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浮士德》的存在主义视角解读

2016-06-08 01:50梁文粤
速读·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浮士德存在主义自由

梁文粤

摘 要: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本文将以其诗剧作品《浮士德》为文本,结合作品社会背景,采用存在主义的视角,以人物、主题为主,创作表现为辅作为分析主体,探究文本的“人本意识”(自我意识)与“自由”的具体表现,分析出《浮士德》作品中的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突显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浮士德》;自由;存在主义;人本意识;

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存在”和“自由”。即人的一切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由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的。因此存在主义是给予人存在、自由、尊严以及高度重视的理论,肯定人的主观性。

在《存在与虚无》中表述“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自由”在萨特那里是作为人的本质来设定的,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人的存在本身便意味着自由,人有着绝对的自由。注意绝对自由不会丧失集体遵守的普遍准则,即一种境地有多种选择,人可以选择任一种的自由,一般情况下是选择利于自己、他人、全人类的选项。

而《浮士德》正是一部展现自由,自我本身的作品。《浮士德》,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分为一幕序曲(天上序曲)、两个赌赛(上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浮士德入世的追求过程的五个悲剧。此作品写于一个充满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进入工业革命的大转变中,此书充分表现了资本主义特色。浮士德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在不断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在悲剧中表现崇高,洋溢着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自由精神。

一、《浮士德》中人本意识展现

存在主义注重意识,注重人生,把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低沉、绝望、焦虑等消极意识)与社会存在和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作为唯一本真的存在,强调自我感受,以本我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自由本性。

外国文学作品一向以展现原欲等人性特点见长,特别的是在《浮士德》中自我的意识不是神中带有人的表现,而是展现平凡人在神性路上的过程蜕变。

初读《浮士德》的强烈第一感是其表现的“人”的观念。上帝表现为“神-理性-人”三位一体之势,宗教的外核形象,代表着人之外、之上的美、善之类集合一身的高高在上的形象,是神化的至善至美之人,其对待魔鬼也是一样的彬彬有礼,但其《浮士德》作品并不崇拜这一形象。作为主体的浮士德的形象则有“原欲-人”的内质,诗剧中不少片段展现了人最初的欲望,回归自然。魔鬼则偏向于“恶魔-理性、原欲-人”的特征,其既有欲望的展现,更大程度上展现了理性的方面,宗教的实核形象。一般理性是美、善、智的积极的本质,此处的理性则表现人的另一面理性,即恶的理性,即夸大恶的集合的人。靡菲斯特在书斋对前来求学的学生吹捧“逻辑学、神学”等学科,而冷落“自然”等学科,具有宗教专权思想,价值引导的意味。综上,整部作品不一味地追捧宗教的教条,统一化,体现了浓厚的人本意识。

二、《浮士德》的自由意识的展现

萨特将文学的本质看作是自由的,他指出“不管作家写的是随笔、抨击文章、讽刺作品还是小说,不管他只谈论个人的情感还是攻击社会制度,作者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这表现了萨特用自由、存在界定文学本质,高度强调自由的传统,充分肯定人的自由本性。而这种自由往往是利于社会、世界。

在《浮士德》中,作品展现了浮士德自我的意识,人的意识。这种“小我”的意识在最初的原欲中,向历史的“大我”转变,成为理想的、观念的、社会的人,其展现自我意识的本质便是追求自由。

在作品中,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意识到知识的无定义、无尽头的特征,开始向实践出发,与魔鬼打赌。自爱情悲剧始便展现了个人欲求,爱情,政治,古典美,但在最后,浮士德想要填海造地,改造自然为人服务,则体现了社会的人的一面,不再局限于个人现在的需求,转向历史的,社会的需求。有以下展现的特点:

(1)浮士德极力回避宗教中人们习惯了的上帝无上神性等思想禁锢,随心所欲地追求自我的欲望。

(2)展现古典美学的过于理想化,展现了强调自我的表现,强调自由、创新。

(3)艺术创作中,《浮士德》与艺术习惯作斗争,突破传统戏剧的宏大视角。人物主体特征相对平民化,主角并没有英雄光环,其最后也没有直接表明浮士德的蜕变,最终被天使所救,颇有些平凡中见深意的意味。

