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型分析

2016-06-01 12:20辜德宏浙江传媒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18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苏州215006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竞技要素体育

辜德宏(1.浙江传媒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2.苏州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苏州 215006)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型分析

辜德宏1,2
(1.浙江传媒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2.苏州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苏州 215006)

为建立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解析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定义、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是由决定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手段、行为方式、发展道路、发展形态的集合。2)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5类要素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发展方向、服务对象、发展路径、发展形态。3)发展要素之间形成了以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为核心进行连接的层次结构,以及形成了以发展主体的作用为发力源,各要素之间产生作用的关系结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机制、塑造机制、生成机制。4)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部(要素)结构、外部结构、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自身的结构模型,并表现出4种不同的结构模型。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定义;构成要素;结构模型

随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线,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开展了理论探讨。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1-4]、转变的方向[2,4]、内涵[1,4]、思路[1-3,5]、策略[1,3,5-6]等问题,认为要加强竞技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淡化金牌至上意识,追求公平公正,改革体制机制,推行多中心治理,促进体教融合等。已有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但是,已有研究并没有明确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定义、组成要素、结构关系、结构模型等基本理论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上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问题,以期为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1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7]:“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方式”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那么,“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向,体现一定的组合。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具有一定的表现方式,呈现一定的外在形态。因此,发展方式具有两层意涵:1)发展方式是某些手段和行为方式的结合体。2)发展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外在表现形态。

“发展方式”一词应用于实践,主要用于经济领域。通过对实践中的发展方式的解读,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指决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涉及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8]如果去掉其具体指涉的经济这一领域,发展方式就是由决定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而产生的实现事物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指涉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3个方面。这样可以推导出发展方式首先在于明确决定事物发展的构成要素,其次在于将这些构成要素具体化和组合化,从而形成推进事物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途径是完成某事的方法和通向某个地方的道路。因此,发展方式就是由各发展要素构成的发展手段、行为方式、发展道路与发展形态的集合。发展方式的内涵可以从发展的目标、内容、取向、理念、要求、动力、手段、途径、形态等方面来理解。

发展方式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就构成了某一具体事物的发展方式。对于这种具体事物的发展方式的理解,可以从发展方式的定义与内涵出发,结合该事物的发展实践来进行解读。因此,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就是由决定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手段、行为方式、发展道路、发展形态的集合。主要指涉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3个方面。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需要立足于具有某种具体指向的发展方式,并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内容、取向、理念、要求、动力、手段、途径、形态等方面的实际来理解。

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构成要素及内部结构

2.1 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的发展除了涉及发展什么、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3个核心问题外,还需要明确谁来发展[9]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最终会表现出相应的发展形态,即发展怎样[4]。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主要由5类要素构成。谁来发展的问题,表明的是发展由哪些主体来承担、来运行、来推动,即发展的主体问题。发展什么的问题,表明的是发展的目标、内容、理念等的选择,即发展的方向问题。为谁发展的问题,表明的是发展为何种主体服务及服务什么,即发展的服务对象问题。怎么发展的问题,表明的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手段、发展的道路等的选择,即发展的路径问题。发展怎样的问题,即发展的形态问题,是发展在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考量。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5类要素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竞技体育发展的服务对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态。

1)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主要分为3类:政府、市场、社会。政府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从广义上来看,是所有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统称,包括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最高领导的体育系统内的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及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为最高领导的教育系统内的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从狭义上来看,专指体育系统内的各级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市场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是指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市场力量,主要有俱乐部、企业、盈利性培训机构等。社会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是指以公益性为目的而参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主要有学校、志愿者、非盈利的民间社团、协会等。虽然有些机构在运营中会收取适当费用,但主要用于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仍然将之视为社会力量。

2)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它主要由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内容、理念、要求等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是发展主体对竞技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发展目标的设定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取向和人本性价值取向是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两种典型价值取向。前者主要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实现发展主体某些特定需求的工具,如在不同级别运动会要拿到多少金牌的量化发展目标。后者则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立足于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如竞技服务于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发展目标。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容主要是指其构成单元:运动项目发展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状况。目前各国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运动项目进行了分类。比如: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夏奥项目和冬奥项目、基础性项目、世界影响力大项目、群众喜爱性项目等。各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特点来确定不同类别运动项目的发展策略。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是对发展目标的核心精神的提炼,如竞技争光的发展理念。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是落实发展目标和理念的实践标准或准则,如注重运动员全面发展的要求。

