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渗透德育新探

2016-05-30 14:50余巧裙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讲信用品德课品德

余巧裙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122-01

长期以来,在品德课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容易忽视。实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是每位品德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那么,作为一位小学品德课的教师,如何挖掘现有教材中各类知识所蕴涵的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索本求源,在教学中渗透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把德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是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四年级第一单元,包含三个学习主题“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生命”,紧紧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探究搭建了一个广度、深度俱佳的平台。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许”,继而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来呵护我们的身体。“保护动植物”和“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则是在学生认识珍爱生命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将其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我品性的修炼与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诸如讨论、辩论、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这些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用行动珍爱生命。

二、潜移默化,在故事中渗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品德课中的德育渗透应该力求在创新上集思广益,“德育故事进课堂”活动是品德教师探索德育的新思路。它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更激发了学生拥抱美德的内在动力,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德育故事视频都将学生的心引向德育之路。

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个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三、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渗透

生活是德育的源头,脱离了生活,德育就成了僵死的条纹和抽象的原则。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少年儿童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大社会(祖国和世界),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让爷爷奶奶高兴》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她”的一课,通过活动,主要告诉同学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做了许多贡献,所以我们要学会心存感恩,关爱、尊重、感激爷爷奶奶。同时,对社会上每一位老人,同学们也应当关心、帮助他们,并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关心照顾老人的行为,并要求学生制作“孝心卡”送给爷爷奶奶。这样就把所学的内容回归于生活体验,这就是在强化感恩行为,渗透品德教育。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讲信用品德课品德
食言而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