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莲:舞蹈是我一生的事业

2016-05-18 06:08北京孟兰英
金秋 2016年23期
关键词:爱莲练功舞剧

文/北京·孟兰英

人物

陈爱莲:舞蹈是我一生的事业

文/北京·孟兰英

上世纪60年代,她以超群之技赢得国际金奖,使“中国舞”展示于世界舞台;70年代,她将民族之舞带到美国,为中美建交谱出动人前奏;90年代,她自办学校,培养出600余名舞蹈人才。2012年,年逾七旬的她挑梁主演大型古典舞剧《红楼梦》,回馈与她共同走过60年风雨的祖国和人民……

跨越:时代的舞者

1954年,陈爱莲作为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学员,顺利考入北京舞蹈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

进入专业学校,自幼钟情于舞蹈的陈爱莲勤学苦练,成绩一路优秀。她在日记中立志:“我要做中国的乌兰诺娃!”毕业时,陈爱莲因主演舞剧《鱼美人》一举成名,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舞蹈家之一。为了演好剧中鱼和蛇的形象,她曾多次去北京陶然亭公园观察水中游鱼的神态和动物园笼里的蛇“行走”的姿态。有时看入了神,还手舞足蹈地模仿,游人看到都自然围拢过来……

“黄沙流尽始见金”。如果用这句比较抽象的语言形容六七十年代的陈爱莲,颇得真髓。“文革”中,她被污蔑为走白专道路的坏分子,被“革命群众”看管并限制自由。开始她想不通,曾以绝食抗争。可冷静下来想,如果自己被释放,就可以继续从事舞蹈事业,她不仅不绝食,还开始在狭小的禁闭室恢复练功,把墙当把杆,扳腿、劈叉、做腹背肌训练……不久,她又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近3年,她仍没放下练功,每天坚持踢腿、压腿、旋转……寒暑不变、风雨无阻。陈爱莲说:“练功对我是种精神享受,唤起我对未来的希望。如果有一天能回到舞台,我依然可以用舞蹈实现自己的价值。”

风雨之后见虹霓。1978年,陈爱莲迎来自己艺术历程的又一番盛放。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始终活跃在舞台,成功塑造了古今中外众多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创造了长于传达内心世界的“爱莲风格”,在专业领域取得傲视同侪的成就。

2012年,陈爱莲从艺跨入第60个年头,数十家主流媒体纷纷以平面、视频等形式对她进行专题报道,主题中“跳满60年”“黛玉不老、爱莲常青”“永不停歇的舞鞋”……赞美之词见诸报端,为观众娓娓讲述这位划时代舞者的幕后故事。

使者:足尖跨越东西方

1962年夏天,陈爱莲随团乘火车赴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大赛。火车要走近一个星期,陈爱莲心里记着一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爱动脑筋的她便利用车厢衔接处,劈腿、下腰,练起功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各练—遍。从此,她“一天三遍功”的美名不胫而走。

到达赫尔辛基,陈爱莲依然保持良好状态。在当晚的比赛中,她表演单人舞《春江花月夜》。舞台深蓝色夜幕中,一轮明月挂上天际,一位美丽姑娘,手持一把白色羽毛折扇翩翩起舞……在这段精心编排的舞蹈中,陈爱莲以融入诸多技艺的肢体语言,意韵无穷的绝妙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

接下来,她表演双人舞《蛇舞》和群舞《弓舞》《草笠舞》等。观众赞叹“东方艺术家太神奇了”!大赛评委会一次性授予她4枚金质奖章,这—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1978年夏,文化部组织中国艺术家赴美演出,为中美建交铺路。在美期间,陈爱莲除表演传统保留作品,还演出《红绸舞》和《草原女民兵》等表现新中国时代、民族特色的作品,所到之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陈爱莲回忆说:“我们受到卡特总统的接见。”“陈,pretty(漂亮)!”这是在白宫前的草坪上,当翻译向卡特介绍陈爱莲时,这位美国总统的赞叹。结束两个月演出任务即将回国时,海外华侨的深情同样令陈爱莲动容。“有很多人手中提着礼物来探望我们……很多华侨站在旅馆门口一直等着,他们中有青年,也有华发老人……这些观众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陈爱莲,也让她铭记国家与民族的深刻涵义。