3)竞技体育发展的服务对象。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主要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从服务于人这个方面来看,它主要通过提供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服务于人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从服务于社会这个方面来看,它主要通过提供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服务于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国家、集体和个人是是人类社会的3类组成主体,是抽象出来的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形态。所以,竞技体育的发展更直观地体现到服务于这3类不同主体的需求上。从服务于国家和集体来看,生产和提供各类“竞技争光”产品是竞技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服务于个人来看,竞技体育主要服务于两类不同的群体,一是运动员,一是非运动员。针对运动员,竞技体育主要在于生产和提供保障他们竞技能力和水平发展,及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服务或产品。针对非运动员,竞技体育主要在于生产和提供满足他们竞技参与、竞技欣赏、竞技体验等方面需求的服务或产品。

4)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它主要由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手段、道路等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指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作用力。由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由发展主体来推动,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大发展主体,并且表现为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两种作用形式。前者指政府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后者指市场和社会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发展的手段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世界各国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为3种:计划型配置方式、市场型配置方式和混合型配置方式。各国根据自身的体制特点和国情,选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竞技体育领域内的资源配置方式与之一致。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所采取的发展途径。从各国竞技体育发展途径的特点来看,主要有“内生式”和“外生式”[9-10]两种发展道路。前者指竞技体育的发展是随自身发展条件逐渐成熟孕育而生的发展,后者指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在外在因素或力量推动下产生的发展[11-12]。

5)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态。主要由竞技体育发展的质量、成本、效益等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质量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劣程度。主要包括整体竞技水平、后备人才厚度、大赛成绩等,是反映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外显指标。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本主要是指用于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总和或总价值。主要包括财力、人力、物力3种资源成本。其中财力和物力资源主要为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人力资源主要为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益主要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所发挥出的有效作用。主要依据竞技体育发展的投入与产出情况来权衡。与此同时,它需要通过对竞技体育发展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等来进行综合考量。

2.2 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作用机制

各发展要素的性质、特点、作用及相互之间作用方式的不同,就构成了发展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及作用机制。

1)上述5种发展要素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类,并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层次结构:①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为第一个层面,表明了主导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因此,称之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性要素。②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服务对象、发展路径为第2个层面,表明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结构。因此,称之为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③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态为第3个层面,表明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外在表现形态。因此,称之为竞技体育发展的表象性要素。3个层面的要素之间形成了以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为核心进行连接的层次结构(图1)。

图1 要素间层次结构

2)根据3个层面要素之间的作用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发现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①3个层面的要素均为决定竞技体育发展的构成要素,只是具有不同的着眼点,从不同方面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可以说,它们形成了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作用点,相互之间连接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竞技体育的发展。②竞技体育作为客体,它必定是由主体来进行改造,并将在主体的改造下呈现出一种结果。按照这一逻辑,3个层面要素间的作用方式就是主体性因素作用于结构性因素,并使之以表象性因素的形式呈现。3个层面的要素之间形成了以发展主体的作用为发力源,相互之间产生作用的关系结构(图2)。

图2 要素间关系结构

3)各发展要素的特性与作用原理构成了发展要素间的作用机制。发展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发展的结构具有可塑性,发展的形态具有可变性。发展的主体对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进行改造,并将使之呈现出满足主体某一或某些需求的发展形态,以实现其参与发展的利益。按照这一逻辑,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根据现实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选择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路径,并按照发展主体的需求塑造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最终生成一种竞技体育发展的形态。因此,3个层面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选择机制、塑造机制、生成机制(图3)。

图3 要素间作用机制

①主体性因素的选择机制。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对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进行有目的性的决策的作用机制。政府、市场、社会3种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路径的选择。同时,发展主体进行选择的空间受制于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②结构性因素的塑造机制。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在竞技体育发展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在自身内部进行人为改造的作用机制。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路径按照竞技体育发展主体的需求进行人为的塑造,体现发展主体的需求特征。③表象性因素的生成机制。它是形成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态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在发展主体的预设下建构竞技体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的形态,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作用机制。竞技体育发展的质量、成本、效益,在竞技体育发展主体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路径的主动建构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的外在表现形态,并生成一种整体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形态。

