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16-05-20 21:10李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等教育

李毅

摘 要: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两个内在的共生性因素,高校党建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当前,高校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瓶颈,致使高校存在着集体领导权弱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边缘化、民主管理虚化等诸多不合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此,高校党建工作要致力于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创新、党的制度建设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和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2-0085-0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党中央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总结近几十年来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南。教育部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1]高校党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探讨教育治理现代化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逻辑关系,分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高校党建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对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逻辑关系

(一)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外部规模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而提出的重大命题。教育治理是指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学校教育实际、积极回应内外环境变化、促使教育自主发展的新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目标,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个人等各个主体通过参与、对话、谈判、协商等方式, 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管理, 共同生产或提供教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并共同承担相应责任[2]。推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标志着高等教育逻辑的回归,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理性选择开始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3]。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高校治理体系是指高校将其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过程所运用的综合性的制度和方法体系,是由治校制度、治校理念、行政结构、组织体系以及运行方式、程序构成按照一定秩序和关系整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等制度安排[4]4-8。高校治理能力是高校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寻求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能力,是制度政策的创建与输出能力,以及高校内部治理调控的强度、运营状况和实际绩效。也就是说,高校通过合理有效地运用高校治理体系,协调和控制相关利益主体间利益大小,均衡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达到各方获利目的的能力[5]。高校治理体系是高校治理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而高校治理能力则是高校治理体系释放出的作用和效能。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高校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促进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而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教育治理现代化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逻辑关系

高校党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必须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发挥高校党委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道路前进。

1.高校党建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的制度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问题,理应成为高校治理体系中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重新修订)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是保证高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根本。可见,高校党建作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制度属性所决定的。

2.高校党建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高校治理体系蕴含着高校的办学效益、高校内部权力分配以及各主体的利益诉求等一系列制度。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系到大学的改革发展,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趋势,能否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稳定发展,关键还在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指出了高校党建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中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党建具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3.高校党建创新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和任务具有一致性。高校党建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应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一根本性问题。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务人员都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期党领导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其目标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以全面人才教育为使命。由此可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对我国高校党委治校办学能力的考验,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在目标和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二、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新要求

(一)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现状分析

1.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治理本质上是基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纵向边界,基于治理权力与管理权力的横向边界,在多种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谈判协商,寻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或利益最大化[4]4-8。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教师、学生、社会、政府等更多的主体参与争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主导权的博弈,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没有明确的界限,其关系没有理顺,将影响高校办学质量,影响治理现代化进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个方面。从宏观上说,大学内部管理就是要协调处理好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看,高校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行政、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之间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7]。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治理的现状,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瓶颈,存在着党委和行政职责不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混淆,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等情况,致使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存在集体领导权弱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边缘化、民主管理虚化等诸多不合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2.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问题归因。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当前高校的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造成高校治理体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校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不够。制度建设是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于199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教育治理的内外部环境、制度建设体系,包括办学章程的制定和实施、内部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是高校内部权力配置不合理。当前,高校党委领导的核心权力、校长的行政权力和教授的学术权力缺乏明确的权限规范,尤其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出现党委代替行政、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由此形成三权不明、边界模糊、运转不当的治理混乱情况。三是高校师生的监督作用没能有效发挥。监督和制约是防止权力腐败的两大法宝,师生员工是高校的主体,也是行使监督的主要群体。但是,由于高校行政权力过大,运行状况不透明,加之师生权利的弱势地位,致使师生员工的监督与制约更多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其有效监督的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保持稳定和谐发展的保证。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针对目前高校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的现状,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党建工作创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通过党建工作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二)教育治理现代化对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新要求

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目标和任务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两个具有内在共生性的因素。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够保证高校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党建能够保证高等教育治理的方向。

