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中职语文课堂流淌

2016-05-30 08:44宁媛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语文是美的艺术,语文课堂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在表现形式都应该以优美和谐的形式呈现,最大程度地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通过分析什么是语文课堂的美、为什么要呈现美,并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状,以教学实例建议中职语文教师通过诵读、音乐、课件等方面从听觉、视觉入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打造和谐美感的中职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带来的美妙。如果不用功利的眼睛看语文课,除去课堂知识的传授,语文课最能激荡人心的就是文学带来的美感享受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或温情或浪漫,时而追忆时而感慨,有让人心头为之一震的警语,有让人醍醐灌顶的佳句,更多的是那甘之如饴,经得住咀嚼回味,经得起岁月冲刷而积淀下的经典文章。语文的内涵是美的艺术,我们没有理由不给它一个处处流淌着美的课堂。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的“美”

美,即和谐,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它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主观的一种愉悦。

语文课堂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文学,文学美的内涵在于文字传递出的情感、思想、意蕴、想象;其外在形式表现为文字的节奏、韵律、辞藻、结构、表达、修辞等。当文学的外在形式和内涵呈现出和谐,激发出人的愉悦感时,文学的美感便产生了。语文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美感欣赏呢?课堂上的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就像桥梁一样,在课堂上连接文字(外在)和文学情感(内涵),如果情境创设缺失,教学主体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文字表面,不能或者不够深入理解其内在话语,学生会产生困惑、疑虑,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学生内心就会产生焦灼、厌倦、不耐烦,直至放弃学习。所以,教师创设和文学文本情感相统一、形式优美、富有情趣的情境,尽可能地构架起学生由欣赏文学形式到文学内涵的桥梁,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二、理由

(一)语文课内容决定的

语文课作为人文学科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内容,包罗万象,集大成于一身。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从体裁上看,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应用文等不一而足;从题材上看,涵盖爱国、理想、信念、情感、处世、论说等;从情绪上看,有悲愤、昂扬,热情、沉郁、忧伤等。年代上,纵贯历史,地域上,横跨世界,从先秦诸子到《伊索寓言》,从古典四大名著到莫泊桑、欧·亨利,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歌德、雪莱、拜伦。一本语文课本,俨然一部汇聚古今中外民生百态的“百科全书”,它在教给学生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审美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毫无疑问,语文课本中有最丰富且优质的“美”的资源,这些“美”的资源如能以“美”的形式呈现,二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便会激发文学外在美和内涵美的统一,能最大化地启迪心智,启发想象,陶冶情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理应用最丰富多彩且具美感的形式将其在课堂上完美呈现。

(二)学习过程的客观要求

情境学习创立者莱夫和温格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在从教师传递,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过程,它意义的建构是带有情境性的。和谐的情境(即符合知识内涵需要的外在教学形式),可以强化其传递的力度,使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强度还是持续时间,都将超过去情境化的传递。

(三)课标要求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在阐述“阅读与鉴赏”部分时,表述为:“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其次,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完成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任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中职学生普遍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注意力不能持久,感性有余而理性思维欠缺。面对一本书一篇课文,如果仅仅是文字,他们刚开始还可以精神集中,过不了多久,注意力就开始分散,这时就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扬其长”,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刺激,让课堂生动、美起来,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字面深入到内涵、情感。

三、如何做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营造气氛和谐,具有美感的课堂。

(一)示范诵读,体会音韵之美

老舍先生说过:“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以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教师示范诵读时要注意汉语的韵律、节奏和抑扬,“以声传情”,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的诵读更能激发学生情感,更快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言之优美,为后面的讲解营造良好氛围。

