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
——以《余杭图说》的编制为例

2016-06-01 03:07
测绘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余杭余杭区图说

洪 钧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
——以《余杭图说》的编制为例

洪钧

(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An Exploration of Mapmaking of New Atlas——TakingYuhangAtlasMapMaking as an Example

HONG Jun

摘要:随着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成功建设,以及互联网地图、移动地图的广泛应用,传统地图集日渐式微。本文通过介绍《余杭图说》的编制特点,从保持和发扬传统地图集的优势、挖掘地图文化和把握时代脉搏3个方面探讨了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

关键词:地图集;编制思路;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图经

20世纪90年代后,传统地图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以大、中比例尺基础数据、影像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为基础数据,16开、8开为主,10个印张以上,几乎每个省、市都有编制。图集内容涵盖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地理等,促进了数字制图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满足了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对地图旺盛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以及互联网地图、移动互联地图的广泛应用,权威、及时、多种类、多类型的地理信息唾手可得,而且移动互联地图查找方便、表现灵活、存储量大、更新便捷;其新推出的导航功能已经分为车载和徒步两种形式,覆盖大、小多种比例尺数据;其提供的“纠错”功能,可以让成千上万的用户共同参与地图编制,从而极大降低出错率;再加上传统纸质地图集携带不便、更新困难等固有顽疾,使得社会各界对传统地图集的需求日益萎缩。

本文在以上背景下,以《余杭图说》(以下简称《图说》)的编制为例,探讨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囿于作者的学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地图集面世。

一、《图说》简介

《图说》由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15年9月编制完成,现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图说》为大16开,成品尺寸210 mm×285 mm,11.50个印张,184页,分概览、建置、交通、文化、经济、区域6个篇章。

《图说》保持了传统地图集的特点,介绍了地处长三角南翼、从东南西3面拱卫杭州的制图区域——余杭的自然资源、人文社会、区域地理等,但基础资料已经全部利用数字余杭地理空间框架成果,与移动地图、互联网地图紧密关联。《图说》跳开了传统地图集面向检索的编制思路,借鉴了古老图经的编制体例,吸收了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精髓,面向地域文化,面向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记述了余杭秦朝建制后,孕育杭州又借助杭州发展自己的历程,重点突出了改革开放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下,余杭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图说》还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展示了以阿里巴巴为首的创新型企业在余杭大地上演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传奇故事。《图说》现已在互联网经济、创新型经济活跃的余杭区内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业内评价为“立意新颖,信息丰富,特色明显,通过对中国传统地图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探索,达到了较高的编制水平”。

二、保持传统,应用地理空间框架

《图说》的编制是传统地图集的继承和发展。《图说》的6个篇章与传统地图集一样,围绕着概况、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区域地理等展开。表现形式也以图为主,根据制图区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专题图。但是在基础资料的选取上,《图说》与时俱进,摒弃了传统地图集以测绘部门的基础地形图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了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以下简称框架)的建设成果。2013年底,余杭区启动了数字余杭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面整合了区域内各类地理空间数据资源,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以及与国家、省、市、兄弟县市的互联互通,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了权威、统一、通用、开放的地理信息和空间位置服务。如图1所示,框架在《图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框架是《图说》基础资料的源泉。《图说》的基础测绘基准体系是框架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框架数据先逐层导成DXF格式,然后导入CorelDRAW中,经过制图综合制作成5种制图区域的不同比例尺底图;还利用其框架与国家、省、市共享的服务机制,制作了长三角、浙江省、杭州市的地理底图。②框架是《图说》专题数据的保障。在框架建设中,测量数据已经实现内外业一体化,获取的数据直接入库,更新已经由原来的年更新变成了月更新,对重大项目甚至实时更新,从而确保了专题数据的现势性。框架建立了一整套标准规范、政策环境和支撑环境,建立了与规划、建设、交通、统计、文物、旅游、民政、公安、应急等专业部门共建共享数据成果,以及更新完善和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确保了专题数据的准确性。③框架为《图说》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地图表现形式。框架中的地形数据、影像数据、DEM、DSM、三维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在《图说》中都得到了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图1 数字余杭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组成

