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探讨

2016-05-26 11:02陶春竹
中学生物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棉絮烧杯唾液

陶春竹

笔者参与了某次贵阳市生物学科实验设计案例评比活动分享会。实验案例设计的内容较多,参赛教师主要针对初中生物实验操作困难的地方做出了一些改进,包括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方面。这些改进有的恰到好处,有些则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来谈谈实验改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启示。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探究内容。该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1 实验材料的替换

教材中要求选取新鲜的馒头并切碎,由于新鲜馒头在切碎时会粘在刀具上,不能完全将其碾碎,因而有人选择将新鲜馒头放在恒温箱里烘上若干时间使其变硬;或是将其切成条状,根据天气状况,放置几个小时;或是在冰箱中放置几个小时,等馒头有了一定的硬度后再切,并在实验前为每个学习小组切成条形状后发给学生。经过这样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馒头易切碎,但实验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变量,即馒头变得不新鲜了是否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另有教师用籼米做成颗粒状的稀饭来替代新鲜馒头,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很多人在吃稀饭时是不会有咀嚼这一习惯动作的,这很难让学生联系到生活实际。如果将其做成颗粒状的干白米饭效果会更好。实验中,教师建议取2粒稀饭米粒放在试管中,用玻璃棒碾碎,但有的学生由于操作不当,会将试管弄破,因而存在安全隐患。

2 收集唾液的方法

在取唾液时,教材中的方法是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在口中含一块消毒棉絮,过一会儿,再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挤压棉絮中的唾液到小烧杯中。用这种方法收集唾液,一部分会被棉花本身所吸收,取到的量很少。消毒棉絮含在嘴里也会让人引起不适感,有的学生不愿意照做,或者是有恶心感,增加了他们对做实验的恐惧感。

有教师提议用凉开水漱口后,将消毒的棉签置于舌下腺来取唾液,棉签头会浸满唾液,再将其直接插入试管。但因受棉签的大小所限制,唾液的量无法掌控,而将其放置舌下腺,同样也会有不适感,且取出的量不多。另一种是用凉开水漱口后,口含清水一段时间,再将其吐在烧杯里,虽然唾液被稀释了,但通过加倍使用唾液来弥补不足。其实,这种方法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能完全模拟实验,将水含在口中,等待唾液分泌到清水中的量,也会因人而异,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极大的影响实验效果,唾液的用量也就不具有了相同性,实验的成功与否完全看实验者自己,对实验的可重复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本可以减少的误差反而让其增加,欠缺了科学性。

如果让学生口含一根干净吸管,吸管的另一端接入小烧杯中。学生分泌的唾液就会沿着吸管到达烧杯里,而口含吸管也会让学生联想到他们平常喜欢喝的某种饮料,这样他们分泌的唾液就会大大增加,收集到的唾液也相对纯净,减少了实验的误差,同时也会让学生觉得自然。干净吸管的使用比只给学生一个干净的烧杯,让其放在下唇边缘,同时舌尖紧抵上颚或下颚门齿下方,让他们联想好吃的东西收集足量唾液的效果更好。

3 保温的方法

因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3支已经预处理好的试管同样需要进行保温处理。教材中要求放置在37℃的温水中5~10 min,温水会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温度。水浴加热是比较经济且便于操作的,但温度的测量有些难度,因为有些学生在测温时温度计与烧杯的底部接触,测温不准确。若直接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易受热不均匀,会粘在试管内壁上。有教师通过测量学生手心的温度,判断人手心的温度是可以给试管进行保温的。但双手握试管,温度虽容易保持恒温,但是最高温度也达不到37℃,会大大影响酶的活性。况且每个人的手心温度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样就会导致实验的又一变量的误差增大了。虽然有的教师认为,将两手搓热以后再去给试管保温就好,温度虽较之前的略有提升,但这样一个不严谨的实验做法,就无法体现出自然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做实验的科学素养。

4 碘液的添加

教材中要求,3支试管在37℃左右温水中保温5-10 min后,就滴加碘液检验唾液对淀粉的分解效果。有教师认为先滴加碘液验证馒头中的主要成份是淀粉,后加唾液,利用蓝色的消褪时间和速度作为判断标准,实验变得直观明显了,也节省了时间。这样的处理既没有失去实验的科学性,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对实验如何改进,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要始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

猜你喜欢
棉絮烧杯唾液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
特别的“冰袋”
太白县文化馆:“非遗过大年”太白县2021年迎新春棉絮画展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消失的棉絮
木棉絮儿飞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快速溶解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