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经验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运动轨迹

2016-05-20 08:05曾天山
江苏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均衡义务教育轨迹

【摘 要】江苏是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先行探索者,也是一个创造者,显示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了资源、机会的结合,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江苏经验的启示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学。

【关键词】江苏经验;义务教育;均衡;轨迹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7-0017-03

【作者简介】曾天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00)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也体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江苏20世纪80年代中期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义务教育达标为标志推动普及,90年代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推动义务教育上水平,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强化督导评估为抓手。新世纪以来把均衡发展当作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教育惠民和人民满意为落脚点,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走出了一条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的发展路径,创造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江苏样本”,是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省份,见微知著,显示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运动轨迹。

轨迹1:从初步均衡到基本均衡。回顾江苏义务教育近30年的发展历程,从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开始,对苏南、苏北实施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在教育现代化的轨道上走出了一条从初步均衡向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之路,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步伐: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是首个颁布实施省级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省份,并以此指导了全省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先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并于2007年正式出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启动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工作;2011年江苏省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2013年,以区域现代化建设为主线,江苏开始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确保办学条件校校达标”的历史征程;2014年,8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015年6月,最后一批11个县(市、区)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认定。

轨迹2:从低水平均衡到有质量均衡。1996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普及达标,推动人民教育人民办,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重点解决上好学的问题。2007年,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列为考核验收核心指标。2011年春学期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创建,93个县(市、区)通过省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81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省级评估验收。2012年1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追求有质量均衡的新目标。目前各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达到了国家标准。

轨迹3:从规范统一到多样发展。江苏在办学条件标准化、统一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对均衡发展丰富内涵的认识到位。既有对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的一视同仁,又有对户籍人口子女、常住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的同等待遇,全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户籍人口子女一样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占87%,更有对特殊教育的倾斜政策,省财政先后投入700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并为全省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配置专用设备,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达96%。实施差异化教学,鼓励特色立校,彰显办学特色,试点先行,推动学校开设选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试验课程,做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各地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特色亮点,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全面推动“一校一品”建设,体育、艺术、科技、文化特色学校叠彩纷呈,全省义务教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轨迹4:从重视硬件投入到关注软件建设。在改善办学条件上舍得投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财政累计投入140多亿元,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六有”(每所学校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校校通、扶贫助学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做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2009年,启动校安工程,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40亿元,农村薄弱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软件上敢于投入。标本兼治,坚决实施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择校”。家长最看重的是好老师,教师队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最难均衡的。江苏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项目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把教师由“学校人”逐渐向“系统人”转变,建立了“编随人转、岗随人动”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2010年以来,明确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15%。2013年初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工作的意见》,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公平的重要途径,形成了区域、城乡、校际教师交流制度,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释放、衍生、扩大。强化督导评估研究力量,江苏省2005年建立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制度,把督导结果作为县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对“优秀”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结合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轨迹5:从办学条件托底到限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和薄弱地区。江苏省通过制订颁发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提出了确保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底线”要求。用“八个一样”来描述在教育现代化统领下的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校园周边一样安全、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发展一样全面、人民群众一样满意”。从2007年开始,江苏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列为考核验收核心指标,全面加强城乡中小学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建设,并长期坚持城乡学校一个标准验收,确保最困难的学校也达到均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近年来,江苏还狠抓均衡短板,通过相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以项目的形式,推动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薄弱地区倾斜。地处苏北的一些县(市、区)综合利用省补和配套资金,全面改善了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为缩小各地区间硬件差距,江苏重点面向苏北38个扶贫攻坚县,投入200多亿元,各地配套资金2000多亿元,用于农村学校食宿条件改善、经济薄弱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攻坚等项目。

轨迹6:从资源占有到机会提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都能使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都拥有成才的机会,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让所有人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江苏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资助体系,在各县普遍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数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

轨迹7:从内部认可到社会满意。义务教育均衡最终要落在“人民满意”上。江苏教育满意度居各行业之首,各县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

江苏是教育现代化方面的先行探索者,也是一个创造者,显示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了资源、机会的结合,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江苏经验启迪我们深入思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学,基本均衡后要关注:第一,如何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二,如何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第三,如何克服资源配置同质化现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推动联合办学;第四,如何形成教师校长的转岗和退出机制;第五,如何调整教师收入结构,提高基本工资占比;第六,如何建立学困生援助系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第七,如何建立教学点标准,确保学生接受合格的教育;第八,如何按期化解大班额,逐步推动小班化教学;第九,如何有效推动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提升特殊教育;第十,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习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第十一,如何降低关键性负指标,如近视率、肥胖率、犯罪率、伤亡率、校园暴力案、吸烟喝酒比等。

猜你喜欢
均衡义务教育轨迹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