这些自我的表达正是追求自由的表现,有些挣脱宗教、社会传统束缚,寻找新的出路,关注自我的视角的倾向,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而这种自由却表现出一部悲剧,浮士德在追求自由,寻求世间本真的时候,却酿造了一步步的悲剧,这突显了另一个主题,自由的悖论。

三、 《浮士德》自由的悖论

《浮士德》展现的自由悖论,是对萨特绝对自由理论理想化的揭示。相对自由的获取途径在于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在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同时,遵循自然之道。在萨特看来,文学写作的深层动机之一“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关键词在于“在世界上”,萨特表现的是绝对自由,而自由却一定含有相对性,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一直在自我选择,但这种随心所欲的选择,却或多或少隐含着限制。

悲剧的本身便在于自由的悖论。自由的悖论是自由本身的不自由。一表现为自由的本身是被赋予的自由;二是自由的限制逃不脱,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生存自然物质的限制与生存需求的不对等,恰如知识永远无法全部掌握。因而在追求自我意识的实现途径是遵循自然,利用自然达到相对自由,忌不切实际。这里的自由是指完整人格下的自发活动。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在社会不断进步下不断培养、成长的。自发活动是出于自由意志、自己醒悟的活动。追求自我意识的实现的途径体现了人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现象。

浮士德拥有魔法是因为靡菲斯特的帮助,而靡菲斯特的魔法也需要仰仗于自然之物,比如让浮士德回归年轻需要服用药物,引诱玛甘涙姑娘也依靠精美的首饰之物,即使是恶魔也无法凭空转变所有事物。自由本身意味着不自由,绝对自由不存在,有着这样那样的限制,统治阶级的限制,道德的限制,自然的限制……

根据剧情走向分析,浮士德想要获得知识的原因是,其父亲实践的医术无法医治所有的疾病,而在其沉迷学习理论知识后又感受到学习的局限性。最后浮士德寻找自我解放,发展出走出书斋(步入自然实践)的剧情。从而推导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理论需与“自然”配合,实质为人与自然的斗争,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在掌握一定科学理论的同时,遵循自然之道,采用正确的方法方能实现自由。具体而言,实现相对自由的途径是,人格:爱;自发活动:改造自然的科学生产活动。浮士德拥有爱,但是生产活动却是错误的。

四、 盲目是自我意识的误入的歧途

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论是无神论哲学,但却有着非理性,理想化乌托邦式的一面。他从想象性、虚构性的角度叙述文学的本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非现实的想象性创作,所以是美的。但其“介入说”观念表明要求文学艺术去争取的人的自由只能是存在主义的自由,即脱离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这种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本身便与介入社会生活相矛盾。其次,萨特将人的主观性夸大为可以决定一切的力量,这种积极心态会与现实中无所依赖的苦闷、实际能力无法完成抱负相冲击。具有空想色彩,过分夸大人的绝对自由与能力易产生误区。

生产活动的错误使浮士德走入了岔路,空有热情,却未到达彼岸。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失明了,失明后的浮士德误以为民众还在为其伟绩劳作着,感觉到了满足,受到了蒙骗,暗示着理想主义的盲目。

作品发展过程中,浮士德与恶魔打赌,从书斋走出,寻找自由出路,实则与恶魔作伴。本意是美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本也不是坏事,但其依靠着恶魔的力量,有着好高骛远的本质。急于求成与盲目的相信、依赖捷径,缺乏脚踏实地的从实情出发,反而掩盖了其美的出发点。填海造陆服务社会是“大我”、“大爱”,但为了理想的目标,伤害民众却使其难逃封建传统的宿命。

这一点恰如空想社会主义,建立了理想的蓝图,却被现实主义限制与打败。不以实际情况为基础,错误急进的方式实施理想也只是空壳。

在作品的最后,虽然浮士德输了,却被天使所解救。这表明这种追求自由理想是值得肯定的,但需要“天使”的引导,走向正轨。

结语:总的来说,《浮士德》既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同时也揭露了萨特绝对自由的悖论与空想性。顺应资产主义要求“自由、平等”理想,同时对陷入空想主义中造成痛苦与迷茫的人指引迷路,不愿人们就此沉迷、消沉,仍旧希望能改变现状,找到人生价值的寄托。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让·保罗·萨特.《什么是文学?》,见《萨特文论选》.人民文学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浮士德存在主义自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