中见到此杯,便一直念念不忘。但当时拥有者同样珍爱此杯,叫价不菲,而且对小林的茶道修为也持怀疑态度,故而无意转手。小林不急不躁,云淡风清地与之会面、闲谈,以共同的爱好交往和了解。几年后,两人已是挚交,从古玩鉴赏到茶道修炼,两人都已是推心置腹无所不谈。而经商的拥杯者每当面临市场起伏、心浮气躁时,总要在小林这里闲坐对谈方能平复。

直到五年后的春节,拥杯者已在心中认可了小林,而遍观周围,竟发现只有小林的茶艺才能将此杯价值呈现出来。于是,直接将此杯作为礼物赠送于他。浅褐的茶水从微透的瓷杯中透出色泽,时光中的世事烟火,便也在其中渗透出来。

宝光瑞莲榭是寺内小山背后的一座仿古亭台,亭口悬挂由遍能法师题书的木质牌匾,虽然建起不过二十年,但在修筑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古时造亭之方法,材料也摒弃现代的钢铁与合金,全以木头和石料穿斗叠砌,扶把梯沿、斗拱雕廊、老漆描花,处处透出古意。加上四周小池环绕,虽没有夏日的莲荷翠碧,但初春里清风轻拂、柔光浅照,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舒畅美景。

为了契合岩茶品类,小林为我们展示了日式干泡法。即用便携式火钵加热,泡茶之水取自号称少阳第一汤的峨眉圣水阁。茶席为小林从台湾带回的日本老料竹帘,将老凉炉置于湘妃竹凉台之上烧水,紫砂壶和银壶交替泡茶,随意分配给我的则是一宋代民窑瓷杯。亭外三两小花映衬,僧人们的海清与古朴的茶器相得益彰,爱好摄影的胡哥显然不能放弃这绝好的画面。快门声音又为茶会增添了几许生动和时尚感觉。

除了梅占岩茶,普法还拿出零七年的青饼生茶一同品尝。而小林也献上凤凰单枞老料和前年的老班章散茶与之对泡。相较起来,岩茶味浓耐泡,茶香高雅锐利;而老班章则多了些甘润和醇厚。茶味总是与时间的积淀分不开,如同人生哲理深邃难解,平凡如我等,只需在这寺庙亭榭之中,享受片刻的愉悦即可。胡哥乘兴说出一联:“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引得众人赞许,并相约下次笔墨伺候,各人题诗作对,更添快意雅趣。

在这佛寺亭榭内,几位品茶之人,以茶为由论道会友,与春光做了一次散漫的对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直到傍晚日头隐去,越发用力的夜风吹凉了身上的薄衫,才将我的思绪生生的拉回至人间。

猜你喜欢
茶席岩茶泡茶
武夷山的岩茶上好品质竟与石材中的铁质有关
保温杯泡茶太久会让人中毒?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Sim Sim
武夷岩茶书写传奇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泡茶
茶业新星——“冷泡茶”
浅论茶席插花
择一处创意的茶席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