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2016-05-30 22:13何有缘刘丽王瑞梅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管理沟通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何有缘 刘丽 王瑞梅

摘要:从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背景着手,介绍了“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与体会,认为“问题情境”教学法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實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今后的管理课教学中更普遍地采用。

关键词:问题情境 管理沟通 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教育的支撑。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教学的过程是“灌”和“填”,使得师生处于高度紧张而机械的知识传授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上述弊端。

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将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或某个实际问题直接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使学生得到感官刺激,情感被激发,从而产生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冲动与欲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搜集资料加以综合而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考问题的个性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几年,笔者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沟通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笔者常常从下述两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学习“障碍”

平铺直叙的讲课形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障碍”。

例如,笔者在讲授“有效倾听”这一节内容时,先分析了影响有效倾听的10种常见原因,强调了其中的“先入为主”因素是每个沟通者都要十分警惕的冲突陷阱,连著名的政治家、教授也不能例外;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江西九江政法学院院长李长江因“先入为主”而拒绝该院教授张俊申请去海南的考察经费而被杀的不幸事件为例,提出“假如你是院长李长江,若你不犯先入为主的倾听错误,那么你应该如何倾听张俊教授的合理要求呢?”借此营造一种环境,让学生站在经费申请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综合运用管理沟通的“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等理论知识,寻求最有效的协商途径,这样既将所学的零散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过程性需要的诱因。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有了某种认知结构,他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笔者在讲授“包容他人”时,先提出“一个人有知识、有能力,能吃苦耐劳,具有真诚与善良的优秀品质,这样的好人一定会受到单位的重用吗?”,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由于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必然会做出肯定回答,此时,教师不妨“泼一下冷水”,回答:“不一定。”学生惊疑之余,势必带着“为什么”的急切心理而去听课、寻求答案。笔者乘势推波助澜,导入新课,从“包容他人”的内涵着手,并结合学生们熟悉的企业Google搜索引擎靠自己“包容他人”的能力,从微软挖走有个性的IT业管理天才李开复而取得成功的事例进行讲述,易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接受新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由单纯处于知识接受器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成为了获取知识而主动学习的状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提问

“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注重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意识到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实践“头脑风暴法”

“问题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一般只回答一部分,而故意留下一段“空白”,通过课下作用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

例如,大学生活中经常困扰同学们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有些舍友往往以自己为中心,起居、打电话或玩电脑游戏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其沟通劝诫极为困难,说轻了他不听,说重了又会引发激烈冲突。面对这样沟通的疑难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分小组引导学生用“头脑风暴法”探索有创意的沟通方案。在创意沟通时,始终引导学生坚持下述4个原则:①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②创造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③追求数量,创意越多,产生好设想的可能性越大;④除提出自己的设想外,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在上述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索、探求过程中,使每个人的零星的创意变得系统有序,逐步培养了同学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促进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小碚.试论“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实质及合理运行.教学理论和方法,1994,(02):19.

[2]蔡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国林业教育,1999,(05):40.

[3]吴兴柏.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4,(1):42-43.

猜你喜欢
管理沟通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管理沟通应用对企业业绩的积极意义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