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察应关注学校精神文化

2016-05-20 08:05屠桂芳
江苏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办学条件教研组一节课

屠桂芳

曾经在一个暑假里,接受某教育局的邀请,去做一个命题式讲座。在讲座的上午,聆听了赴上海教育考察的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等人员的汇报演讲。我一边听,一边与局长短暂交流。临近结束之际,受局长委托做点评嘉宾。针对五个典型的发言,我重点点评了一位教研组长甲与一位校长乙的演讲。

教研组长甲听了一节语文课,之后陪同上课老师一起回办公室。主动提出问题、交换意见,得到上课老师的当堂课件;主动帮助老师改作业,并作分析比较,得到上课老师一个单元的课件;在半个小时的交流之后,得知上课老师有新的想法要付诸第二个班的课堂实践,继而又去听了一节课,看到了个人“同课异构”的现实;与上课老师交换了联系方式,继而在假期里成了QQ好友,不时得到帮助和启发。

校长乙考察一所学校,拍摄了学校的大门、楼房、荣誉牌匾和校园美景,感慨上海学校的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和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在一节课上,针对窗台上的一只猫,产生了教育式联想:“这是一个生态的学校,动物与人和谐共处”,“猫在静静地听课”,“动物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等等。

我感觉这位教研组长,是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她懂得参观考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应该关注课堂、关注专业成长、关注考察后的持续影响力,这是一位相当优秀教师的主动作为。而这位校长羡慕上海的办学条件。也许他平时关注学校大一点的事儿多了,因而关注的事情就更宏观、更“粗线条”。一些暂时办不到、达不到的条件,成了内心的“羡慕”。而“猫的联想”纯属臆想,与学校“生态”相关度几近为零。

教育考察,在我们日常的学校管理中,是基于不同场景的、以借鉴性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实践性很强的一种研修方式,是坚定职业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职业道德、强化职业责任的有效路径。观看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校史荣誉室等,主要看物质方面的内容,这是教育考察的第一层次;听取经验介绍,聆听课堂教学,参与学生活动等,学习他们的方法,这是教育考察的第二层次;感受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明确学校特有的精神文化和业绩背后的支撑系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得到启迪,这是教育考察的第三层次(最高的境界)。在参观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学习环节,而无视支撑这个环节的因素,那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学到“精髓”。

教育考察,我们要着眼于必备的物质层面,根植于质量提升的技能方法,致力于学校精神系统的构建。一所真正的好学校,最大的吸引力是她的精神文化。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气质、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我们不仅仅学习知识,更是感受文化气象,接受文化熏陶,从而影响着我们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并产生永不衰竭的奋斗力量。好教育在哪儿都散发着神奇的魅力,值得我们共同去感受、体验、借鉴和创造。

(作者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教研组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及建议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