《图说》与框架的紧密结合反映了互联网与传统地图集的复杂关系,双方绝非互可替代,而是水乳交融、互相促进的。网络地图的编制思路来源于传统地图,而传统地图也需要借助网络地图获取新的生命力。

三、传承图经,挖掘地域文化精华

当然,用框架数据编制《图说》只是数据更权威、更系统、更便捷,形式上更丰富,内容上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地图集的框架。《图说》通过融合地方志编纂成果,借用现代制图技术,传承古老图经的体例,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为新型地图集编制进行了可贵探索和尝试。

图经也称“图志”“图记”,是当今地方志的前身,由古代的地图发展而来。秦代有秦地图,汉代有郡国地图,到东汉出现了图经,隋、唐时期,朝廷要求州县定期造送地图、图经,图经到了鼎盛时期。“图”是地图,标示疆域、山川、土地等,“经”是对地图所绘内容的文字说明,记述了包括州郡沿革、山川险夷、风俗物产等。宋后,历元明清,活字印刷盛行,或因刻图工序复杂,图经渐渐被志书替代。王庸先生指出:“中国古来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但是,志与图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无图不成志”一直是方志界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多地制作了图经或图志,但多以照片为主,失去了原有图经以地图为主的特色。

《图说》依托2014年初余杭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余杭通志》,借用地图集编纂技术,让古老图经重获新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志贵备全”。地方志要求门类齐全,查得到,用得上。《图说》以现余杭区的行政区划范围为基础,开篇的概述综合叙述了制图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未来发展,总领全书后续内容。后续内容将地图语言与地域文化完美结合,记录了余杭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②继承古老图经的体例,并有所发展。《图说》的内容都以地图为主,志为辅,各体兼用,包括了述、记、照、表、录及注释等。图,力求形式多样,选录精当,寓意深长,发人探思,起到“一图胜千军”之效;志,引古道今,力求朴实明快,言简意赅。图志对照,相互映衬。图与志还讲究详略得当,占页面的比例大致为3∶1。如“地势”和“水系”节中,既有图,又有表、卫星航片等。如“交通”篇中,志的部分有述、表、照、注释等多种形式,图也有手绘地图、历史地图、现状地图和规划图等。如“镇街”篇中,志从区域位置、地名来历、行政设置、区域特色4个方面描述,图由政区简图、建成区改革开放初和当前的变迁示意图、建成区现状图组成,如图2所示。上述例子,全书内容可以管中窥豹,图与志的内容相当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志与图的比例严格遵守。③《图说》记述的时限、地域与志书保持一致。因为志书的上限往往尽量追溯至事物发端,贯通古今;记述的地域范围,“志不越境”是主要原则,体现在以现境为主,少数内容因追溯源流、叙述因果或不可分割等原因,适当兼及旧境之内、现境之外事项,但需随文注释记述范围之今属,《图说》无不遵从。如“建制”篇分“沿革”和“区划”两个小节,“沿革”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主要依据,针对余杭现在的区境,对现势性内容进行了逐一考证,绘制了秦·会稽郡域图、东汉·吴郡域图、隋·余杭郡域图、北宋·杭州域图、南宋·临安府域图、清·杭州府域图,以及民国·杭州市杭县暨余杭县全图和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余杭县、1994年余杭市、2002年余杭区的地图等。还对相关编绘的地图和古代方志地图、历史地图等一起展示,以便有识之士互相参照。“区划”则重点记录从1961年余杭县成立至今,境内乡镇、街道的合并、拆分和更名等情况。将建制的主要内容从古到今娓娓道来,又详今略古,追求经世致用,但绝不“越地而书”。④“全中见特”,志书往往根据地域特点,重视共性的同时,将相关个性专题特设专编,《图志》从之。如《图志》中的“建置”是共性,是每个志书中都有的。但其他如“文化”等,是重视个性的结果。“文化”篇以总分的形式,由历史文化总览图总起,详细记述“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收入“苕溪”“西溪”“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革命遗迹”等小节,尽显余杭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如图3所示。这个特性,即使在相关小节中,全书也贯穿如一。如“交通”篇的“公路演变”节,在介绍境域内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变迁的历程后,关注重点乡镇与杭州主城区公路的变迁,介绍了与主城区最新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这都是紧紧结合余杭3面拱卫杭州主城区的特点展开的。

