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

2016-06-01 12:20董传升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02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民性理性公民

董传升(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博士论坛

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

董传升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02)

通过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由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问题的回顾,分析公共体育的基本内涵和国家、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公共体育发展方式中的相互关系,阐述我国发展公共体育面临的国民性与公民性分立、公民理性和社会组织理性严重不足、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等基础性问题,讨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以及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在这个战略路径中的作用,进而从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国民性与公民性整合3个角度论证了战略路径的基本构成和实现过程。

公共体育;发展战略;发展方式;路径选择;政府理性;公共理性

在国际社会公共转型的背景下,体育正在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公共服务职能。体育实现公共服务目标(学者们对公共体育服务还是体育公共服务等基本问题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1]),必然是以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建立为前提,从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2]。在公共体育发展框架下,通过积极推进各项公共体育政策来确保体育的公共服务目标的真正实现。

我国发展公共体育至少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社会公共理性严重不足、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缺乏、社会组织弱小因而理性不足和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等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在公共理性不足的前提下建立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找到合理发展我国公共体育的基本路径。二是我国社会文化形态与西方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民族性、融合性、同化性、向心性、家国民一致性等文化特征鲜明,这使得国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特殊的国民性文化基础[3],客观构成了我国发展公共体育的前提条件,照搬西方公共社会建构模式来选择类西方的我国公共体育发展路径,显然缺乏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确立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必须充分考虑在公共领域中存在的政府理性和公民理性的整合发展问题。因此,我国公共理性不足和特殊的国民性问题又意味着必须创新公共体育发展方式,构建适合我国社会文化基础的新型公共体育发展方式。

1 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公共体育的基本含义

探讨公共体育发展战略问题,首先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笔者在前期研究中认为,公共体育是指以实现公民基本体育权利为前提,动员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以公民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公民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4]。根据这样的定义,公共体育意味着:

1)公民权利逐渐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基础。确切地说,公民体育权利的享有和实现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核心。

2)国退民进。国家战略目标开始向公民目标转向,公共利益成为我国政府战略定位和执行的核心价值,即从国家战略到公民战略,国家理应进行必要的退让,将更多的空间和权益转交给公民,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5]。当然,这一战略的转向在我国社会中理应具有特殊模式。与西方国家公民相比,我国公民具有特殊的国民性特征,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公民在确立自己权益时,往往会客观地将国家利益考虑在前,即传统的“无国即为无家”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自我定位。因此,这就客观存在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国退,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国家的概念不应在体育发展中消失或者是弱化,理应以一种恰当的、先进的方式成为体育发展的价值基础,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之中,使我国体育发展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民进,意味着公民体育权利的广泛彰显,公民利益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满足,从而使得我国体育发展具有坚实的公共价值基础。

应该说,国退民进是一种新的协作模式。基于家国等传统观念的考虑,家的存在是以国的存在为前提的,而国的基础又是以家的和谐存在为前提的。这种特殊的家国关系客观要求我国体育发展方式必须充分尊重我国社会文化特点,建立家国和谐共生、家国充分协作的特殊模式。很显然,这与西方体育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公共主导。公共利益而非国家利益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核心。回归体育本原,展示其公共性本质[6],让体育成为主体人价值展现的平台,让体育成为公民娱乐、健康等社会活动的载体,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使公共利益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核心。在这样的前提下,体育必然以公民核心价值为其存在价值基础,并以与公民价值的融合为基本路径来实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由于公民的核心价值总是以自身健康为前提存在条件,以积极主动的健康活动、娱乐活动等方式来获得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值,因此公共体育的发展必然以公民体育意愿——健康、娱乐等为价值目标,即公共价值主导着体育的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等问题。这样,我国体育原来的为国争光价值目标就客观存在着一个前提条件——公共价值。也就是说,实现国家利益要以公共价值实现为前提,形成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有机融合,从单一的国家价值主导到国家价值与公共价值复合性主导。

4)公民体育行为方式确立。国家政治主导的体育发展方式逐步“让渡”为公民体育行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公民全面参与体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即从国家体育行为到公民体育行为。建立这样的体育发展方式,对公共理性的要求提高了。