3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

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要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且会受制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实际上,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就是在某种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下,建构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和结果的实践活动方式。因此,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就应当体现竞技体育发展与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条件的互动。探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不仅需要确定其内部结构,而且需要确定其外部结构及内外间的互动方式。

3.1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外部结构

从竞技体育发展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认识发展规律、追求发展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类认识科学规律的水平,是开发竞技体育发展规律、打造竞技体育发展能力的核心条件。因此,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外在发展条件,主要在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也告诉人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在高科技发展时代,世界上出现了诸多有关生态问题、伦理问题、战争等发展的异化现象,不仅制约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文理念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其先进性程度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和文明程度,是生产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文价值,提供满足竞技体育发展内在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环境。因此,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外在发展环境,主要在于人文理念的先进程度。

“学者们在探讨现代社会中的技术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关系时认为:技术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要使其工具属性与(人文)价值属性之间保持应有的张力。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之间应该统一、互补,在不同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13-15]因此,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构模型的外部结构主要由发展条件与环境两类要素构成,主要通过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发展状况来反映。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要素,主要影响内部5要素的能力或水平的高低,从纵向上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状态。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是一种价值层面的要素,主要影响内部5要素的价值取向的先进与落后程度,从横向上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状态。两者交叉在一起构成了影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纵坐标与横坐标(图4)。其中横坐标为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正向代表人文理念先进,负向代表人文理念异化。纵坐标为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正向代表科学技术水平高,负向代表科学技术水平低。

图4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构模型的外部结构

3.2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外要素间的互动

从竞技体育发展与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互动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发展主体改造竞技体育这一客体,并使竞技体育的功能或属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认识是一个认识-实践-认识……不断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竞技体育功能与价值-生产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满足主体需求-体现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价值-审视发展过程和结果-反馈调整发展方式-竞技体育功能与价值发展……的循环往复的实践过程。按照这一逻辑,竞技体育在某种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约束下,通过对自身内部发展要素的配置,生产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体现一定的发展价值,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接受不同主体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发展主体以对发展进行调整。因此,竞技体育发展与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内部作用-价值体现-外部评价-反馈调整,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内外互动形式(图5)。

3.3 基于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内外结构及两者间互动的结构模型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内部(要素)结构、外部结构、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图6)。

图5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与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互动

图6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构模型

其中,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和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构成了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构模型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根据其发展的2种不同趋向,构建出4种不同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结构模型(图7)。

图7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4种结构模型

模型A,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和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两者均处于正向发展区域。此区域内,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具有的典型特征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科学,服务对象准确,发展路径先进。且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和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的先进性程度越高,发展方式越符合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越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发展动力越强,发展能力越高,生产和提供的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越先进。

从1978年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就大体进入了此发展区域。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逐步多元,虽然政府仍然为最大发展主体,但社会和市场力量开始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1979年,国家体委开始支持和帮助产业系统逐步恢复高水平运动队,1980年起就有不少企业以俱乐部的形式组建高水平运动队[16] 279。“1986年的体育体制改革,体委更是将全国性的单项比赛交由各单项协会管理,各系统、各行业的全国性运动会交由各主管部门和行业体协管理。1993年的体育体制改革,体委大力推进运动项目的协会制改革。明确了项目协会要对本项目优秀运动队伍的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负责。而且,还具有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职权。”[17]571994年开始,逐步改革国家队组建形式。职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大赛前选拔组队,相对集中训练,代表国家队参赛。一些非奥项目分散到地方、解放军,经竞争选拔后组队参赛[16]32。

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逐步调整,虽然仍然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目标,但开始重新重视普及和提高的协调发展。1984年10月5日,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为了缩小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16]289“1987年的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体育工作思路: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协调发展。1989年的全国体委主任工作会议提出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工作指导方针。”[18]1995年6月和7月,国家先后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5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条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19]

竞技体育发展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开始重视不同层级主体的利益诉求,国家利益虽然仍然至高无上,但也开始适度关照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开始重视满足人和社会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虽然并未弱化,但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受到重视并开始逐步开发。1992年开始推行职业体育改革,竞技体育不再仅仅生产“为国争光”的产品和服务,开始提供职业化体育赛事产品和服务。

