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2016-05-30 10:04杨春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数学

杨春艳

摘 要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教师应该探索出一条切合学生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关键词 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87-01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认为,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出、圈出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调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并提供更充分的探究经验。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让学生试着看懂例题,并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和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学生看懂例题后,还应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能让学生学会“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对知识“知其然”,然后,经由课堂,学生便能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再次,教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而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教师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给予肯定的表扬,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教师要掌握自己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能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培养数学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