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2016-05-30 01:36周洪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周洪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谈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论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33

伍尔芙夫人曾说,“阅读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笔者试从提高学生兴趣、開展读书活动、读写结合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从教经验告诉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奇的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花样繁多的“玩意儿”吸引,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读书,增长课外知识的学生,并没有多少。小学生年纪小,玩心重,相比于读书,还有更有意思的东西在吸引着他们,如果硬是要让他们读书,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初衷跟结果南辕北辙,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多下工夫,安排好自己的教学步骤。

首先,重视朗读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容易集中精力,凝聚自己的情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合一。此外,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在短时间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在读“台词”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揣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声调表达情感,更容易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次,教师要会提问,注意提问的技巧。同样的问题,可能换一个问法,学生的思维就会换一个角度,更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讲课重点还是在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上,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上起来索然无味,教师教起来也没什么动力,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念,学生在下面记,课堂效率低下,课堂氛围沉闷,长此以往,也难怪学生会对语文课兴趣乏乏。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我会先向学生提问,“苹果都吃过吗”、“它是什么形状的”、“老师说苹果里有五角星大家相信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想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几个问题就将课文导入,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文为什么苹果里会有五角星。这样的效果要比干巴巴的读课文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督促学生多读、多想

王安石说: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书籍里有前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知识,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朱熹也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只是盲目的浏览书籍,看热闹,那读再多的书,也是无济于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学生们平常接触到的课本,课外读物都是经过编者们的精挑细选,蕴含着深刻的感情。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可以丰富他们的主观情感体验,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便于他们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作为教师不但应该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好读书、读好书,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此要谨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参与者、指导者的原则。平日里多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之余能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场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至少两周要读完一本课外读物,然后每周拿出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会,不限故事的题材、长短,只要是自己想说的话和感受,都可以和大家分享。教师要在这个环节做好指导工作,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发言,对于在发言过程中价值观偏离的,要及时给予指正。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字、不理解的词可以去网上或者字典里查找。而大量的读书经历,会提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语感,更容易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对于阅读题里的问题,答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鼓励学生多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读不够还应该多写。多写不单单是要多写作文,做好积累也是最基础但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很多家长反映,为什么孩子的语文成绩拉下了,要赶上去却不像数学那样多做几道题那样简单?的确如此,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需要积累,厚积薄发的课程。它不是像数学那些偏理科的课程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融会贯通,一个方法解决一串问题。语文可能没有固定的答案,特别是阅读题,如果“开窍”了,怎样说都可以自圆其说,而对于抓不住诀窍的答案,说再多都是浪费口舌,算不上正确的理解。因此,平日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设立图书角,号召大家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到教室里和大家分享,如果每个学生都将自己认为的好书分享给同学,那全班同学阅读视野都会拓宽。而平日里读书遇到好词好句,对自己阅读很有启发的故事,都可以及时记在自己的积累本上,作为很好的写作素材,为己所用,学到别人的表达方法,又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在读书、摘抄之余,多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在不同学生眼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所用的词语表述方法可能就会不同。学生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写日记或者是周记,将自己生活里美好的瞬间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为了能写好一件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会多多留心其他作者的写作技巧,对于人物肖像的描述,对于事件的归纳方法等等。这样学生再做阅读题的时候,对文章结构的总体把握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于心急,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积累是必经的阶段,容不得忽视。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日里提高自身的教师素养,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做到教学方法得当,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多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积极提高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