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古代散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2016-05-30 06:51陈文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

陈文

【摘 要】古代散文文辞典雅精美,内容意蕴深刻隽永,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讲读课”代替了“诵读课”。为了改变初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以“诵读”为契机,或朗读、或赏读、或品读,或说读,引导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培养良好语感,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让课堂活色生香,让学生在阅读古代散文中享受到充分的乐趣。

【关键词】古代散文;诵读能力;高效课堂

古代散文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是古代作家依照他对自己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认识感知而创作出来的。它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吟诵赏析这些文质兼美古代散文,构建课堂教学的优化和高效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就以《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谈一谈在构建古代散文教学高效课堂中的一些摸索和体会。

一、背景与设计意图

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古代散文的教学就是诵读的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的语言、节奏、韵律、格调,提高文言语感,进而体会散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了阅读、赏读、品析的能力,从中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这里“诵读”不是单纯机械地指读,它要更具有指导性、理解性、赏析性、感悟性、艺术性。它能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会读、乐读;能使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心境、思想感情;它更要能将学生带出文本,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更现实的角度来考虑文章内容,评价文章思想,得到新的感悟。

本课的设计就以“诵读”为契机,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不断创新“读”的方式,“朗读——赏读——品读——说读”,让多姿多彩的“读”贯穿课堂始末。搭建一个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一改传统古文课堂教学“呈现——接受”的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空灵澄澈的月色美,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美,揣摩新奇巧妙的手法美、学习豁达乐观的思想美。学生在“读”中发展思维,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

1、小步轻迈,细朗读。“朗读”是学生认知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的。《记承天寺夜游》骈散相兼,层次分明,情感起伏变化,笔者设计了“字正腔圆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层次分明地读,”“韵味十足地读”四个富有梯度的朗读,让学生在小步轻迈、循序渐进的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出抑扬与轻重、读出记叙写景抒情的层次、读出闲适欣喜又豁达的情感,促成学生诵读能力培养和文言语感的提高。

2、想象描绘,助赏读。古代散文是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载体和平台,其间不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新奇巧妙的手法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苦口婆心,深挖细讲,枯燥乏味,学生死记硬背,不知所云,不解其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笔者尝试借助想象联想,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轻吟中走进文本,走进景物中来,细赏慢品,想象描绘,感悟丰美的意蕴,精美的手法。

3、含英咀华,深品读。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髓,它贯彻文本始末,蕴藏在字里行间。探幽发微,含英咀华就是指导我们对文章的细小的情节、遣词造句、语气表达等进行思考,挖掘它们与情感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含英咀华“于细微处见精神”,调动学生探究文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品味鉴赏能力。角色置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趣味性,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示例,教会学生细腻阅读、品味欣赏、简洁概括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三、教学效果

本节课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培养诵读能力”;“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及丰富情感,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贯穿课堂的多种形式的诵读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联想,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感悟。教师善于指导朗读、赏读、品读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凸显古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与高效。

“想象描绘助赏读”环节,想象联想的借助,恰当的赏读指导,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的放矢,一改以往只品修辞,模糊感知,笼统概括的学习习惯,学会和掌握了由物象及情境到意境的这一循序渐进的赏析方法与能力,使文本閱读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

“含英咀华深品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诵读一些言简义丰的关键词和语气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角色,用作者的思维来看所处的环境,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尝试用作者的语言、语气来表达些微复杂的情愫,培养了学生品味鉴赏能力。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实现生本与文本的融合,课堂气氛到达高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这些就是笔者在构建古代散文高效课堂中的一些摸索与探究。古代散文教学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发挥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实现学习之乐、合作之乐、探究之乐和成功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了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
基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七步教学法研究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优化教学方法, 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