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程建设行动

2016-06-02 02:54黄瑞孙曙
今日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养老师

黄瑞++孙曙

2014年7月10日,重庆市巴南区鱼洞二小校长刘玉霞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 “桥·全球教育共同体”第二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为了让与会者有更直观的体验,主办方让参与者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一个以“桥”为主题的跨学科协同项目。那次会议,让刘玉霞体会颇深。大会结束了,刘玉霞把新奇感变成了对项目学习的持续关注。

2015年一个平常的周五,一直思考学校下一步课程改革行动方向的刘玉霞偶然读到一段话:

“如何构建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呢?从世界范围内趋势是这样的:第一,强调课程整合,注重跨学科和学科的融合。第二,提供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第三,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第四,从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到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建立推测——调查——结论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第六,进一步注重国际理解,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七,提倡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创新思维。第八,制定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针对教师教学环境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

细细琢磨,项目学习不正符合上述条件吗?为什么不以开展项目学习为载体,推进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程建设行动?当刘玉霞在校行政会上抛出这个思路后,很快得到了领导班子的一致赞同。于是,一场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改革行动拉开了序幕。

贴地管理:项目学习从“理论”到“现实”

什么是项目学习?为什么要搞项目学习?弄清这些问题,是开展行动的前提。为此,鱼洞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专题培训。刘玉霞校长语重心长地讲解了学校推进项目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未接触过项目学习的老师们大概弄明白了:“项目学习就是指围绕某个真实世界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实践,在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创作、验证、完善,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制作某种东西,从而去发现和开发存在于每个学生身上的智能强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项目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它更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

由于项目学习的跨学科特性,这就要求学校在组织管理体系上进行重构。刘玉霞带领校级团队摸索出一套项目管理的方法,做好顶层设计,进行贴地式管理。(1)学校设定项目学习的基本原则,依托成熟的“3+1”管理团队(“3”即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代表,“1”即分管年级的校级行政领导),以年级为单位,打破学科界限,全体教师参与项目策划与实施。(2)学校进行节点管理,布置任务、验收任务和评价任务。(3)校级领导下年级跟团队行动,及时收集信息并调整项目学习推进的节奏。

考虑到项目学习对于教师是全新的事物,学校下达任务十分明确,给出的要求也很简明。每个年级确定实施的项目学习要符合以下原则:(1)内容源于本年级学生生活经验;(2)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3)过程完整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三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调动家长、社区等多方资源,团队作战;(4)形成成果,用于评价,强化学生的项目学习过程和老师对项目指导过程的反思与改进。为确保项目学习有足够的时间,鱼洞二小经过科学论证,选择在期末的最后一周集中开展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如何确立学习主题?如何设计学习方案?几乎每一位教师最初都感到迷茫。有的老师直言不讳:“我还是宁愿在这个时间准备期末考试复习。”

一年级团队的遭遇最具代表性。理论上讲“项目学习”是课程整合,它打破了学科界限,需跨界学习。一年级老师想的却是才入学半年的孩子们字都认不了几个,话都说不太清楚,搞什么活动才合适?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学校并没有过多强调理论的要求,而是鼓励一年级团队从解决自身面对的现实教育问题出发,策划项目学习。

“我女儿读一年级时,有时回家说起在学校的活动,问她在什么地方搞的,她都不清楚。” 拥有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的肖兴兰说。没想到这句闲话激发了一年级老师们确定项目学习主题的灵感。“对,搞个活动让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熟悉校园,才会热爱校园。”“好主意,不仅要熟悉校园,还要熟悉同伴和老师。”

于是,一年级“项目学习”的主题“亲亲我的校园”出炉了,并细化为“亲亲校园我的家”“老师同学是一家”“校园生活多美好”“我为校园做点啥”四个板块,一年级教师也对应分成四个组具体设计每一板块的活动。

“项目学习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再是理论知识,而是变成教师们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中的真问题、真研究。各个年级的老师在项目创意上花尽了心思。

二年级项目学习主题是“金猴闹春”。孩子们通过了解猴子种类、习性、分布、成语、故事;制作猴面具、剪纸、绘本,书法,认识有关猴的生活用品,做“猴操”,演“猴戏”和“猴剧”。

四年级主题是“让我们与车一起奔跑吧”。孩子将参加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实践活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制作系统的调查报告,为家庭和他人买车或换车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洗车与环保、安全等主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或向市民发出倡议书。

六年级主题是“家庭理财”。孩子将拟定家庭理财计划书,探讨生活中正确的金钱观、健康的消费观、科学的理财观、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将经历“了解人民币”“走近家庭理财”“拟定家庭理财计划书”等模块的活动。

这些文字朴实的方案成了教师开展项目学习指导的行动宝典。事实证明,再周全的顶层设计,如果不让教师们在“做中学”,理论就照不进现实。

自主行动:项目学习从“方案”到“实践”

项目学习如何实施呢?