首先,公共理性是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建立的基础。公共理性充分,意味着公民、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依据很清晰,对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等问题认识深刻,可以有效而公正地为实现公共价值采取客观的行动。其次,公共理性成为公共决策依据,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应该说,公民理性的成熟水平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具有较高水平公共理性的公民才能够有效地承担起为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智力支持的任务。公民参与状态是决定公共理性水平的前提。再次,社会组织发达,能够与政府一起形成有效的公共组织理性,并以这种理性为基础完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最后,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政府组织理应退让和让渡,一方面使自身逐渐成为公共服务者,成为公共理性的构成者;另一方面理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扶持、引导作用,使二者迅速成长,以此作为政府公共组织理性合理存在的参照系。

1.2 公共体育发展的困境

发展公共体育客观要求:一方面社会处于良好的市民社会状态,公共空间较为发达,公共理性具有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在我国国民性文化基础浓厚的社会环境中,要构建能够适应这一特殊社会文化环境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和运行机制。然而,我国社会自封建社会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缺少必然的市民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市民意识淡薄,公共空间缺乏,尚不完全具备发展公共体育所需要的良好的市民社会基础;同时,国民性文化使得我国公民的家国观念浓厚,公民、国家一致性特征突出,从而使来源于西方公民文化基础的公共社会发展方式、公共体育发展方式难于适应我国社会文化基础。因此,我国公共体育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

1.2.1 国民性(家国民一致性等)的特殊性问题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反复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7]。国民性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反映民族整体特征的文化表征,它涵盖着民族的文化、习惯、态度、情感等基本结构。在我国,国民性具有鲜明的家族主义特征,因此中国人往往持有一种特殊的“家国情感”和行为方式,充分表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和行动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特有的家国民一致性现象使得我国发展公共体育面临诸多难题。家族主义总是要求社会个体首先服从于整体要求而客观忽视自身的独立性发展,因此往往导致公民性不足,从而影响社会公共理性的发展和成熟。

特殊文化形态客观要求必须建立与这样的文化形态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方式,家国民的一致性意味着国家价值与公共价值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和互为目标。抛弃任何一个方面,不仅是对我国特有社会文化形态的一种忽视,更可能导致公共体育价值基础的严重缺失。换言之,一方面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国民文化客观存在着巨大的冲突,发展公共体育必须解决这一冲突;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特有的国民性和来自于西方社会的公民性客观成为我国发展公共体育的两大基础,缺少任何一方都会直接导致价值基础的不完整,也就无法构建起具有完整价值结构的体育发展方式。因此,我国发展公共体育不能照搬西方社会基于公共理性而构建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必须在充分尊重现有文化环境特殊性的前提下,借鉴西方模式经验,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家国民一致性价值观和公民性价值观的特殊的体育发展方式,即通过价值整合,确立一条能够合理满足家国民利益需求的体育发展路径,有效推动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转型。

1.2.2 公民理性不足 发展公共体育,公民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公民理性不足导致了我国公民参与体育政策决策过程十分缺乏。公民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对体育政策的关注多是从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展开的,问题性参与、自发性参与和动员性参与特征鲜明[8],缺少在公共领域内进行充分讨论和意见表达的过程,对于公共事务的理性认识程度不高,因此尚没有形成较为充分的“理性共识”,或者“重叠性共识”。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的存在可以为公众讨论公共事务,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一个有效的话语交流平台。公众在公共领域中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对公共事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形成公共性共识。有学者认为,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参与意识不强,对政府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和决策性的事务很少触及[9]。加之缺乏公民参与体育政策制定的机制和路径等原因,公民利益一直无法在体育政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反过来又削弱了公民对参与体育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公民理性的提升产生了消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利益理应成为体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基础,在制定体育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公共利益价值诉求[10],但是公民理性的不足导致公共利益诉求被弱化,体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公民利益被忽视的现象比较严重。

1.2.3 社会体育组织尚没有独立性,NPO组织理性不足 同我国其他领域一样,尽管社会体育组织众多,但是这些组织的独立性普遍较差。一般说来,社会体育组织存在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类是依附于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起来并发展的,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国家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等。这些组织由政府主导,具有鲜明的法团主义特征[11]。另一类是草根组织,即由社会个体自发组织而成,有些具有较为稳定的组织结构,多数处于松散的状态。依附于政府机构的体育组织,一方面往往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常常过滤公众的声音,抑制不同意见的提出,从而制约公众决策参与的范围和质量[12];草根NPO往往也与政府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这使得这些组织在利益诉求方面顾虑重重,言不及义或者言不由衷[13]。