在讲解《琵琶行》时,笔者先行示范诵读,随着笔者高昂悠扬、张弛有度、饱含感情声音的响起,学生瞬间都凝神静听,先是舒缓怅然的“醉不成欢惨将别”,进而是语气突转,略带惊喜的“忽闻水上琵琶声”,接着从“轻拢慢捻抹复挑”的从容到“大弦切切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轻重缓急错杂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的重缓再到“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陡然加急、猛烈,又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舒缓。当读到琵琶女自述身世时,“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无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笔者抓住悲凉的基调,语带哽咽。随着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略带拖音的结束,学生顿时喝彩鼓掌。“老师读得太动情了!”“太好听了!”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再深入学习就简单了。笔者的示范朗读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首先从声音上美了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听觉,借助音乐之美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使用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作品,体会到文章中的旋律美,体会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荀子在《乐论》中说:“声乐入也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感染力、影响力。

作为辅助教学,我们在讲解作品时,适当加入与作品相关的音乐,或引导欣赏,或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诵,或创设情境,都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如在上课时,用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朗读诗作《春江花月夜》,体会传统文化中含蓄、优美、高雅的审美意趣。再如,讲解《永远的蝴蝶》时,导入用配乐诗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营造无奈、悲伤的悲剧氛围,使学生在进入作品学习前就酝酿起充沛的情绪。在讲《我的母亲》一课时,作者老舍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使学生深深感动,最后笔者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课堂结语,一曲终了,学生们纷纷动容,很多女孩子都哭了,他们哽咽着说:“我总是跟父母吵架,很对不起他们。”“我心里其实很爱爸爸妈妈,只是控制不住,总乱发脾气。”“周末回去,我要帮父母做点事情。”……看到音乐触动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听到他们深情的言语,我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音乐能深入人的灵魂,触及到单纯语言到不了的地方。中职学生大都物理化等理性学科比较差,是因为他们逻辑性和理性思维比较欠缺,但是他们情感丰富且细腻,感性的艺术形式如文学、情感、音乐等往往更能走进他们内心,贴近他们的情感需要,使其获得审美愉悦。

(三)视觉,使用课件之美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感的心理过程是从对美的直接感知开始的,美感的知觉与表象等都是在对美的形象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因此,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重视视觉美,“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课件是课堂拥有视觉美的最有效工具,要充分发挥课件的美,渲染氛围,感染学生。

如在讲《荷塘月色》时,笔者精心挑选意境高远、典雅的PPT版式、色调和字体,当讲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时,多媒体上出现了碧绿的荷塘、荷叶和摇曳多姿的荷花等图片,学生们看到这些美景,都啧啧称赞。课件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美妙图景,“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修养的积淀、审美的熏陶、灵性的启迪以及情感的升华。”讲《阿房宫赋》时,结合朗读,笔者选取了用电脑还原的阿房宫图景,亭台楼阁、廊榭轩馆、长桥复道、廊檐高啄,让学生充分体会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巧夺天工,进而感受秦王朝的奢靡,最终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总结:统治者应爱民,戒奢靡,吸取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基于视觉刺激这个特点,在介绍背景和主题分析时我们可以积极使用课件讲解,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背景复杂的文章。在讲《废墟的召唤》时,笔者播放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视频,学生目睹着无数珍宝被抢砸、万园之园被焚毁,冲天的火焰前侵略者狰狞的嘴脸,使他们不由得睁大双眼,握紧了拳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一瞬间就被点燃了。《一个人的遭遇》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课件设计上我先用三组游飞字幕:“战争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配以卫国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集中营前的儿童、青年被法西斯枪杀、遭空袭后的市区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苏联卫国战争。将战争的罪恶用文字、图片表现出来,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使其从内心自发地喊出“呼唤和平、珍惜和平”的愿望。

除此,教师还可在教态、语言、板书等方面展现课堂之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艺术,让我们用智慧和专业技能,多一点耐心,花一些心思,让美在语文课堂流淌,让美常驻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2]王莉芳.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课文的美感[J].语文学刊,2014,(18).

[3]荀子.乐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

[4]胡楠.论语文教学设计中视觉美学的形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5]胡楠.论语文教学设计中视觉美学的形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宁媛媛 陕西省西安市卫生学校 710054)

猜你喜欢
美感语文课堂美的
好美的雾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