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矛盾”意象及其处世态度

2016-06-08 01:50李庆瑜
速读·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德经矛盾

摘 要:《道德经》自成书两千多年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大家对其做详细的研究及注解等,在近现代,其辩证逻辑思维更是备受关注,已经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其辩证思想,硕果累累。本文中笔者主要尝试分析《道德经》一书中的几对矛盾,从而辨析老子表达的处世态度。

关键词:道德经;矛盾;清静无为;荣辱不惊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无疑是最核心的思想,是第一主线。除次之外,书中多处出现对立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老子在矛盾中揭示世界的本质,提出他的无为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中论矛盾阴阳对立的观点非常多。《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中,仅直接矛盾就达51对之多,隐含的矛盾更不可胜数。而这些矛盾往往相存相依,承载着老子哲学的智慧,细细品之可以悟出深刻的处世之道。下面将分点归纳从这些“矛盾”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一、保持谦卑,无为不争

无为,是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治天下之道,也应当是我们的处世之道。所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由“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陈述得到圣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结论,老子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委曲反能保全,谦和不争、清静无为、以退为进才是大智慧。

同样体现不争的思想的更有第四十五章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往往是最笨拙,而最卓越的辨才往往看起来是最木讷的,所以何必非争不可,不如落得清静。

但是许多人都会误解清静无为的实际做法,以为清静则要隐居山林,脱离现代社会,其实不然,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心远地自偏,清静无为更重要的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与身处何处没有太大关系。

在功名之前也同样应该保持谦卑的姿态。最不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富贵而骄”,那将“自遗其咎”。老子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应当“功遂身退”,此乃“天之道也”。一个人总是卖弄自己的才华,咄咄逼人,总会给自己招来祸患。韩信功高震主招杀祸,杨修才华毕露招杀祸,恐怕都是因为不懂得谦卑,不懂得功遂身退吧。

二、宠辱身外事,爱惜自身

宠辱这对矛盾在《道德经》中出现次数非常多,其中的深意也是不言而喻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绝大多数人对待得失荣辱的真实写照,得宠受辱都很惊恐,重视荣辱这样的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世人都是喜宠惧辱的,求荣避耻的。人人认为人得宠则荣,受辱则贱,因此,所有代表荣誉的正面之词大受追捧,却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危害。何也?因为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然招致大患。过分看重荣辱必然导致人性迷失,社会动荡。老子所处的战乱之世是由于贪争之念所造成的,而我们今天社会上多数的暴戾之事不也是因为人们过分担心荣辱造成的吗?

既然“宠辱若惊”是应该摒弃的,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荣辱之事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已经给出了他的答案,即,荣辱不惊,只求无为,爱惜自身的人格尊严而不为身外之物所累。

荣辱本是身外之物,“贵身”——重视自己的身体,爱惜生命,尊重自己的人格,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身为本,荣辱皆为末,我们不可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事。

三、变换角度,人生不绝对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主要说的是,正因为有了车毂中间的孔洞,才有了车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正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之内的空虚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在这一章中,老子揭示了“有、无”之间的关系,通俗一点讲,“有”指的是实有之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如车、器、室,显然,“有”是世人所共追求的;但是世人常常忽略的一点是,这些实有之物的实有之利正是凭借它们中间的虚空“无”才能发挥出作用的。

所以有无是相依相成的,绝对的“有”是不存在的,追求“有”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无”的价值。然而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有”不能看到“无”,一昧追求拥有,似乎拥有越多就会越幸福,却不知道我们需要放空的时间去享受生活,“无”中享受生活。

如能知“无”之可贵,离淡泊名利也不远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关于祸福的这段论述一直是作为经典流传于世的。在这里,祸福是不绝对的,是相互蕴含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在祸患面前不必悲痛欲绝,在幸福面前也不必欣喜狂。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会引发冲突,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我们应该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尽快消除潜在的危险。这也就是“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原因。我们也应当学习圣人,把握好处事的度,不过分不偏激,才是正确对待祸福之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是全书的精髓之一,细细研究定有收益。每一对矛盾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多角度看问题、荣辱不惊、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参考文献:

[1]李肇翔主编.《名家批注道德经》[M].万卷出版公司,2009.01

[2]张岂之主编,刘宝,清净无为才,方光华等负责.《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高岑.南都学坛[J].1992,第12卷第4期《<道德经>中的辩证逻辑思想》

[4]王中原.《“反者道之动”析考——<道德经>辩证观的解读》.文史博览(理论)[J].2008年10月

[5]马 佩.《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河南大学学报[J].2011年1月,第51卷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庆瑜(1994~),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道德经矛盾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康瑞功作品选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