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6-05-30 18:09钱济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思考教学质量

摘要:在高校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学风问题、管理规定不妥带来的问题,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学问题;思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85-02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高校教学施行教书育人来实现的。所谓育人,即通过传授知识,以全面文化来进行熏陶、教化,也就是说,以全面素质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而人才的素质综合反映为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基础和人文文化基础,一般文化基础和专业文化基础。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且在不断发展,在此期间,高校教师、高层管理者等教育工作者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献计献策,使得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高校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何在?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一、“综合素质”对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

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研究及教学讨论颇多,但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掌控执行、落实到位。众人还在为高校培养目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而有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再有高校培养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或美其名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复合型人才。不管何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都对应所谓的高校素质教育。关于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摆在人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对教学有什么样的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应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素质特征?这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简单地说,高校现行的教学体制、教学计划所要求培养的学生达标没有?有几人能说得清?对此,一些人的观点就有很大差别。不少教师的思想出发点是远离“应试”教育的“缺点”,把素质教育或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简单化,认为学生在较宽的范围内粗浅地学一些课程就够了,教学与自学也差不多,不区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通识课学习要求的界限。也许学生自主学习替代教师教授学习,可能对文科类课程的学习可行。但有所不知,有些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是师傅没引进门,个人也难“修行”。强调素质教育没错,但不能忽视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注重其内涵的充实,不能一味雷声大、雨点小。素质教育是否重在教学质量?这不应有歧义。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不是指要丢掉自己的专业所学,去另辟蹊径[2]。如果说一个人在某方面有素质,是否可理解为这个人在这方面有强项、有突出?那么,如果在校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达到综合素质,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多方面都应很强,即所谓的素质全面。显然,只是宽泛而没有水平要求的教学不行。素质教育不重视学科素质,甚至专业素质已是荡然无存,只是考虑学一些通识课来求得素质的综合性,综合素质从何谈起?全面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内涵以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曾说过:“在全球化的形式下,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地保护和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这是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最好的启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不可降低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涉及教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不只是仅仅局限于一些精品课程的局部建设,应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全局出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建设面向专业技术基础的主干课的教学体系,来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及教学资源[3]。

二、学习风气问题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风貌,它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等综合反映。学风也是大学校风、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学风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良好的学风是高校综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市场经济形势与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迷失了学习方向,也就是老生常谈那句话,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自主择业导致他们对学习持消极态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学习与不学习无关紧要,改变不了自己的择业形势,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不是看成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知识改变命运”已对他们失去效应。在今天信息时代,不学习就会变得无知,无知并不能无畏,更不能很好地改变个人的就业命运。他们学习能力不够,对学习缺乏兴趣,存在怕苦厌学思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自习,荒废学业也无所谓,在教学课堂上,notebook已不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连textbook也没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风日下。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学风建设是一項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重视学风问题,加强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应该从严治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学风的根本好转。建立良好的培养体制,以高标准来引领和推进学生养成勤奋好学、求实创新的严谨学风,端正学习态度。加强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管理规定与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

高校教学质量与管理层出台的有关教学规定密切相关,正确的管理规定与制度会推动教学的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反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发展,对教学质量影响不利。这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则案例:校管理层出台一项新规定,实行学生对教师教课质量进行评价,简称“评教”。评教程序这样规定,教学课程最后一次授课时要将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在课堂上向学生公布,其中平时成绩占课程考评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课堂出勤率、平时小测验等成绩。学生清楚,若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都不错,那么即使平时不好好学习,只要课程期末考试考得40~50分,本课程总评成绩也能轻而易举地及格。但是,由于从课程最后一次授课结束到课程考试大约还有一周时间,在这一周直至课程考试的时间段里,学生都可以进行评教。也就是说,教师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在先,在学生得知自己被公布的平时成绩后,还可再对教师“品头论足”。因此,不管学生的平时成绩如何,“聪明”的教师为了在评教中获得“好彩头”,采取的应对之策是对学生们的平时成绩不免随心所欲地普遍“给”高分,几乎都是90分以上,这样的教师已在学校不乏其人。对学生平时成绩这种不正常的处理,教师相应取得的评价定然很好。一时未能领会评教规定的个别教师则不然,对学生平时考评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正常运作。例如,对于“数控机床”这门课程的教学,学习本课程的班级里有5位是上一年级的重修生,且上一年级本课程教学与此次课程教学是同一任课教师,最终结课时公布的学生平时成绩为80分以上的很少,多半是70分左右,也有个别不及格。对应本课程平时考核的依据是以平时两次小测试成绩为主,如果平时两次测试都未参加且平时作业都未做、几次课堂点名旷课者则定为不及格。公布这样平时成绩的教师能有几人?只是有责任心但又“犯傻”的人会这样。学科需要这样的“傻子”,教学需要这样的“傻子”。如此这般实事求是地给出学生平时成绩,本应无可厚非,但结果又如何呢?恰恰无情地被学生拉入“黑名单”,这是刚刚实行也是首次实行课程结课时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后行使评教招来的结局。换句话说,这次也仅此一次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先于评教,使得“数控机床”任课教师受到极差的评价。在此之前,几经多次不公布学生平时成绩的评教,本教师从未获得这样的“殊荣”。这说明什么问题?从中不仅看不出这些学生有什么学科专业素质,而且也看不出其思想品德素质有多好,综合素质从何谈起?此外,这种评教结果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应该指出,在过去学生求知好学、学习气氛浓厚的年代,学生对教师评价,那是实至名归。而当今学风日下,由不好学的学生来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其结果是否会变味?在这场教学评教中,恪尽职责的教师进行正常教学、倡导正常的教学要求反而得不到肯定,而那种对学生没有原则地进行“感情投入”的人,却赢得好评。如果不端正教学态度,降低教学要求,那将成何体统?以这般的学生评价来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好坏,如何能提升教学质量?又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妨在课程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公开后也让学生进行评教?为何没有实行?这种非良性的评教方式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必须严肃认真地处理好评教问题,改进评教方式,以确保评教质量及其可信度,不要让评教被“污染”。在此提出建议,课程结课时公布学生平时成绩前结束评教,或改在课程期末考试时公布平时成绩,对应此时评教也已结束。一句话,公布平时成绩后禁止再评教,或者干脆取缔这种评教方式。应该调整好有关管理规定与教学的关系,使一些规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产生扰动。

事在人为,只要有把事情办好的决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办好。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学科的建设及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例外。只要真正想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就没什么做不到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钱济国.机械设计教学探索[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阎绍泽,申永胜,刘向峰,等.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建设[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思考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