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计数意识掌握计时方法
——“认识时间”教学思考

2016-06-01 12:20范林伟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格时针分针

○范林伟

强化计数意识掌握计时方法
——“认识时间”教学思考

○范林伟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内容从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修订至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略有调整,编排逻辑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其变化主要有:新教材的计时过程用数据刻画得更加精细,教学中应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时间”的过程,牢固树立度量时间的意识;新教材虽然只要求学会5分、5分地计量时间,但很重视概括出认时的方法,教学时应不断帮助学生提炼度量和认读时间的经验与方法。

基于新旧教材的比较,笔者认为,有效调用数数的经验,充分经历“数时间”的过程,全面体验“几时几分”的计量与形成过程,掌握一般的“计量时间”和“识记时间”的方法,对新知的学习大有裨益。

1.在某个连续的事件中认识时间。

教学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连续性事件,譬如将新教材例2改编为“小明4:05放学走路回家,4:30到家后一直做作业做到4:45,然后休息10分钟吃晚饭”。如此改编不仅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时间的先后性与连续性,还便于他们从整时、半时乃至任意时刻起开始数时间,算出比刚才多了几分钟。由此加深学生对“经过时间”的认识与理解,为精确读出时间提供经验的储备。

2.重视时间单位“分”的形成与“几分”的累积。

几时和几分实际就是时间单位累加的结果。因此,动态呈现“分”的产生与“几分”的形成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分”的产生而言,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画刻度,借助“一大格里有几小格”来暴露学生的已有认知,外显他们对“分”的理解,使他们在操作、观察、比较与辨析中,充分感知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看过了几分钟要数小格数,而非数刻度线。

至于“几分”,应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分针走一圈是几分钟。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边画(拨)边数,运用不同的计数方法(如1分、5分、10分地数)数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然后,在分享中互通有无,加强计数体验,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计时方法,当然重点是学会5分、5分地数时间。第二,分针从哪里开始走到哪里结束,走过了几分钟。这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几分”到底是怎么来的。教师可以借助“分针从12走到1,过了几分钟?走到2呢”“分针从哪里走到哪里也是5分”“这个时间再过20分是几时几分”“想象一下,3时30分,分针指着几?时针呢”等问题不断地驱动学生去数时间、想象时针与分针的位置,使他们反复经历数数、修正和反思的思维过程,深刻体会分针指向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进而掌握快速读出时间的关键。

3.积极指导学生归纳并概括识记时间的具体方法。

生活中,人们常有“几时(过了)几分”和“几时(还差)几分”这样的说法。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数出几分的、怎么才能快速地读出时间,然后再概括出认读时间的一般方法,即“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或“时针走过数字4,但还不到数字5,就是‘4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关注了数学的普遍性,还有利于他们自主地在头脑中修正、建构某一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表象。

猜你喜欢
小格时针分针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画分针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安小格的夏天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在篱笆外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