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6-06-21 03:09甘甜
江西教育A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衬底实验

甘甜

南昌大学教授江风益的幸福就像他的LED灯那样璀璨。

2016年1月8日,江风益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2月3日上午,他又在自己的实验室迎来总书记的视察和指导,并全程陪同讲解。

“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这个新兴产业大有可为,我对你们寄予厚望。”习近平在实验室里视察芯片制作流程,了解实验室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情况后说。迎接江风益的,将是更多的跋涉与冲刺。

“改变了目前日本日亚公司垄断蓝宝石衬底和美国CREE公司垄断碳化硅衬底LED照明芯片技术的局面,形成了蓝宝石、碳化硅、硅衬底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国家“863”专家组对江风益研发的硅基LED项目的评价。

“十九年磨一剑”,这是形容江风益及其团队最常用的话,或许只有江风益自己才能领会这六个字的重量。

1963年,江风益出生在江西省余干县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小时候,家里勉强只能用得起煤油灯,白炽灯都没见过。对光亮的渴求让他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将一个“蓝光梦”埋在心底。研究生毕业后江风益放弃众多机会,选择到江西工业大学(该校后来与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任教。他说:“我没有什么野心,在家乡的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再做做研究,我就觉得很满足啦。”

1993年,在江风益提议下,南昌大学(此时江西工业大学刚并入南昌大学)贷款60万元筹建了材料科学研究所,江风益开始了发光领域的基础研究,刚开始只是跟踪日本技术做中国的LED。

1996年,该研究得到省政府240万元的支持。迈开创新步伐也是这一年,江风益与合作伙伴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中的蓝色发光材料与器件项目。虽有项目支持,但可参考的资料很少,也不清楚日本人用的是什么设备、工艺,没有钱也买不到合适的设备就自己动手组装。”面对记者的询问,江风益回忆道:“举个例子,设备最核心的是反应管,当时日本人的论文显示他们采用的是双气流反应管,但我们完全不知道怎么制造这个设备,不知道设备结构和生长工艺,就凭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的反应管来进行探索实验。”他把这种自己动手组装设备的传统保留到了现在,直到今天,工程中心的很多设备还是他们自己研发组装的。

然而,课题组还是低估了项目难度,以为做300次实验就可完成。事实上,在300次实验之后,研究工作尚未入门,经费已花掉90%。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合作伙伴先后离开课题组,研究人员只剩3人。是继续研究,还是放弃?这时,欧洲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向江风益发出了邀请函。优越的研究条件、丰厚的年薪以及攻读博士的许诺,让江风益心动了,但他清楚地知道,手上有江西省独立承担的第一个863项目,如果放弃,将会有损南昌大学乃至江西的科研形象。

“就在这时候,有专家跟江西省政府建议不要再支持这个项目,他认为我们水平不行,根本做不出来。其实这个专家不是研究发光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无心的建议,但这差点扼杀了我的整个研究生涯。”为了坚持这个项目,江风益辞去了副院长的职务,一头扎到实验室,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常常早晨7点就进实验室,深夜才回家。最终,这个蓝光项目以紫光研究成果通过了863专家验收。“所以做研究不仅要吃苦吃亏,还要脸皮厚。”江风益认为这是他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在追踪蓝宝石衬底技术7年后,江风益却于2003年将目光对准了硅衬底LED技术。

“当时,虽然蓝宝石衬底和碳化硅衬底已经把持了LED全行业市场,但要命的是,技术专利都掌握在日美手中,如果我国LED产业仍沿着这两条技术路线发展,势必会因技术壁垒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行业随时会被扼喉。要让中国的LED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走出新路子。”江风益大胆选择硅衬底氮化镓技术路线。

这是一条国外少数知名企业大量投入却攻关未果的路线,这是一条被外国同行判了技术“死刑”的路线。但此时的江风益却异常坚定:“技术跟踪总走在别人后面。只有创新,才能超越!”

