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的“非正式学习”

2016-05-30 10:48孙大静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帮扶引领

孙大静

【摘要】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发挥非正式学习的效应,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与帮扶,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培养英语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收获英语学习的价值,从而使英语学习更加有效。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小学英语 引领 帮扶 交流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的概念。所谓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接受新知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科学实验证明,通过非正式学习,人们花费20%的精力却获取了80%的知识,非正式学习的“长尾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具有高度指导性与程序化的系统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隐含式的学习形式,可以是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进行的,也可以是在偶然情境中触发的,它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已然成为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虽然可以通过正式学习获取较为系统的、具有指导性的知识,但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非正式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轻松、愉悦的语言环境,引领学生挖掘课堂之外的丰富资源,从而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

一、非正式学习的引领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它往往建立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严格的组织要求和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主观意志进行自我调控,学习结果的优劣也无法预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非正式学习是无法干预的,相反,教师对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以英文歌曲的学习为例。众所周知,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它赋予英语学习以娱乐的色彩,用乐曲的形式将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情感和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学习英文歌曲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在感受优美旋律时,使人产生美的感觉,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促使学生从中学习到英语语音、语调和语法知识。学生在听歌曲学英语的过程中是没有压力的,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下感受旋律和语言的灵动,从而引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英文歌曲都适合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方面综合考虑,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英文歌曲,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

其他内容选择的标准亦是如此。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冰雪奇缘》《狮子王》等有代表性的英文影视作品,既符合学生的品味,又有教育意义。此外,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从网络上接触到的英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从中获取生活化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习得、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然而,面对充满未知的网络信息,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筛选内容健康且有助于英语学习的网络信息,并教给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简单方法。

二、 非正式学习的帮扶

绝大多数非正式学习的发起是无目的的,因此缺少计划性,学习也很难做到条理化。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把模糊的目标清晰化,把简单的过程规范化,把放任的方式科学化,使非正式学习更高效。

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曾说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而不是从学校或教授那里学到的。可见伙伴式学习已然成为高效的非正式学习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英语非正式学习往往通过做中学、玩中学、唱中学、游中学等形式进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各种非正式学习的小组,小组活动时针对某一话题充分交流学习,从而进行研究性学习。

不可否认,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掌握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教师应对非正式学习的过程进行提前预测,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学生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世界里,个性化学习、情境化学习、数字化学习随处可见,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些英语学习的线索,链接一些英语学习的资源站点,便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进行多方位拓展。如在学习了Chinese New Year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各自关注的角度在网络上自发搜集与节日相关的资料。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有的搜集了西方国家重要节日的资料,有的将中西方节日庆祝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还有的专门搜集了人们在节日庆祝时的饮食习惯……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将学习的成果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诸如英语小报、视频集锦、英文故事等等。

非正式学习离不开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英语交际的知识与技能,它符合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而且,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并乐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即使进展艰难仍能够继续坚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非正式学习情景,搭建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的场所与机会。如组织英语义卖活动,要求在活动中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为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在活动前多渠道搜集与活动相关的资料,大到英文海报的设计、义卖品的选择,小到学习义卖时所要用到的语言知识。这样的非正式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教学中的正式学习一脉相承,相得益彰。教师的帮扶只是起到“助”的作用,切不可将教师的介入变为统一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控制。若是如此,便失去了非正式学习的意味。

三、 非正式学习的交流

非正式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交流与分享的形式也应该不拘一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课堂教学的学习进度或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前提下,引入学生非正式学习成果的交流。交流的时间可长可短,选择的方式灵活机动。如可在课前花五分钟的时间安排Daily English Show活动,学生个人或小组集体分享课外学习的成果。教师也可以选择某一时间以英语游戏、英语表演等形式进行成果的交流。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他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学生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再次调查,发现通过阅读或聆听只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20%,而通过亲身体验、动手实践并讲给别人听能够记住90%。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的Story time板块中Miss Li向学生呈现了令人堪忧的城市环境状况:垃圾遍地、浓烟弥漫、河流污浊,这引起了学生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担忧,然后学生就如何保持整洁的城市面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前,可将城市当前环境现状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学生对城市的环境问题展开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采访、实地了解、参与社区讨论、网络信息搜索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将研究成果做成课件,在上课时和班上的同学交流。这实际上也是教师对学生非正式学习成果的有效利用,使其作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非正式学习的成果交流还是要突出学生自我设计的原则,展示的内容及形式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提供一些活动参考的意见和优化学习的建议,使非正式学习更具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取的知识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记忆也是最为深刻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非正式学习具有许多的不稳定性及不可控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取其精华,借鉴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方式,将其与正式学习进行整合,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增加学生英语知识储备,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苏山小学)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帮扶引领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