坚持:与林妹妹的不解之缘

1981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首次被改编成舞剧搬上舞台,42岁的陈爱莲扮演剧中的林黛玉。在别人眼里,42岁的陈爱莲在舞台上扮演一出场只有14岁的林黛玉,年龄上两人之间有着不小差距,陈爱莲却没有考虑过年龄问题,就连这部舞剧的主创在选择主角时,也觉得没什么不妥。陈爱莲最终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年龄不是问题,舞蹈最重要的在于扎实的基本功和用心的理解与演绎。

1997年,陈爱莲出资复排舞剧《红楼梦》,58岁的她再度扮演林黛玉,成为媒体关注焦点。陈爱莲回忆:“我记得当时有篇文章这样写我,‘年过半百陈爱莲扮演林黛玉’,其实是想表扬我。后来有人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霸占着舞台跳舞?那时候,我有个新名字,叫‘舞霸’。”起初,陈爱莲并不在意,她说:“我是一个愿意吸取教训的人,这也给我提个醒,让我今后如何更好地掌握剧中14岁林黛玉的神韵。”陈爱莲不仅没有放弃林黛玉这个角色,反而一跳就是25年。

陈爱莲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别人叫“林妹妹”,因为她小时候体弱多病,很爱哭。从陈爱莲第一次跳林黛玉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就是林黛玉。《红楼梦》复排时,她花了6个月时间准备并重读《红楼梦》的很多章节,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1997年复排时,她女儿是B角,导演认为她年轻,可以多做一点技术方面的动作,导演说:‘爱莲,你要是觉得吃力可以改动作,往简单改。’她说不用改,所以1997年仍是原版。等到2000年,由于导演身体不好等原因,由她自己复排,自己修改,她就加上窜翻身,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舞蹈技术动作不但没有任何改变,窜翻身还增加了两个。”

1957年,为毛主席演出舞蹈《牧笛》。

舞剧《红楼梦》至今已演出600多场。至于这部作品的意义,陈爱莲强调:“它最有意义之处,就是所有演员都是我的学生。我每天和他们一起练功、排练,他们每个人的戏,都是我一点点抠出来的。以前人家看完说,陈爱莲很棒,但她身边的孩子太稚嫩了。如今,很多业内人士看完会说,这是台精彩的舞剧,是一部整体优秀的作品。”看见自己的学生被认可,陈爱莲很欣慰,她说:“我想这可能是每个从事教育的人,最想要的回报。”

虽然陈爱莲已年过七旬,但在跳舞体能和技术动作上仍不减当年,这是她长期坚持练功的结果。她说:“我一天不练功浑身不舒服。”

上世纪70年代出演舞蹈《草原女民兵》

传承:大艺无疆的导师

1995年,陈爱莲根据自己多年钻研舞蹈理论、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及“下海”以来积累的资金,决定发挥自身优势,走民间办学之路,回馈党和国家的培养,为中国舞的传承发展出力。

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多方支持,当年5月,北京第一所民办中等艺术学校——爱莲舞蹈学校成立,她担任校长。

学校成立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说到这所学校,内心很复杂,特别艰难和走投无路时,想过如果不办这所学校,肯定不会这么累。要说挣钱,凭着我的名气,写书、演出,哪样都不少挣。遇到困难,只能逢山开山,逢水架桥,摇着小橹过河……资金紧张时,我把两个单元房和别墅都卖了,住了多年简易平房,后来才搬到楼里住。”说到这些,陈爱莲很感慨。

陈爱莲的事业离不开家人支持。女儿和她一样,从事舞蹈事业,也跳过林黛玉,女儿说:“可能我跳得也不错,但是诠释这个角色,因为我还很年轻,和妈妈比肯定差距很大。”在女儿眼里,陈爱莲对舞蹈的爱是爱到了骨子里,对舞蹈的执著让她牺牲了很多。作为女儿,她不仅理解妈妈多年来的不易,更会在舞蹈上全力支持。

陈爱莲的丈夫坦言,妻子在他眼里,是个很真诚的人,是他70多年来认识的惟一从来不会说假话的人。她对事业非常执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记忆

猜你喜欢
爱莲练功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练功
舞剧《瑞鹤图》剧照
麦苗青青又一春
练功
让你不来电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让你不来电
麦苗青青
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