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6-05-30 10:48杨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艺术课堂

杨梅

【摘要】给语文教学加一些艺术,让语文课堂多一点活力。语文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去探索和掌握文本内涵,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彰显语文的魅力,让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的双边活动,使语文课堂“活色生香”。

【关键词】课堂 教学 艺术 比较阅读

为什么课堂上踊跃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同学们对于朗读课文变得不积极了?为什么师生总是难以产生共鸣?这些问题一直让很多老师困惑。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让课堂有节奏、有情绪,课堂才会充满乐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索、掌握课文中所蕴含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只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经验、思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找课文中的契机,运用教学艺术使课堂迸发出火花。

一、写词作诗,感受语言魅力

文学是一门艺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并使人学会欣赏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之美,去体验作者情感之美,去感悟文章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将心融入文章之中,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产生共鸣。教材中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本身就具备了诗的韵律,如果教者能够将课文进行改编,就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更加感受到语文的韵律美、语言美,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美的享受。如笔者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槐花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文本的韵律和节奏。当读到“‘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时,孩子们感受到,原来美就在语言文字之中,并渐渐懂得欣赏文章的意境之美。接着,笔者提议将这段文字改成一首小诗,孩子们跃跃欲试,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小诗的形式比较简单,但是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愉悦和创作的满足。再如,在教学《广玉兰》一文时,当读到“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模仿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改写这句话,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学生的即兴创作,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语言是丰富的:“玉兰花开少几瓣,早有蜜蜂闻香来。”“玉兰才露淡淡香,早有蜜蜂采花忙。”“玉兰刚刚绽笑脸,幽香引得蜜蜂来。”……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啧啧称赞。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与文本碰撞,进行联想,再组织语言写成诗句,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通过阅读有了初步的感悟,只要教者稍作引导,他们就会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意识与文本的内涵进行对话。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小诗人”。课堂更活跃了,也进一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提升。

二、交流辩论,端正价值观念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有“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潜移默化地将它植入到语文课堂中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本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课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爸爸”和“汤姆”的心理进行分析,尝试体验文中的角色。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汤姆,会愿意放掉这么大的鱼吗?你该怎么和爸爸辩论?如果你是爸爸,你该怎么劝说汤姆?”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阐述。这样的辩论是自由的、活跃的,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与文中角色进行交流,对文本内容产生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深刻感悟,明白了“遵守规定”是一种美德,对汤姆最后的做法表示赞同,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呢?教学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在无法承受的困难面前,选择适当的让步是明智的选择。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辩论。”学生们各持不同观点,他们要说服别人,就必须将文章内容梳理一遍,抓住精髓,全面阐述。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文本的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辩论结束时,教者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辩论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排演话剧,体验文本情感

小学生热爱模仿,喜欢表演。要想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教者首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教者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有趣的文本内容变成生动而精彩的表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小学生学习课文时对文本、作者经历的独特体验,再通过恰当的引导编排成话剧,这样的实践过程,对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引人入胜、文质兼美的文章,童话、寓言故事及课本剧也占有不少的比例。只要是“有戏可演“的文本,都可以作为孩子们创作、排演话剧的原材料,比如《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课文,都是现成的剧本。在教学中,教者可以对原本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文本改编成生动而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剧本,这样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对课文角色进行的形象刻画,也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在学习《九色鹿》一文时,学生在熟悉了文本内容后,笔者便组织他们合作进行话剧表演。四个人为一小组,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通过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力去“完形填空”,同时也考验了角色之间的配合。同学们在演调达“落水求助”和“见利忘义”时,表情极为丰富,动作夸张,所添加的语言也充满个性,把调达忘恩负义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而演王妃的同学,细声细气、挑三拣四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现场掌声不断。教师作为导演,只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四、巧用比较阅读,增强课堂趣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一味地让孩子们读书,只会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该以新颖的方式活跃课堂阅读教学,并总结出一些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时都充满活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尝试。孩子们阅读文章,往往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情感表达、语言描绘、写作方法的运用等不能深入挖掘、理解。在教学《广玉兰》和《夹竹桃》时,笔者便充分利用相似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更乐于尝试这种新鲜的阅读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很快发现了不同文本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也更能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增强了课堂阅读趣味。《三打白骨精》是个经典故事,笔者引领学生分析人物的行为特点,为了凸显角色形象,笔者以“三十六计”来进行比较阅读。白骨精变成村姑是“美人计”,白骨精化作老妇人、老公公是“苦肉计”和“连环计”,扔下假尸首便是“金蝉脱壳”……教学结束后,对于“三十六计”,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怕他们不会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吗?比较阅读是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的一条途径,这种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易接受,效果也好。

给语文教学加一些艺术,让语文课堂多一点活力。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更加活跃。总而言之,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语文课堂更具内涵和美感,充分彰显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艺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纸的艺术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