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助推危化品物流转危为安

2016-06-13 08:58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郝乃莹
大众标准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危化品标准化运输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郝乃莹



以标准助推危化品物流转危为安

●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郝乃莹

摘要:伴随着危化品物流行业的逐渐壮大,国内专门运输危险品的物流企业开始逐渐增多。近两年,因危险化学品在仓储、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屡次发生,将危化品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暴露出来。通过对当前危化品物流行业标准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以标准化建设助推危化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危化品物流标准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大型化工园区200多个,全国有从事危化品生产、存储、运输的企业31亿万家。全部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500余种化工原料中,95%属于异地运输,每年通过道路运输的危化品超过3亿吨,占货运总量的30%。由此看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危化品物流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成为危化品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危化品物流标准化建设现状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举措,是有效防范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自2003年出台、2011年修订以来,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存储和运输安全工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家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推进长江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带动危化品物流信息化发展、提高危化品物流安全性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使危化品物流标准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标准制定方面,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石油化工物流服务规范》已经起草完毕,即将审核,《非危液态化工产品逆向物流绩效评价指标》《非危液态化工产品逆向物流作业规范》等标准已通过审核。2015年9月21日,中国危化品物流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平台正式上线,危化品物流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步入实施阶段。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规范危化品物流输运市场环境,推动相关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2015年8月12日,天津发生特大危化品爆炸案,造成165人遇难,充分暴露出我国危化品物流方面存在的生产企业分布零散、管理不规范、标准体系落后、仓储能力差、安全系数低、运输风险大等诸多问题。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指出,企业如果能够按照国家对危化品物流仓储和运输各环节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去执行的话,可以极大地避免事故的发生。这在强调标准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企业主体责任不强

近十年间,EHS(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在我国危化品生产和物流企业逐步兴起,特别是在一些外国进驻的企业中,EHS管理相当严格,他们对每一单进入公司的化学品都要登记数量和特征,还要注明这些物品对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的影响,更对物流过程中仓储设备、车辆运输资质、驾驶员和管理人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准入门槛较高。但在我国大部分刚刚取得一定资本的企业中,仅仅看到危险品运输带来的丰厚利润,便盲目进入这个行业领域,相关配套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基础设施、物流各环节必须具备的标准条件等都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率提升。

2.标准执行力度不够

在美国、法国等国家,对标准立法高度重视,对物流责任及处理非常严格,运输企业对危化品物流过程中要随车携带的安全标签、包装标识、应急手册和24 h咨询电话都有明确的标准规定,并要求运输车辆每年必须进行检测,对投入运营多年的车辆尤其苛刻,在加拿大,企业专门设有危险品标准部,负责各项标准的制定推广和监察员的培训。我国在一些从事危化品物流的大型企业中,虽然参照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探索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标准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往往存在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执行的问题,导致出现失误或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3.标准衔接有待增强

虽然我国在危化品物流标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现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行业集中度低、中小型危化品物流企业占整个行业比重较大,使危化品物流行业存在小、散、弱的问题,产业环节标准分割,运输、仓储、配送、分销等个产业链条之间的标准各自为政,衔接不够紧密,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也不够完善,致使危险品流通过程信息不对称,各个环节行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执行,导致监管困难,无法进行及时风险预警,浪费大量资源,造成企业安全管控的漏洞。

关于推动危化品物流转危为安的意见建议

危化品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无论是制度的制定还是完善,都是以趋于标准化建设为目标的。危化品物流涉及消防、公安、交通、环境等诸多部门,这就决定了各环节、各相关部门必须协同一致、相辅相成,打破国内危化品物流滞后的状态,建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体系,促进危化品物流华丽转身。

1.政府立法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国务院于2009年3月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成为我国第一部物流行政法规。2010年,福建省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截至目前,虽然我国已有一些规范物流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却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规,特别是在危化品物流方面。因此,我国亟须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法规对发展危化品物流进行宏观指导,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来弥补通用型物流法律法规在具体性、约束性方面的不足。

2.危化品物流标准的制定需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物流市场,相比之下,我国危化品物流企业在管理、技术、服务等层面上与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应用到的相关国际标准的数量和比例开始提升,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统一协调的步伐开始迈进,但国际标准占的比例还很低,而且应用分布不均衡,这说明物流标准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引进、吸收和调整。

3.加强危化品物流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由于危化品物流企业在标准的实施和具体操作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出标准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指导性作用。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相关标准在企业内、各生产环节内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宣传培训,使危化品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真正认识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标准实施的任务和要求,从而确保整个物流过程的安全运行。

4.建立危化品物流企业分级评审标准

当前,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情况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对于承担危化品物流的企业来说,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标准,按照其企业规模、基础设施的配备、人员综合水平、运营资质等标准进行分级评定。整个评审过程一定要注重实效,严防走过场、走形式。通过危化品物流企业分级评审,使得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规范,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在规模型、技术型、安全型的道路上稳步发展。

5.规范和加强风险监控和监督指导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安排,以物联网技术加强危化品物流监控管理成为必行之势。首先应当建立物流过程的风险评估标准,然后通过建立包含危化品物流中运输、仓储各个环节的大数据库,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并对照风险评估标准,实现危化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实施评估、远程联网查询监控和及时的风险预警,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生产安全监管部门必须不定期对评审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现场抽查、考评和检查,来监督和指导具体工作是否按照标准来执行的,以全面提升标准的指导性作用。

猜你喜欢
危化品标准化运输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从一起案例谈如何认定危化品的代加工行为
海上危化品运输船舶紧急过驳应急处置
标准化简述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