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5-30 09:18郭丽萍
南方农业·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郭丽萍

摘 要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城乡居民生活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普洱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分析普洱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普洱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9.027

1 普洱市区域概况

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市面积45385 km2。普洱市境内群山起伏,全区山地面积占98.3%。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高度在376~3306 m。普洱市总人口数为2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4万,占61%。普洱总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13 ℃,最热时间是5月和6月,月平均气温在18~25 ℃。年均降水量在1500mm左右,光热条件良好,积温很高,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蔬菜产业的发展。

2 普洱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6年,普洱市完成蔬菜播种面积4.35万hm2,比2015年的4.17万hm2增加0.18万hm2,同比增长4.5%;产量81.5万t,比2015年的76万t增加5.5万t,同比增长7.2%;產值17亿元,比2015年的16亿元增加1亿元,同比增长6.3%。塑料大中棚蔬菜累计播种面积2 838hm2。主要种植品种为白菜、青菜、结球甘蓝、黄瓜、番茄、辣椒、菜豆、茄子、香菜和葱蒜等,外地调入品种为花菜、大白菜、莴笋、大葱、胡萝卜、大蒜、马铃薯和芹菜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投入蔬菜生产扶持资金710万元,新建蔬菜基地80.7hm2,全市常年商品蔬菜種植基地达0.36万hm2,其中常年露地面积0.26万hm2、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0.1万hm2,为普洱市蔬菜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72个,其中思茅区4个,宁洱县13个,墨江县2个,景东县2个,景谷县3个,镇沅县

30个,江城县7个,澜沧县4个,孟连县5个,西盟县

2个。蔬菜种植大户64个,其中思茅区10个,宁洱县4个,景东县5个,景谷县10个,江城县35个。全市有蔬菜销售市场195个,平均每天蔬菜交易量约为1000t。按人均每天食用蔬菜0.5kg计算,全市每天蔬菜消耗量1300t,每月蔬菜消耗量3900t,全年需求蔬菜46.8万t,加上流动人口消耗量3万t左右,全年全市共需求蔬菜50万t左右。2016年全市预计蔬菜产量81.5万t,蔬菜供应数量充足,价格平稳。据调查,1-11月全市蔬菜产地价平均3.2元/kg,市场批发价平均3.7元/kg,零售价平均为6.6元/kg,与去年同期的产地价平均3.0元/kg、市场批发价平均3.4元/kg、零售价平均为6.3元/kg相比,分别上涨6.6%、8.8%、4.8%。

全市引试蔬菜新品种30个,其中筛选出适宜普洱市推广的品种12个,目前,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等,积极开展蔬菜实用技术的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48期4000余人次,发送宣传资料2000多份,病虫害防治挂图40份。

普洱市农业局高度重视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常年设立蔬菜检测室,对大型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直销店等进行不定期蔬菜抽样检测,全市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抽样数25690个,超标个数306个,合格率98.81%,例行监测抽样数165个,超标个数0个,合格率100%,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就地销毁。

3 普洱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3.1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常年蔬菜生产基地达0.67万hm2,其中,常年露地面积0.5万hm2、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

0.17万hm2,实现人均拥有菜地不低于33 m2;蔬菜播种面积达5万hm2,实现产量150万t,产值50亿元。

3.2 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抓好以普洱汇源2万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云南金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县,主要以满足本地市场供给的大宗蔬菜为主。景东、景谷、镇沅为冬早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大力发展外销型冬早蔬菜种植,并发展大宗蔬菜满足本地市场供给。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主要发展耐贮藏、耐运输的出口蔬菜品种为主,并发展大宗蔬菜满足本地市场供给。香菇种植主要以思茅区、宁洱县、镇沅县、景谷县、西盟县为发展重点县,其余5个县为发展带动县。