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始大力开发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市场和社会作用机制,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中国奥委会开始探索自身无形资产的市场开发途径[20]188。1986年,《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成立全国体育基金会,有计划、有控制地发行全国性的‘发展体育基金奖券’。”[20]2331994年4月5日,国家体委成立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体育奖券更名为体育彩票,由国家统一发行[20]239。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至此,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及开放式教育环境的“体教结合”改革拉开序幕。

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本虽然仍然高昂,但其资金投入不再是单纯地来源于财政拨款,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市场开发资金、企业赞助金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竞技体育的成绩也举世瞩目,从1984年获得奥运会首金并荣登金牌榜第4名,到2008年位列奥运金牌榜首位、2012年位列第2,奥运成绩稳居第一集团。

模型B,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处于负向发展区域,人文理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化。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处于正向发展区域,技术理性发展先进。此区域内,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具有的典型特征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路径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但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使得竞技体育能在竞技水平层面保持较好的发展水平。且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越异化,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越偏离其内在发展要求,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出现更多的人文问题,生产和提供的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存在价值偏颇。

大体上,我国竞技体育从1952年11月成立中央体委并逐步形成国家体委、中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三块牌子一个班子,到1965年十年动乱前期处于此类型。此阶段内,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国家体委为最高领导的行政管理机构,对竞技体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法规制定、参赛资格审核、考核评价等的管理权限集中在各级体委手中[17]17。另据统计,1980年前,我国体育事业经费中社会投入的资助为零[21-22]。中央和地方财政成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唯一资金来源。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来看,政府是发展的唯一主体。从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来看,快速提高竞技水平,化解竞技体育在国际交往中的不利局面为核心目标。从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来看,形成了体育系统内的三级训练网,实行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从竞技体育发展的形态来看,在一些项目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当时国家选派了一些优秀运动员赴前苏联、匈牙利等国家学习游泳、足球、举重、体操等项目的先进技术,并先后取得了一些优异竞赛成绩[16]44-48。1953年8月9日,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100 m仰泳决赛中,为新中国获得了国际体育比赛中的第一枚金牌[16]84。1956年6月7日,陈镜开以133kg的成绩,打破了最轻量级挺举世界记录,成了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6]48。1957年5月1日,游泳运动员戚烈云打破了100 m蛙泳的世界纪录[16]86。1957年11月17日,田径运动员郑凤荣在北京市田径运动会上跳过了1.77 m,打破了1.76 m的世界纪录[16]86。1959年4月5日,容国团在第25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荣获单打冠军[16]86。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运动员在举重、女子跳高、男子蛙泳、男女跳伞、射击、航空模型等18个项目中有39人31次打破世界纪录[16]87。

实际上,原东德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属于此种方式的典型代表。当时东德的竞技体育成绩世界领先,但大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服用或使用兴奋剂,严重违背了体育道德和伦理要求。

模型C,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处于正向发展区域,人文理性发展先进。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处于负向发展区域,技术理性发展落后。此区域内,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具有的典型特征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方向、服务对象、发展路径的选择符合其内在发展要求。但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高,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技术手段相对低下,表现为一种低水平的发展。且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水平越低,竞技体育越难生产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发展的特点。

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大体属于此种发展方式。当时,由于刚刚建立新中国,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虽然国家领导人和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科学、正面,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先进,服务对象也为大众群体,高水平运动员也主要从基层群众中诞生,但是整体竞技水平相对偏低。

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了以团中央为主管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具体操作,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系统协作的体育管理机制。”[16]13它体现了非行政化管理的初衷。1949年10月26-27日,朱德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指出:“体育既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卫生保健的一部分……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的健康服务。”[17]11950年7月20日,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冯文彬正式提出新体育的目标:“增进国民的健康,发展新中国的建设和巩固新中国的国防。”[17]1-2这强调了体育的广泛人民性,强调体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当时,竞技体育也主要生产和提供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竞赛产品,着眼于为广大民众的竞技参与提供多元化的竞技产品与服务。1953—1956年,共举行地、市以上运动会6 000多次。同时,也举办了一些全国性的比赛,1951年举办了全国篮排球比赛、全国足球比赛大会、1953年举办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5年举办了第1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23]252。另外,也参加了一些国际性的比赛,1951年参加了第2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同年8月又参加了在捷克举行的篮排球比赛[23]252。1949—1952年间,我国参加国际体育活动17次,共计9个国家和地区,259人次[16]551。

