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6-05-26 11:22贾良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技术技能还是综合素质都必须满足企业岗位及职业素质需求。为更好地培养铁路工程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人才供求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章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地隧专业)建设为例,阐述了地隧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突出的改革与实践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

随着地下工程的大力开发与利用,地隧的专业化程度和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地隧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得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⑴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是本科的压缩版,按照学科体系构建,缺乏就业针对性,重理论内容的学习,轻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薄弱,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⑵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与工程实际结合少,能力训练少,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善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工程应用能力薄弱,就业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⑶教学环境问题:单一的校内教学环境,缺乏职业氛围营造,缺乏对工作环境与工作岗位的认识,对企业文化了解不足,导致学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缺乏安全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学生职业素养薄弱。

工作目标与思路

要加强专业建设,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创新“工学交替”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等。通过改革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中,不断吸纳企业文化精髓,更好、更多地培养铁路工程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人才供求的无缝对接。

实施方法与过程

1.深度融合,建立“四级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依据行业企业特点,建立与企业之间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保障。按照“互利双赢、职能对接”的原则,依据企业三级管理的机构特点,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四级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即专业系部与集团分公司紧密对接,共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商专业建设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部校企合作办公室与合作企业工作站加强联系,确保了校企之间的纵向和横向顺畅交流,共同对现场教学、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考核和管理,推进实习、培训、就业等工作。企业及时反馈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及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合作,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双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和教材编写等方式,实现了结对帮扶、互通有无,共同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学院授课,教师顶岗锻炼,带岗工作,形成了有岗位、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监控、有效果的教师与企业人员对接交流机制。这样,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在纵深方向的互动与合作,从机制上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

2.校企互动,构建“学校工地、项目贯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隧道与地铁项目施工特点及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学院“两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分段的节点,形成更加适应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需求的“学校工地、项目贯穿”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学校工地、项目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双方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合作育人,不仅实现了“工地变课堂、师傅变教师、学生变员工”的转变,同时实现了“德技双修”,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3.校企共建世界唯一高速铁路隧道实训基地,营造真实职业文化氛围

校企共建了时速200km、断面1∶1的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高速铁路隧道实训基地,并配套建设了相关的实训室。按照实训项目对接工艺流程、管理制度参照生产制度、氛围营造对接施工现场的要求进行实训室内涵建设。完善了实训室与基地日常运行和安全管理制度,编制了基地、实训室的实训项目任务书、指导书、操作规程及考核标准。在形象宣传、图牌展示、安全警示标语、励志标语和安全设施等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实训室),营造了真实的职业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深入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任务,适应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受到了高职界的普遍认可。地隧专业遵照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隧道、地铁施工与维护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这一流程,构建了基于隧道、地铁施工与维护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实现了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对接。

5.系统设计,实施“项目贯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被职业教育广泛采用,但普遍的做法是各学习领域的载体选择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乏密切联系,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不够。因此,在专业层面进行项目载体的系统设计尤为重要。经过认真筛选,地隧专业选择了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为载体,以完成典型项目为目标,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对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如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要求完成该典型项目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在《工程识图》课程中,要求完成结构分析;在《隧道施工》课程中,要求拟定施工方案、编写作业指导书等。各学习领域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重构课程结构,划分学习情境。这种在专业层面实施的“项目贯穿、任务驱动”式教学,确保了各学习领域的有机衔接与相互支撑,使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6.适应工期,推行“九学段能力递进”教学组织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组织上合理安排,使教学组织模式与项目工期相适应,才能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隧道与地铁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一旦开工,则不受季节与节假日的限制,一年四季连续循环作业,这为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安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实施“九学段能力递进”教学组织模式,按照“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等四个阶段进行培养,每个阶段学习都是在校内和工地两个课堂交替完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了学习与工作交替、学校与企业双育人。

突出成效

1.深度融合,创新建立“四级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以“四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关系,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实处,不仅实现了“工地变课堂、师傅变教师、学生变员工”的转变,同时实现了“德技双修”的育人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

2.校企互动,构建“学校工地、项目贯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校工地、项目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互动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组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下现场锻炼、工地课堂建设、学生实习等方面体现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渗透企业文化。培养的专业人才与隧道、地铁一线岗位任职标准“无缝”对接,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贯穿教学始终,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毕业后90%以上都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了岗前培训环节。同时,该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校企共建世界唯一高速铁路隧道实训基地,营造真实职业文化氛围

校企共建了时速200km、断面1∶1的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高速铁路隧道实训基地,该基地获得了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各1项,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对接,增强了专业生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结 语

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接轨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影响着专业和学校的发展。地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地实现了校企人才供求的对接,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生命力,尤其是在突出成效建设方面,为其他土建类专业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第34-36页。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第66-70页。

[3]徐建平:《创新体制 建立机制 优化管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4页。

[4]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期,第13-15页。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第52-54页。

[6]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10页。

[7]王怡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2期,第13-14页。

[8]李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话题》,《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年第4期,第3-7页。

[9]毛红梅、宋秀清、贾良等:《校企互动,把地下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实处》,《学校与社会》2013年第1期,第249-250页。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