图2 “镇街”篇的百丈镇

四、关注热点,反映社会发展趋势

传承图经,依托地方志,弱化传统地图集的实用功能,突出地图集的文化性固然很重要,但新型地图集更要接地气,反映制图区域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历程,这需要借助历史地理学的思路,把握时代脉搏,探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图说》首先根据当前“规划一张图”的阶段成果和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跳出了《余杭通志》的编纂下限——2005年,将资料下限截至2014年12月,重大项目下延至2015年9月。接着围绕任何一个区域现在、未来的情况都或多或少受其过去历史演变的影响,即“现在就是过去的产物”这一思路,《图说》制作了农业、工业、交通和各个镇街建成区的历史图、现状图,甚至规划图,通过比较,探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交通”篇有围绕大运河的,以人力、蓄力为主的古代交通图,还有反映近代交通的分布图。对比两张图,再与书中的现代、未来交通两张图比较,交通发展的规律有章可循。“镇街”篇中制作了20个镇街建成区的历史演变图和建成区的现状图,对3个中心镇,如临平、余杭和塘栖则更是详细,分阶段辑录历史地图,从而揭示了乡镇发展、城市化演变的一般过程。从过去介绍到现在,自然而然会紧跟时代,突出区域最新的建设规划热点——“三城三镇一园”。“三城三镇一园”是余杭区依托紧邻杭州主城区的优势、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于2015年提出的坚持生态为本,生产、生活并重的发展新战略,是余杭区当前建设攻坚战的主战场。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编制成图,任务重、时间紧,但让阿里巴巴为首的创新型企业在图中占有一席之地,演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传奇故事,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绝对是《图说》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最后针对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编制了房地产,美丽乡村等专题图,全景式描绘了“创新创业梦想地、宜居宜游美丽洲”——余杭大地的全景图。

图3 “文化”篇的良渚文化

五、展望

综上所述,《图说》从3个方面为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①保持传统地图集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的成果, 与互联网地图共建共享;②传承古老图经的体例,挖掘地域文化精华,让文化性成为新型地图集的显著特点;③必须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更要让当前的热点成为编制的主题。以上3个特点,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了可读性和艺术性,是《图说》编制遵从的主要思路,也将是新型地图集编制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杭州市余杭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杭州市规划局余杭规划分局. 余杭图说[M].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

[2]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余杭通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家耀. 信息化时代的地图学[J]. 测绘工程,2000(2):1-5.

[4]华林甫.隋唐图经稽考[J].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7(5):141-213.

[5]肖剑平.面向非专业用户专题地图服务技巧研究[J].测绘通报,2014(7):94-97.

[6]卢万发.方志学原理[M].成都:巴蜀书社,2007.

[7]洪钧.杭州市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J].测绘通报,2006(5):40-43.

[8]周北燕. 第三代省图集的编制[J].测绘通报,2008(7):54-57.

[9]刘聪. 县市区级综合性地图集内容结构与信息表达方式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0(10):126-128.

[10]潘晟.图经源流再讨论[J].中国地方志,2010(1):24-28.

[11]陈桥驿. 关于浙江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绘[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58.

[12]陈春玲. 地市级区域地图集的选题策划与设计思路[J]. 地理空间信息,2007(10):103-105.

中图分类号:P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94-0911(2016)04-0088-04

作者简介:洪钧(1974—),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制图与地理信息。E-mail:1442007349@qq.com

收稿日期:2016-02-22

引文格式: 洪钧. 新型地图集的编制思路——以《余杭图说》的编制为例[J].测绘通报,2016(4):88-91.DOI:10.13474/j.cnki.11-2246.2016.0129.

猜你喜欢
余杭余杭区图说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图说
图说反腐
图说
新龟兔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