模型D,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和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两者均处于负向发展区域。此区域内,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具有的典型特征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异化,服务对象具有偏误,发展路径落后。且外在发展环境(人文性)和外在发展条件(技术性)的发展水平越低,发展方式越背离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动力越弱,发展能力越低,生产和提供的竞技体育产品或服务越不符合需求。

1966—1976年,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此类发展方式模型,尤其是1966—1969年及1974—1976年期间更具典型性。技术性和人文性条件都较为落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处于停顿状态,运动竞技水平落后。

1966年7月至8月,省、地、市级体委都被迫停止了正常的工作[16]171。1968年,体育系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作为临时性的体育权力机构……对全国体育系统实行军事管制。此后一大批体委领导干部被强行管制、下放、转业[16]172。整个体育事业陷入瘫痪,专业运动员停止了训练,群体活动几乎消失[16]173。

1970年,一些地方专业队时断时续地恢复训练。1971年,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的国家队和省市专业队开始恢复正常训练[16]177。1971年全国体工会议后,原国家体委又重新归属国务院管辖,但对省级以下的体委仍实行军管[16]174。1971年7月8日,中央任命王猛为国家体委革委会主任,1972—1973年初,根据中央的指示,各级革委会相继撤销了体委的军管组,成立了体育局,体委系统组织机构逐步恢复,开始行使管理职能,体育活动也逐渐得以恢复[16]174。

但是,1974年1月,“四人帮”一伙发动了“批林批孔”和批“复辟回潮”运动,再次扰乱了各行各业刚刚恢复的正常秩序[16]198。原国家体委的领导权也落在了“四人帮”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干扰,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下降。

4 结语

在一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5类要素会表现出相应的发展特征。把握不同阶段,竞技体育外在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特点,来分析5类要素的发展特点,有利于科学理解阶段内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的特点。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需要把握特定阶段发展环境和条件的特点,调整5类要素的价值取向、相互间的关系、作用程度。研究探索性地建构了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修正。

[1] 马玉芳.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2):102-105.

[2]骆先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38-42.

[3]陈洪.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多中心治理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1):3-6.

[4]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23.

[5]刘爱杰.创新训练方法 转变发展方式——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11,32(4):12-18.

[6]吴建喜,池建.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嬗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88-9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3,340.

[8]简新华,李延东.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J].学术月刊,2010,42 (8):67.

[9]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9.

[10]张琢.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5-136.

[11]辜德宏,吴贻刚,陈军.我国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方式的概念、分类、内涵、特征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82-385.

[12]辜德宏,吴贻刚.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8.

[13]高亮华.技术理性问题探讨[J].哲学研究,1993(2):64-70.

[14]钱俊生,曾林.技术理性的人文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8):49-52.

[15]赵海峰.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批判”之困境及启示[J].学术交流,2012(9):21-24.

[1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17]熊晓正,夏思永,唐炎,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8]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回顾[J].体育学刊,2002,9(3):13.

[19]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1995-08-29)[2008-05-07]. http://www.sport.gov.cn/n16/n1092/n16819/312031.html.

[20]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1]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0:20.

[22]国家体委计划财务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Z].北京:国家体委内部资料,1994:102.

[23]颜绍泸.竞技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红霞

Elements and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GU Dehong1,2
(1.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Zhejiang,China;2.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Su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Jiangsu,China)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and to analyze its related problems for mode change,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efinition,the elements and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y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ans,the behavior way,the developmental path,the developmental form which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2)The five elements of the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the developmental subject,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the service object,the path of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al form.3)The development elements forme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hich takes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as the core connecting hierarchy.Meantime these elements formed the relational structure which uses the development subject as the power source for effecting elements’ function.The mechanisms in the elements are the selecting mechanism,shaping mechanism and generation mechanism.4)The structural mod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consist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he external structur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nstitutes,and it shows the four different structural models.

competitive sports;development mode;definition;elements;structural model

2015-10-08;

2015-10-26

国家社科基金部分研究成果(12BTY006)。

辜德宏(1975—),男,副教授,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

G80-053

A

1004-0560(2016)02-0044-08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竞技要素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