可以说,这些NPO组织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没有形成公共讨论机制,因此往往很难形成具有独立性的参与体育政策过程的意见;他们又与公众缺少必然的内在联系,很难形成能够反映大多数公民利益诉求的观点,因此无法代表公众提出合理的公共体育利益诉求;由于这些组织常常依附政府而存在,因此往往成为政府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代言人,成为政府宣扬观点的基本路径。这就使得我国NPO严重缺乏公共理性,不能成为公众利益或公共价值诉求的组织机构。

1.2.4 政府组织理性强大 我国过于强大的政府理性几乎形成了对社会领域的全覆盖,客观上压缩了公共空间,导致公共理性发展缓慢。我国社会具有鲜明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特征。政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已经延伸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深刻影响公民个体行为、社会组织运行和经济组织运行的首要力量。政府组织一家独大,直接导致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而政府组织理性的强大反过来又极大地压缩了公共理性发展空间,从而使公民理性、社会组织公共理性发展举步维艰,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层次上。公共理性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客观“助长”政府理性的继续强化和强大,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2 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

国民性突出,公民性不足,公共理性不足,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的现实客观要求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我国社会特征的发展公共体育的路径。这条路径既要能够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还要符合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2.1 整合国民性和公民性,构建新型公共理性

国民性是我国社会文化基础之一。发展公共体育必须要切实尊重这一社会前提,整合国民性和公民性,借助于公民性来改造国民性,培养社会公共性[14],进而培育复合性的公共理性。在我国,公民理性客观上由国民性和公民性两个主要方面构成,“民以国为先,国以民为本”理应成为我国公民理性的基本内涵。大力培养公共理性,就是要大力培养这两种理性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公共理性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不是按照西方社会来构建公共体育,而是依据我国特有文化基础来推进具有复合性的公共理性的体育发展方式的生成和演化。一方面国家体育权利充分尊重公民体育权利,甚至以公民体育权利实现为前提;国家体育利益尊重公民体育利益,并以公民体育利益满足为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公民体育权利在国家体育权利框架下自由享有,公民体育利益要客观构成国家体育利益的重要内容。

2.2 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理性

从公共组织理性(政府)独大到公共组织理性(社会组织)快速成长,积极培育公民理性。一方面,公共理性不足的现实客观要求政府要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体育政策过程,通过有效的公共参与方式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即通过政府理性的合理化发展和对公共理性的暂时性替代的方式,推进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要主动退让以形成更加广阔的公共空间,并且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培育NPO组织的独立和快速成熟,引导公民理性走向成熟。

政府组织通过与NPO组织的积极合作,促进公共政府组织理性到公共社会体育组织理性均衡发展,形成公共组织理性参与公共体育发展决策的局面,为建立充分组织理性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持。

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的网络模式,即有中心组织机构与多个模块化组织构成的公共体育治理系统。其中,政府机构居于中心地位,因为政府是唯一能够全面调动各种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机构,其他任何社会体育组织都无法承担这一任务。因此,政府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核心地位作用,积极进行行为转变[15],通过主动与社会组织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的方式获得对公共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持,并以此为前提积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

作为辅助中心结构积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体育组织,也应积极思考如何建立与政府组织合理的合作关系的问题,通过借助于政府理性力量的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理性与社会组织公共理性的整合作用,成为公众利益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2.3 扩大公共空间,推动公共组织理性和公民理性的成熟

政府进一步推进公共空间的扩大,形成充分的公共体育领域,推动公共组织理性和公民理性的成熟,从而最终形成政府组织、NPO组织和公民有机结合的三元治理模式。

要尽快转变政府角色,建立包容性政府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公共理性的成熟,走合作治理[16]的道路。政府可以从管理者到引导者,创造性地构建公共体育治理的复合理性模型——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与公民的综合治理。公共理性成为体育政策的基础,公共价值成为体育决策的核心。

