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导学案的使用现状与思考

2016-05-28 01:12刘佳丽
考试周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反思

刘佳丽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股导学案之风,中学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导学案成为时尚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成为高效课堂的象征。然而随着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中学历史是否真的需要导学案、中学历史导学案的暴露出的不足和应对策略有哪些,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关键词: 中学导学案 使用现状 反思

一、导学案的概述

笔者探讨的是历史导学案的教学话题,在此有必要先理清“导学案”这个概念。关于导学案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也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有人认为导学案就是学生用的“学案”,也有人认为它是教师使用的“教案”。笔者通过研究,尝试给导学案下一个定义。

1.导学案概念

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说”。布鲁纳曾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①。按此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或开展讨论,或进行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发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认识。

3.中学历史导学案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主体教育思想”,其核心是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首次提出了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并提出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学案法”。江苏建湖中学在1999年提出“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其步骤包括:准备—自学—讨论—点播—延伸。随后又出现洋思、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教改名校。它们采取的教学模式虽然名字不同,其实质都是“先学后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过去她是一个濒临关门的农村薄弱校,1998年在实行“导学案”教学前,教师没有干劲,学生不爱学习,辍学现象严重。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后,高中录取率为98.43%。报考重点高中96人全部录取,占毕业生总数的75%②。从全国各地前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和取经的老师络绎不绝。导学案教学迅速成为全国教育界竞相追捧的教育模式。

二、中学历史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检索看,导学案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有关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文章就比较少了,2000—2015年的文章共有36篇。绝大多数文章都对导学案持肯定的态度。梳理一下观点,比如认为导学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王亮在《借力导学案,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中指出,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张方也在其文章中关注到学生主动性的提升,“首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梳理知识,还可以通过习题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次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再次可以通过一些往届高考真题或高质量的模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③也有文章提到历史导学案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李志在文章中提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精选习题、适时检测是高效课堂的显微镜”④。此外一些文章还注意到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生知识缺漏在哪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等等。

三、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思考

虽然文章里对导学案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但针对导学案的质疑之声始终没有停止。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来讲,课堂貌似很活跃,但学生知识和水平有限,学生习得知识的效果并不好。也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是另一种形式的习题集,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与导学案“减负增效”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观点认为导学案不适合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导学案使历史课失去历史的味道。

笔者注意到,这几年导学案受到追捧,有一种教育功利主义在作祟。东庐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好像发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那么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校吗?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科吗?经过对上述三个教改成功的学校的了解,我们就会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农村校,当年改革之初师资和生源都很差。这三所学校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备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案呢,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人能力的短板。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那些师资和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导学案对于理科效果似乎很好,但对于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似乎不太好用。我注意到,在检索文章时,输入关键词“导学案”,文章上千篇,但输入“历史导学案”,仅仅三十余篇,这从侧面说明历史导学案教学不是很普遍。以厦门为例,只有少数几个学校的历史课堂使用导学案。

因此,我认为,历史导学案可以用,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多用,因为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少,很多课文只有一个知识点。文章浅显易懂,少有艰涩的概念,学生比较好理解。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可以激活课堂,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高中历史课堂则不适用,高中学习是为了学业选拔,为了参加高考,面对那么多知识点,单凭学生的能力是难以在短短一节课弄清楚的。加之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很多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不牢固,很难解决问题。面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量大、课时紧张的状况,教师的“讲”至关重要。这样讲并不是说高中不能用,我个人认为,复习课上使用导学案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注释:

①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2010年数据,摘自搜狐网2010年7月9日《杜郎口中学另类教改:学生“反”了升学率提高了》

③张方.《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节探讨》,学周刊,2013年第1期.

④李志.《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幕后推手——导学案教学模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3]贺云芝.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反思[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2).

[4]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徐敏.高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D].地点:上海师范大学,2014.

[6]徐发福.初中历史课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2012(11).

[7]李镇西.探访杜郎口之二认识杜郎口[J].中小学管理,2010(11).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