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016-05-30 09:28梁智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历史课堂

梁智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66-01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其后一度被湮没,直到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中又得以复兴和发展,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人的自由追求、创造力和超越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价值理想和内在灵魂。人文主义的奠基人彼特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人文主义研究的主题。

一、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文精神的榜样

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渴望受到尊重、渴望与老师的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应有的尊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无拘无束地吮吸知识养料。教师要有“威信”,但决不“威严”,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威严的课堂是不受孩子们欢迎的,在威严的课堂气氛里,教师往往以权威的长者或智者自居,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对象在接受教师的教导,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精神状态欠佳、情绪压抑、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或做其他事情,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害怕参与教学活动。生活在呆板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就始终处于抑制的状态,又怎能激起他们主体的学习欲望呢?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这一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服务意识,涵养民主精神,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文的楷模。

二、利用和挖掘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历史学科中蕴含着大量人文精神教育的素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并渗透到教学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等,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人的价值所在。邓世昌、刘胡兰、董存瑞等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史,无不彰显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吾民,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无不显示出人的高超智慧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这些历史人物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抱负,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则是一次次“为现世幸福不懈拼搏和努力”的人文精神的洗礼。文明的演进,物质的进步,改革和革命的功力,处处都体现出“人”的价值。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历史学科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

三、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人文精神的魅力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实行开放式、立体的、多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要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历史文献阅读,或师生平等对话,或编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这样的课堂必将是焕发生命活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快乐课堂、和谐课堂,学生在享受着生命和智慧成长的快乐,感受着“读史可以明智”的乐趣,同时也真正体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在转变教法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转变学法。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学生的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相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他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历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