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2016-05-30 06:32陈华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陈华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顺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基础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8

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影响是巨大的,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影响更是基础而长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尊重实践,认清形势,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完善我们的教学,既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也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注重基础,也要注重提高;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意引导;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也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切实推进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我将结合新课改要求,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一、学生的基础学习仍需加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基础很重要。同样,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从一点一滴打基础开始的,要注重基础学习,不能离开基础学习,空谈能力提高,只追求素质教育的外形,而忽略素质教育的实质,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之后出现的一种比较典型的错误。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其基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有更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学语文学习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习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学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重视基础、脚踏实地的好习惯。只有基础打牢了,再加以合理引导和提升,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更要讲求实效

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效。在应试教育中,很多教师也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比如,上课就是认字、组词、造句,课后的作业布置则往往是一个生词、生字要求学生写几遍。但现在看起来,效果并不好,学生当时记住了,考试时又忘了,而且用的时候不会用。就拿识字教学而言,我认为,不能片面靠讲解、靠重复,而是要让文字活起来,让文字具有生命力。比如,教师讲究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并且在其中根据汉字的特点加以讲解,达到字词不相离,词句不相离,句篇不相离的目的,使识字效率提高。采用形象识字法讲解象形字,采用归类识字法讲解形声字,采用结构组合法讲解会意字,采用字义联想识字法讲解指事字,可以让学生在更好更快认识汉字的同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汉字是活的,同时可以延伸课堂,让课堂也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有效拓展小学语文识字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就是非常全面的识字课本,处处是识字的场所。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生活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总之,基础学习也可以方式多样化,变的更有趣味,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依托多媒体技术,开展有趣的课内外活动,如让学生讲小故事、小谜语,开展成语接龙等。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的积累量需要增加,阅读教学需要加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被动的零碎的积累之外,学生还应该多多阅读,主动积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主动运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而阅读学习则是学生增加积累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安排阅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阅读,则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阅读一方面能够加大学生的主动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为直接的掌握书面语言,让学生能更高效的学习。小学生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将是他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积累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会逐渐理解和体悟,进而让经典在他们的生命中发酵,影响他们人生的品位和格局,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在教学中如何把语文的这两个特性充分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问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在发挥人文性,提升教育的德育效果上具有重要的使命,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由浅入深,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

我认为,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材内容或者其他的素材,要饱含深情的去教,用抑扬顿挫的语气甚至可以用身体语言,来引导学生投入的学习。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诵读和背诵,同一篇文章,快速的默讀和出声的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感觉和体味是不一样的,同样,同一篇文章,读一遍和读三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提倡诵读和背诵,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读、反复念的过程中,读出情感,念出含义,达到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多选一些经典的、有趣味的素材,对我们来言是必要的,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趣味性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关键原则和基本要素,选对了材料,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则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当然,形式不必拘泥,比如,既可以是传统故事朗诵大赛也可以故事改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其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内容的精彩,还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

以上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反思,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