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经验和做法

2016-06-23 08:50梁维佳
广西蚕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丝绸

梁维佳,吴 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宁市,530022)

·产业聚焦·

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经验和做法

梁维佳,吴 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宁市,530022)

针对广西茧丝绸业的实际,分析了“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广西茧丝绸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广西茧丝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政府重视政策推动、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规模化发展、依靠科技提升茧丝单产质量、保证安全生产足量供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三五”期间,应当从巩固提升蚕桑基地、大力扶持产业园区、重点推进丝绸印染、培育完善市场建设等方面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

广西;茧丝绸;经验和做法

茧丝绸业是中国具有灿烂民族文化的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丝绸产品成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具有垄断地位的出口产品之一。“十一五”以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东丝西移”和“东绸西移”,广西茧丝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10年实现了蚕茧和桑蚕丝产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广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茧、丝生产基地和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省(区),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新格局,树起了广西茧丝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广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茧丝绸发展的成效,分析广西茧丝绸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十三五”茧丝绸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广西茧丝绸业发展成效

2005—2015年以来,广西的桑蚕茧丝绸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1),产业各项指标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全区桑园面积从2005年的9.40万hm2上升到20.14万hm2,增加了114.26%;蚕茧产量从14.85万t上升到36.06万t,增长了142.83%;丝绸企业从52家增加到96家;缫丝产能从13.37万绪增加到37.00万绪,增加了176.74%;蚕丝产量从0.62万t上升到4.65万t,增加了650%;工业产值方面,从13.00亿元增加到185.00亿元,增加了13.23倍。

表1 2005—2015年广西茧丝绸业规模和产量产值变化表

续表

1.1 桑蚕业发展迅猛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以及广大蚕农共同努力下,通过大力实施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东桑西移”工程基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农业结构调整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蚕桑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组织链、产业链、科技链和信息链的建设,对推进全区蚕桑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随着蚕区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大多数村(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道路、人畜安全饮水、文化娱乐、沼气池和卫生厕所等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项目实施基地的村(屯)中基本是家家户户购买了摩托车、农用车、汽车,安装了固定电话(手机),盖了新楼房,村中道路铺上了水泥硬化路面,有些村(屯)不但办起了幼儿园,而且还办起了小型的“歌舞团”,展现了一幅农村城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2015年,全区桑蚕生产除北海、防城港市以外的12个地级市中的78个县(市、区)的588个乡(镇)5 848个村及84.51万农户;有0.67 hm2以上桑园户数4.93万户,有3.33 hm2以上连片桑园数3 513个,产茧50 t以上村数1 189个,产茧500 t以上的乡(镇)133个;养蚕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有52.09万户,超五万元的有3.68万户;拥有小蚕共育室2 147个。据统计,2015年全区桑园总面积20.14万hm2,发种量725万张,蚕茧产量36.0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45.61%,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图1);鲜茧收购综合均价33.47元/kg,全区蚕农售茧收入120.69亿元。桑蚕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6个蚕桑重点主产区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区总产量的93.64%和95.76%。桑园面积666.67 hm2以上的县(市)40多个,宜州市、横县云表镇分别成为全国桑蚕第一大县(市)和第一大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1 2015年国内桑蚕茧主产区产量分布图

1.2 茧丝绸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通过“十一五”以来的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技术改造、园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广西缫丝生产稳步发展,整体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链逐步延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广西拥有丝绸加工企业96家,缫丝生产总规模37万绪,桑蚕丝产量4.6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27.49%(图2),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全区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支撑了广西纺织工业产值的48%,自动缫丝机普及率达100%,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6A级;目前,在柳州、南宁、河池、来宾、梧州等地建立了丝绸工业园,缫丝生产集中在河池、柳州、南宁、来宾、钦州五市,占全区缫丝生产规模的85%。同时,丝绸产业链正逐步向蚕丝被、绢纺、织绸、家纺、蚕桑综合利用等深加工方向延伸,已有11家织绸企业投产,丝织机800多台,其中剑杆丝织机222台,初步形成了3 000多万米的中高档坯绸的生产能力,2家丝绸印染企业正在筹备建设中,蚕丝被加工厂(作坊)约150家,年产蚕丝被约180万条,桑枝栽培食用菌能力1亿多万棒,蚕沙加工企业4家,桑枝造纸、制板企业3家,蚕蛹食品和保健用品、桑叶茶、果桑开发等也得到发展。

