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洗澡”:善于怀疑与批判

2016-06-21 03:05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6年4期
关键词:定式爱因斯坦工人

叶存洪

一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们听说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来本校演讲,都异常兴奋。同学们都带着笔记本,早早来到教室,想从这位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现一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简单的寒暄之后,爱因斯坦并没有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开始长篇累牍地讲述自己成功的经历、讲解各种理论,而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

他说:“有两个工人,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个是干净的,一个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先去洗澡?”

有学生立刻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先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也一定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这样想了。我再问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先去洗澡?”

接下来有学生马上回答:“干净的工人会先去洗澡。”

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都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肮脏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接着又说,“其实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你们这些坐在同一间教室的同学们,受着相同的教育、学习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知识差异是微乎其微的。有的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他们会主动思维、正确判断。而要想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必须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抛开人为的布局,敢于理性地去怀疑和批判一切。”

斯坦福大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当一个问题抛出之后,我们都习惯以最快的速度作答;当别人提示我们“再考虑一下”的时候,很可能立刻就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我们缺乏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很少怀疑问题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不合逻辑性、不合科学性的一面?深层次说,这是缺乏理性怀疑和大胆批判精神的表现。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的确是个“问题”。比如学校特色办学,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特色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阶段,认为学校发展要经历“规范阶段”,再进步到“特色阶段”,最终上升到“示范阶段”,甚至通过“指令”的方式给各个学校“分派”特色,一中建这个特色,二小建那个特色……以实现“一校一品”。因此,各个学校都在冥思苦想地“求解”办什么样的特色,如何办出特色,却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学校一定得有特色吗”?最近,李镇西校长一句“我要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的话就让人很受启发,有条件的学校能办出特色固然好,没有条件如果牵强附会,很可能是东施效颦。再比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都在“求解”,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设这种新型关系?却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为什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都错了吗?”我不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完善,但“大破大立”就好吗?现在的师生关系够“新型”的了,你批评他,他竟横眉以对甚至“打”“杀”老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东西吗?还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教学模式”,领导动不动批示“全县(市、省)推广”。可是,很少有人直面问题本身——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吗?我以为,模式意味着僵化。事实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鼓励学校和教师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才对。

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凡事三问,问而生疑。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疑是“觉悟之机”,提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要敢于“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抛开人为的布局,理性地去怀疑和批判一切”:直面问题本身,这是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不轻易相信有什么不解之谜或绝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不盲目服从权威,学会独立思考,并能在决策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补充、调整,取得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定式爱因斯坦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爱因斯坦的梦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突破思维定式,强化解题方法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