2.4 培育政府公共理性,建立公共政府运行机制

要培育政府理性的进一步成熟,培育政府的公共性,建立以公共价值为核心的公共政府运行机制。政府要借助于政府理性的巨大力量,积极拓展公共空间,不仅要降低NPO的成立门槛,而且要在资金、信息、协调、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形成公共服务生产的跨组织整合趋势;要积极培育公民理性的成熟,并建立有效机制使公民参与公共体育政策成为常态。

3 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构建

我国发展公共体育必须在有效解决国民性和公民性整合、政府组织理性过于强大、公共理性严重不足的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复合理性,为公共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构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的基本设想(图1)。

图1 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战略路径的基本设想

就体育发展方式而言,我国要完成国家体育向公共体育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价值和利益在逐渐退让,将更多的空间让渡给公共,经历准国家体育和准公共体育两个过渡阶段,形成广阔的公共体育空间。

为了支撑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作为具有强大组织理性的我国政府,理应在促进自身理性不断成熟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公共理性的发展和成熟。在公共理性不足的阶段,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成熟理性来暂时替代公共理性进行决策、治理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性较高的运行途径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和公民进入公共体育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共治局面。这个过程,经由政府理性主导到政府理性和公共理性共治、再由公共理性与政府理性共治最终到形成新型的公共理性,从而建立公共理性主导治理、政府理性全面参与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

实现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转变的目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加快公民理性的成熟。在我国社会文化和国民性的独特性基础上,公民理性必然包含国民性和公民性两个主要方面,那么培育公民理性必须要在对国民性改造的基础上进行,逐步优化国民性,扶持公民性,通过国民性主导、公民性生长和公民性主导、国民性优化两个阶段后,形成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复合性公民理性的基础。

总之,我国特殊的家国民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存在,公民性特征凸显,公共理性的严重不足和政府组织理性的过于强大的社会现实表明,仅仅探索我国体育由“赶超型”向“可持续发展型”发展方式转变问题[17]、论证转向过程中发展主体、发展机制、发展手段、发展目标等问题[18]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一方面要确立一个特殊的公共体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构建一个基于国民性和公民性协调一致的、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公共体育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当公共理性不够成熟时,政府不仅可以借助于自身组织理性的强大来推进公共理性的快速成熟,也可以在有效监管前提下以其成熟的理性来替代公共理性在公共体育发展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自身理性与公共理性的有机融合,形成复合理性模式,使之成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价值基础。

[1] 戴健,郑家鲲.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2]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3-9.

[3]葛剑雄.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0.

[4]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3-9.

[5]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6):65-70.

[6]董传升.公共性需求与体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1-10.

[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88.

[8]唐志君.公众参与政策过程:价值、困境及走向[J].理论探索,2007(2):124-127.

[9]曹可强,兰自力.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J].体育学刊,2012(11):31-34.

[10]冯国有.公共体育政策的利益分析与选择[J].体育学刊,2007(10):15-19.

[11]刘培峰.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几个问题[J].学海,2005(5):49-57.

[12]杨朝聚.我国非营利性组织的行政化及其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2-24.

[13]杨柯.草根NPO政策参与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5-90.

[14]冯建军.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23-131.

[15]丁亚兰.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3):272-276.

[16]史云贵,欧晴.社会管理创新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的路径创新论析[J].社会科学,2013(4):25-32.

[17]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9.

[18]易剑东,任慧涛,朱亚坤.中国体育发展方式历史沿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1-8.

责任编辑:乔艳春

A Choice of Strategy for Path of Public Sport Development:from Government Rationality to Public Rationality

DONG Chuansheng
(Sport Social Science Center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Based on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way from the State Sports steering to public sport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ublic spor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elaborates basic issues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faced on divis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a serious shortage of citizen rationali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rationality and the biggest strong of governmental rationality,discusses a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trategy:from the government rationality to the public rationality,as well as the roles about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in this strategic path,and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path by integrating three perspectives which ar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public steering,the governmental rationality to public rationality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public sport;development strategy;development ways;path of public sport;governmental rationality;public rationality

2016-02-22;

2016-03-30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情境下竞争合作性体育团队的冲突与干预(71273180);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WT2014009)。

董传升(1969—),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与科技、体育组织管理、公共运动健康管理。

G80-053

A

1004-0560(2016)02-0001-05

猜你喜欢
国民性理性公民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晚清至五四的国民性话语》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十二公民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