二年级教师团队围绕“金猴闹春”主题进行了第一次讨论。语文教师:读写猴的文章、创编有关猴的童话;数学教师:统计中国猴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音乐教师:唱猴歌;体育教师:打猴拳;美术教师:画猴、编写有关猴的绘本;书法教师:教写“猴”字的各种字体。一个整合学习被教师们以固有的学科思维切割得七零八落。

这样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每个年级。对此,校级团队迅速做出反应,召开了“3+1”团队的“项目学习”深入研讨会,聚焦两个问题,一是理清项目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关系;二是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如何分工与合作。

变化发生了。二年级老师们把第一次提出的学科学习内容进行融合,形成“金猴闹春”三个板块,即第一板块“猴年马月”(包括了解猴子的种类、习性、分布、成语、故事),第二板块“大圣千面”(包括制作猴面具、剪纸、绘本,书法,收集有关猴的生活用品),第三板块“金猴进宝”(包括做“猴操”,演“猴戏”和“猴剧”),引导学生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已不再是简单地教本学科的知识,而必须跨界指导、综合引领。然而,教师的预设永远跟不上学生的生成,“项目学习”实施中突发的情况,也引发了教师对项目学习中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的深入思考。

一年级“校园闯关大比拼”中设计了一项任务,孩子们向生活技能馆的管理教师提出第二天要使用该功能室的申请。这要求孩子们要找到这个功能室的位置,知道管理老师是谁,并清晰地表述申请。但当一名学生按计划完成上述任务时,一位老师突然延展了任务,她对孩子说:“对不起同学,明天生活技能馆有其他用处,不能借给你们班用了。”没有预料孩子的回答是:“没关系,我们是‘假假借,是在玩闯关。”

二年级的王子涵平常就喜欢画画,对于画关于猴子绘本的任务,她问老师:“画绘本和平时画画有什么不一样呢?”杨忠福老师想了想,说:“就是画一个故事,给每一幅画配一些文字。就像你最爱看的《蚯蚓日记》。”

四年级的龚芯谊和他的伙伴们成立了项目小组,分工协作。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上网、走进图书馆、参观4S店、观察车库、观看视频、听取4S店专家和交警叔叔的现场指导,收集到了关于汽车的发展历史、汽车的最新分类、常见汽车logo、汽车信号等信息。但是面对繁杂的信息,如何整理有用的信息?龚芯谊团队一次一次地向老师请教。“孩子们在这样的项目学习中,锻炼着整理提取信息的能力,效果比在课堂上学书本知识好很多。”刘星老师说。

经历了自主的设计、参与、体验,项目学习不仅仅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也成为师生自己创设的“课程”,成就着“做自己,更精彩”。

激励反思:项目学习从“一次经历”走向“课程建构”

2016年1月20日,鱼洞二小学术报告厅内喜气洋洋,项目学习的总结表彰大会正在召开。“最佳协作奖”“最具影响力微课制作奖”“最佳项目主题开发奖”等一一颁发,大会颇有CCTV“感动中国人物”的氛围,教师们更是上台说出了对这次项目学习的感慨。

北师大课程专家丛立新教授认为:“只有那些真正为学习者所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鱼洞二小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改革,对于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课程体验,深度参与,收获丰硕,学校也进一步提出关于以项目学习为载体的特色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设立项目学习的课程目标体系。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核心素养指标,细化各年级项目学习的标准。

第二,建设1~6年级固定的学习项目。它满足以下三点特征:(1)真实性:基于学生真实生活需要,解决学生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形成某些技能。(2)层次性:能按照年级高低设置基础项目、中级项目、高级项目。(3)广泛性:尽可能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兼顾类型的多样性:结构式、主题式、体裁式、模板式、开放式。(4)丰富性:主题要有丰富内涵及开放性。

第三,深刻领悟项目学习过程。项目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生通过做项目了解如何学习。无论哪种学习,学习者都经历了开始、发展、熟练运用的循环法则。项目学习者经历着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开始——收集信息;发展——整理信息;熟练运用——应用信息。但低年级、中高年级需区别对待。在这次项目学习中,中高年级学生的作品聚焦问题解决,三个环节的学习的相关性更强;一、二年级的学生的作品多元,学习环节相关分散,但并不妨碍学生收集、整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重视过程的评价。

第四,教师在项目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教师要认识到其在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是经常变化的:当学生学习新技能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当学生运用已学技能时,教师是导航员;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是观察员;当学生以小组进行活动时,教师又需要充当协调员。

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认为,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成为智慧,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

鱼洞二小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建设行动,就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程改革探索的一个缩影。项目学习,成为撬动学校管理体系、教师观念和行动变革的新支点。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素养老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