4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困难

4.1 城郊菜地征占严重,供给不平衡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优质高效蔬菜基地被大量征占,新菜地开发滞后,且产能低下,再加上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农村吃商品菜的比率也在不断上升;同时基础设施薄弱,田间排灌沟渠、机耕路等建设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受普洱市夏秋季节雨水集中的影响,夏秋季节(雨季蔬菜)蔬菜生产自给不足,需从玉溪、通海等其他地区供给(主要调入蔬菜品种为大白菜、洋葱、莴笋和青花菜等),冬春季节蔬菜生产供给有余,热区冬早蔬菜(马铃薯、辣椒、茄子、瓜豆)外销国内外市场30万 t以上,不能满足全市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蔬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4.2 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设施条件较差,防灾抗灾能力弱

长期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对蔬菜产业投入的专项资金极为有限,基本上是靠整合“冬季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支撑和维系。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科技培训方面缺乏经费保障,导致田间排灌沟渠建设不完善,冬春蔬菜生产不能灌溉,夏秋蔬菜生产不能排涝,新菜地的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交易、储藏保鲜、物流配送、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加之普洱灾害天气频繁发生,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弱,制约了普洱市蔬菜产业的发展。

4.3 蔬菜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蔬菜生产环节中,绝大多数属分散的自产自销的家庭经营模式,虽然有一些“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但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弱,大部分还停留在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联合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经济联合体。加之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粗放、加工增值链条短,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少、规模小,蔬菜交易无品牌效应、流通不畅,同时一些经营蔬菜销售的企业缺乏注册商标和知名品牌,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制约了蔬菜产业的有序发展。

5 普洱市蔬菜產业发展对策

5.1 扩大生产保供给

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推动蔬菜种植设施化,突出抓好专业基地水、电、田、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地长远发展创造必要条件[1]。按照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33 m2菜地的标准,抓好常年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开发,进一步壮大“菜篮子”基地规模。采取项目引导、资金扶持、专项技术服务等措施,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和有序流转,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适度集中、连片种植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5.2 搞活流通稳调控

以批发市场建设和平价直销店建设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在加强市场硬件建设的同时,健全信息网络,做好“菜篮子”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引导好产销对接,积极鼓励农贸市场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挂钩,支持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鼓励和支持建设冷链设施,提高蔬菜仓储调运水平[2]。在思茅主城区重点建设1个市级综合批发市场,降低“菜篮子”流通经营成本。进一步抓好“菜篮子”产品蔬菜直销店的建设及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各县(区)按照要求继续加大在人口集中的小区、街道等地方建设“菜篮子”产品蔬菜直销店。

5.3 狠抓质量保安全

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严格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建立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时发布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指导生产者正确选药、用药,科学合理施肥。二是加强质量检验检疫。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大对蔬菜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检测力度,加强专业检验检疫机构、队伍建设,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三是建立全程蔬菜质量检测、监控、安全追溯体系。

5.4 推广技术增效益

加大对菜农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蔬菜基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切实增加科技示范资金的投入,加强蔬菜设施栽培和利用物理、生物措施综合防治蔬菜病虫害、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等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

5.5 扶持龙头促发展

以龙头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带领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共同发展。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的辦法,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优化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用优质的资源、环境、服务吸引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身普洱蔬菜产业发展[3]。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由鲜销向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其发挥一头连企业市场,一头连老百姓的作用,完善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5.6 强化加工创品牌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无公害、有机的特色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品质。要大力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行净菜上市。要改进传统的蔬菜加工制品的加工工艺、更新机械设备,使其在产品包装、质量等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和保健蔬菜等。加大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蔬菜集中产地景谷、思茅、宁洱、景东、墨江和镇沅建设3~6家净菜上市加工企业,创建独具特色的普洱蔬菜品牌。对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加工企业给予适当扶持。

参考文献

[1]李霞.太白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陈辞.云南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研究-以普洱市镇沅自治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2):3739-3741.

[3]李崇光,包玉泽.我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0(15):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