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的迁移阅读

2016-05-30 11:07鲁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迁移性教材内容高中语文

曾看到这样一则信息,说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在近一年半时间里将所有高中语文教材都教完,其余时间是自编教材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这在当时引起许多人的不解。虽然做法上令人不敢苟同,但也是一种尝试,也可以说是大语文环境建设的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可以将其冠名为语文教学的迁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完全有其必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仍然需要利用语文阅读的实践。学生阅读实践的范围越是广泛,那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精神意义上的成长也就越发呈现高效益。语文的魅力其本质就是语言的魅力,学生多进行迁移阅读,则可以受到更多语言魅力的感染。文学宝库里的文学作品浩若烟海,作家语言丰富多彩,语言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迁移阅读,那将会在姹紫嫣红的园圃里徜徉,也将可能去采到许许多多的花,酿出许多更香更甜的蜜。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学生的身心处于怎样的水准,与学生的阅读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学生阅读多了,从相关意义上讲,就能够在广泛的场合充满着正能量,能够以正人君子的面孔出现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今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多么需要我们的学生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又多么需要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是需要所有学生都能够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诸如此类的要求如何实现?则需要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获得,倘若没有学生的博取,肯定是很难完成如此夙愿的。当今社会比较崇尚的是新教育理念,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其理想的智育观念是什么?当是学生阅读感悟的自主创新。而实现学生阅读感悟的创新,让学生能够有创见地感悟一部部作品、向往或者同情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抑或去感受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真谛,又需要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严格意义上去知人论世。由此可知,学生阅读感悟教材文本,完全需要实现学生的迁移性阅读。

二、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需要内容对应

学生自从进入高中以来,都怀揣一个极为理想的心愿,或者就是有着一个极为理想的目标,向着自身所向往的高等学府去迈步,他们忍受寒窗之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他们从海绵里挤水似的见缝插针,从不放过点滴时间,也从不言放弃。不少学生明明知道自己所走的迎考之路犹如蜀道,难于上青天,但他们仍然选择坚持。对于学生的迁移性阅读,我们不可能去要求学生阅读长篇幅的文学作品。如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阅读那些长篇巨著,那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公,而且也是学生所根本也实现不了的。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而硬让学生去阅读相当多的经典和巨著,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对此,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需要学生的阅读与教材文本相对应,窃以为这虽然是火烧眉毛顾眼前的策略,但还是有一定成效的。让学生对应教材内容进行迁移性的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建设大语文环境的一种“退”,但这样的“退”也是完全为了有意义的“进”。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实现比较现实的迁移性阅读,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遴选迁移性阅读的篇章。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让学生去迁移阅读相同于“沁园春”词牌的其他诗人的词,学生便能比较具体地感到,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其他词人的不同之处,这里不仅仅是语言风格和词句锤炼的差异,更有志向和胸怀的不同。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其胸怀是那样的宽广,所写出来的词是那样的能够唤醒人们的觉悟。

三、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需要学生创新

创新,是全民的需要,是高中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的需要。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的主人是学生,虽然从某些意义上说阅读迁移的引领者是教师,但阅读应当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更应当需要学生有着创新阅读的行为。创新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首先要建立在所迁移阅读的文本上,让学生去明白,教师所推荐的阅读文本对所学的语文教材内容都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迁移阅读时必须尽可能地去寻找到其与教材的联系。入选于高中语文教材的诸多文学作品,无论是古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可以说是美甲胜天的富矿,一位位作家其文笔匠心独具,文本的字里行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一些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其情感有异,而一些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其情感则是相似的。语文教学的迁移性阅读,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不同作品的相似或者相异。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学生能够去自主发现其相似或相异,那也就完全可以说得上是创新了。譬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学生能从作者联想的江南采莲去感悟到,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从而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再让学生去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松堂游记》,学生读毕之余,亦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写于1936年的《松堂游记》竟与其《荷塘月色》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即对着松堂同样表现出自己的心里的不宁静。

参考文献:

[1]缪爱明.你也能超越优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4).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11).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鲁康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221003)

猜你喜欢
迁移性教材内容高中语文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纸巾纸中荧光增白剂迁移性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低迁移性双官能度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