1.教育治理现代化对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理念提出新要求。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履责方式的转向,从长期的“教育管理”到治理视域下的“教育治理”,从“管”到“治”的转变突出了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治理意味着政府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都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在人才培养中呈现多样性、多元化趋势, 更主要强调的是资源共享、合作互动、共同参与,并且教育治理中的权力运行从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管理, 转向上下互动、多元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向度的治理。可见,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变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也对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2.教育治理现代化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提出新要求。教育治理不仅代表的是一种理念的变化,更是一种对传统政府教育制度带来挑战的治理模式。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将发生巨大变化,这是基于治理理论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价值选择, 也是政府、社会、学校、个人作为高等教育治理的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教育治理力图突破单中心、“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等价值局限,以其创新的思维、制度设计和实践行动,建立一套新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其基本逻辑是共建、共享、合作、协同,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协调、社会与高校之间的互动、高校与政府之间的配合。因此,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现出一种新的模式,也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教育治理现代化对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提出新要求。高校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高校党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的背景下,随着手机、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已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职工工作方式和利益实现途径,以及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等带来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都使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对高校党建工作方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新要求。

三、 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的关系为首要任务,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创新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的根本领导体制,是我国高校经过反复总结经验、多次变革后作出的正确选择。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学校事业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治理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能否实现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

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术活动是大学的基本活动,学术权力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基本权力。高校学术权力主要通过由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来实现,而且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教授在大学治理中的中枢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实施“教授治学”。在高校的体制结构中,教授治学代表的则是高校的学术权力,“教授治学是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根本”[8]212,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学术质量的根本”[8]212。可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高等教育治理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因此,高校党建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崇尚学术至上,通过制度建设明析党委、行政与学术三者之间的权力界限,促进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创新。

(二)以完善高校基层组织民主决策机制为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创新

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还有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内部的民主管理。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高校多种主体力量的出现以及民主化诉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带来高校民主管理的问题。民主权力是高校广大教职工、广大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高校公共事务实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9]。国外高校在这方面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将大学学术权力的管理重心放在基层院(系)进行管理;同时,让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分权,这一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的建设要下移管理重心,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组织机构的改革,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寻求一种更有利于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组织结构和更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组织模式。目前,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党支部制度,以及通过党组织领导下的教代会、学代会,实现高校广大教职工、学生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权力制度,是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高校基层组织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机构相适应的新机制,保障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以共建、共享、合作、协同为主要治理特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高校党建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要素构成的角度来看,高校治理至少包含高校组织治理、高校校园治理、高校公共安全治理的多种要素。构建高校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的组织治理,是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党建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治理结构中,从外部看,高校应注重与政府的配合,注重与社会的互动,突破条条框框限制,打破基层党建封闭运行模式,建立新的运行体制机制。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可与所在驻地政府、社区共建大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转向动态化、网格化覆盖,形成区域化党建,形成资源共享、开放互动的基层党建格局,显现出高校治理的共建、共享、合作、协同的特征,推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

(四)以育人为核心,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创新

高校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和“为谁培养人”是国家赋予高校党委治校办学能力的主要任务。而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最终都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上来。因此,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融入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方方面面,发挥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作用。首先,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及新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将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引入党内,扩大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党员和基层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其次,对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从单一制度安排向全面互动服务转变,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从简单的约束到引导、规范、训练的转变;最后,要尊重学生与教育学生并重,注意保护学生公正评价等权利,让学生更好地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五)以构建有效的新媒体宣传载体为平台,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是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仍以党组织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形式仍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形式单一,缺乏活力,不符合高校学生的思想需求,导致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效果差强人意。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则具有多样性、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各种变化,也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处于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若高校党建不能有效占领新媒体这一阵地,高校学生思想无法得到及时引导,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可见,随着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发展,高校党建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构建有效的新媒体宣传载体为平台,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注重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QQ、微信、手机等新媒体的党建传播功能,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 结论

高校党建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实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创新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瓶颈,致使高校存在着集体领导权弱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边缘化、民主管理虚化等诸多不合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面对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新情况和新考验,高校党建要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教授治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首要任务,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创新;以完善高校基层组织民主决策机制为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党的制度创新;以共建、共享、合作、协同为主要特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创新;以新媒体技术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实现高校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2-13(1).

[2]姜美玲.教育公共治理:内涵、特征与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9(5):39-46.

[3]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9):1-7.

[4]余华.高校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探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5(3).

[5]秦德君,陈雪虹,陈蔚.推进我国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53-57.

[6]董洪亮.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7]王秋梅.大学治理结构对高校党委办学治校能力的要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62-64.

[8]顾海良,罗永宽.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9]顾南宁,于瑾,杨大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下高校院(系)权力配置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5):108-111.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高等教育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