“其实也知道这是个世界难题,研究难度很大,但研究实践下来,我们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江风益对自己的研究团队称赞有加,“我的博士生在实验做到第六次时就已经激发出那么一点点蓝光,虽然很微弱,但已经让我们很兴奋,发出蓝光就说明有戏嘛。”江风益清楚记得那天是2003年12月28日。在次日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江风益授予这个博士生“工程中心自然科学三等奖”。与此同时,南昌大学从教育部拨付的4500万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款中拿出1945万扶持硅衬底LED研究,江风益的劲头更足了。

人才是技术的核心,由于人力不足,江风益就一个人当几个人用。5000多次实验,夜以继日。饿了,叫盒饭在实验室里吃;累了,在实验室的小床上打个盹。长期弯腰工作,江风益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步行不到50米就得蹲下。医生警告说,若不及时手术,很可能造成终身瘫痪。

身体上日益严重的问题,让江风益不得不考虑很多不必要的因素。他担心实验做到一半,身体却垮了,那样的话试验就白做了,钱也就浪费了。最终,他决定上北京做手术,手术成功了就继续实验,否则就停止。

值得庆幸的是,手术非常成功。手术之后,江风益立刻投身实验。他在办公室里准备了张床,每天就睡在那,以便持续进行实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新的勇气、魄力同样点燃希望的曙光。2004年,硅衬底LED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打破日美垄断,形成全球LED技术三足鼎立局面。目前其电光转换效率超过60%,获得授权专利147项,其中国际专利47项。

一件“顶天立地”的事。

“就像我常和学生说的,我们要做‘顶天立地的事情,因为科研重在转化,如何通过科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是我们应该考虑的。”2016年3月1日,新学期伊始,江风益笑着和同事、学生分享起科研经验,还开玩笑说“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是先烈”。

躺在实验室里的“中国芯”没有生命,真正产业化才有国际竞争力。2006年2月16日,江风益与王敏等十几位联合创始人创立了晶能光电有限公司,打算一边出产品,一边改进性能,在产业化过程中使技术走向成熟。试生产时,各种功率产品生产标准不一,合格率非常低。3个月没日没夜地反复试验,一个个技术瓶颈被打开。

2009年,晶能光电在全球率先实现硅衬底小功率LED芯片小批量生产,那时江风益向外界汇报时,还总说“我们的产品只是青苹果”。 因为他认为科研虽然成功了,产业却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进行焊线测试时,发现不少芯片附着力不强,量产合格低。”拿着刚从实验室下来的最新技术,晶能光电的CEO王敏激动万分,而江风益明白,这是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从研发人员的眼光看,技术确实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产品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评价。”

技术不可能打回重新研发,改进的责任就落到了企业技术团队身上。

于是,团队参考国内外无数文献,对照着试验了一遍又一遍。由于是新技术,那些方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们只得把文献丢在一边,自己摸索解决办法,重新设计,最终使得发光器件附着力问题得到解决。

2010年,科技部批准依托南昌大学团队组建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企业化”是江风益的又一创新性制胜“宝典”。他采取“关键技术科研人员攻关,操作实验交给工人和生产线”的方法,教会工人来做“研究”。科研人员把实验程序编好交给工人,工人24小时3班实验不停歇,第二天一上班数据就摆在桌上了。这一机制明显加快了攻关进程。

对于晶能光电来说,2012年是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在这一年,晶能光电在全球率先实现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的规模化批量生产,成功将硅衬底LED芯片应用于照明领域,并率先在全球完成专利布局,赢得先机。硅衬底LED技术产业化的这个苹果终于成熟,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将还其列为年度新闻事件。我国在硅衬底LED领域因此占据了技术和产业化两大高地。

当时,身边有人问道:“硅衬底LED项目是否有望冲击大奖?”对此问题,江风益回答得很纯粹:“我们搞科研从来不曾以获奖为目的,搞科研就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服务人类、改善民生的技术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多次放弃到发达地区工作机会的江风益,无比眷恋着故乡这片红土地。

红土地也将被点亮。

日前,江西省出台《关于打造南昌光谷、建设江西LED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扶持硅衬底LED技术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硅衬底LED原创技术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由技术制高点迈向市场制高点,把南昌打造成全国的LED光谷,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LED全产业链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

2008年,江风益被任命为南昌大学副校长,但相比行政管理,他更喜欢科研。他坦言:“我喜欢做研究,攻克一个个问题,很有乐趣。”学校对此也特别支持,只让他分管一些研究方面的工作。当别人称他“江校长”时,他还会立即纠正“是副校长”。江风益觉得,自己的时间观念和严谨态度“也许和性格及理工科的背景有关”。即便再忙,自己带的研究生论文他也会认真阅评,表述不妥当的地方都会一一改过来。从他手中发出来的材料和文章,很难挑出错。

“多发光,少发热”6个字被江风益奉为科研“信条”,同时也是他讲座常用的结束语,借此劝勉团队及学生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他解释说:“对我们而言,新光源的技术追求永远是电光转化效率,就是多发光,少发热。”传统的光源,是热光,电转化成光,转化率很低,只有5%,90%以上都浪费了。荧光灯的转化率也只有20%,LED新光源,电光转化率有40%,比传统的荧光灯多1倍以上,而目前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转化率高达60%。

在这样的“信条”下,是一支将热爱转化为行动,带着不屈韧劲的研发团队。

“我不觉得做实验是枯燥的,反而,我认为那很快乐,从本科开始,我就自己动手做实验。”刘军林是江风益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读博士那会儿,因为条件有限,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刘军林凭着自己的“钻”劲,带着一个师弟,从拆除废旧设备寻找可利用器件开始,动手设计、改装、调试制造自己的实验设备,就这样拆了装、装了拆,在半年后,终于制造出满足自己实验所需的设备。

“可能就是看中了我的动手能力吧!”谈起自己为何被江风益教授的团队选中,刘军林认为这个团队很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而这一点正是他与众多国内同行竞争的优势。

学校虽然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校,但毕竟地处老区,同经济发达省份有不少差距。团队在开始也只有几个成员,发展到现在也只是学校有19位成员,外聘90多人,相对于科研任务来说还是很紧张。“所以加入我们这个科研团队就要吃苦、吃亏、脸皮厚。”江风益笑着说,“很多成员因为一心扑在科研上,很少去写论文、评职称。”

一群核心成员都很少发表重要论文的团队,和江风益一样,把实验楼当成了家。楼里搞了个小食堂,办公室里摆了张床,经常一个星期不出房。从设计到实验,从实验到中试,从中试到小规模量产……5000余次实验,无数个昼夜,“明天才下班”成为江风益团队的工作常态。

“这次获奖署名6个人,但为这个产品做出贡献的人,超过60个人。只有各个方面的力量都汇聚起来,长期坚持下去,最后才能成功。”江风益说。

攻读了南昌大学的硕士、博士课程的王立是江风益团队的另一重要成员,加入团队以来,王立没有休过一个正常的节假日,每年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假期。“但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总说自己是个匠人的王立目光如炬,面对取得的成绩,他显得十分淡然,“作为非重点知名院校出身的学者,切不可妄自菲薄,个人的力量可能渺小,但是团队凝聚在一起,脚踏实地,是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的!”

19年磨一剑,研发硅基LED项目终于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LED技术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只能说处在‘婴儿期,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现在这个配方是芯片加荧光粉,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不要荧光粉,直接芯片发光。这是一个新的难题,有待我们去攻克。”说完此话的江风益,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衬底实验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硅衬底LED隧道灯具技术在昌铜高速隧道中的应用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做个怪怪长实验
大尺寸低阻ZnO单晶衬底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大尺寸低阻ZnO 单晶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