图2 2015年国内桑蚕丝主产区生丝产量分布图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促进了“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广西茧丝绸业从蚕茧原料大省逐步向加工制造大省转型升级。广西茧丝绸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对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并发挥了很好的替代作用,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茧丝绸市场上的大国地位。茧丝绸业在广西已成为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2016年5月,广西宜州市、环江县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2 茧丝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回顾广西茧丝绸业发展历程,关键在于广西茧丝绸业发展具备独特区域优势,同时得益于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重视,政策推动促进了产业大发展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大扶持茧丝绸业发展,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广西茧丝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广西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茧丝绸发展规划(2013—2020)》《关于在缫丝加工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等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文件。明确了适度发展桑园,努力提高茧丝质量,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方针,提出了打造茧丝加工生产基地,把桑蚕产业打造成为广西继蔗糖产业之后在我国乃至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优势特色产业,把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作为广西打造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之一。同时,把广西茧丝绸发展工程列入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的重大事项加以推进,组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优茧工程和大力发展“三高”蚕业,充分利用国家茧丝绸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地方资金投入,加快优质原料茧基地和丝绸技术改造及深加工建设。各地尤其是重点产区纷纷出台扶持茧丝绸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财政扶持和良种补贴。农业、工信、科技、商务、财政、扶贫等部门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加大对茧丝绸业发展的扶持,全区上下形成了加快茧丝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2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6~23℃,年降雨量1 000~2 800 mm,生态环境好,适宜种桑养蚕的区域和土地资源相当丰富,非常适宜发展蚕桑生产。同时桑树休眠期短、发芽早、生长快、季节长,桑园产出高。全年一般可养蚕8~10批,比长江流域多养3~4批,蚕茧早2个月上市、晚1个半月收市,且解舒好、上茧率高,可有效调剂全国蚕茧需求,很受市场欢迎。同时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广西劳动力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与区内的甘蔗、木薯等大宗经济作物相比,种桑养蚕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农民收益等比较优势突出。广西正是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发展。目前三大优势产业区、六大主产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区的90%以上。

2.3 狠抓自主创新和科技兴蚕,不断提升茧丝单产质量。

广西一直高度重视蚕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逐步建立完善广西热带亚热带蚕业技术体系,为建设蚕业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育成并推出了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高产优质桑树品种,以及两广二号、桂蚕1号、桂蚕2号等优良家蚕品种,成为广西乃至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蚕桑生产的当家品种。积极创新和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营茧、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配套种养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蚕农科学种养水平。全区蚕桑良种推广率达100%;小蚕共育率达64.20%;方格蔟推广率为66.40%;广西张种平均产茧量达39 kg,每667m2桑园可产蚕茧约102 kg,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广西蚕茧质量得以较大提升,上车率超过95%,一茧丝长约为1 000 m,解舒率约为60%。全区生丝质量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6A级,跃居全国蚕丝大省行列。

2.4 加强蚕种生产和经营管理,保证安全生产足量供应

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安全生产、足量供应”的方针,各级各部门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改造和完善蚕种生产基础设施。目前,全区有1家年产20万张原种的现代化省级原种场。通过升级改造,30家蚕种场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从2005年的300万张提高到目前的800万张,完全可以保证全区蚕桑生产用种需求。同时,广西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条例》,强化蚕种质量监管,特别是成立了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建立健全了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全面实施蚕种生产经营准入制度,有力确保了蚕种生产安全。同时,还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专门成立了广西蚕种业协会,组织协调好全区蚕种生产计划,实现了蚕种的安全生产和足量供应,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有效保障了全区蚕业稳定发展。

2.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

随着蚕桑生产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大,推动茧丝加工的发展。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茧丝绸产业转移,吸引区外客商到广西安家落户,大力兴办茧丝深加工企业和扶持蚕农合作组织建设。截至2015年底,丝绸行业中省外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丝绸加工企业共有36家,自动缫丝机产能合计11.76万绪,占广西自动缫丝机总规模的31.82%;剑杆丝织机194台,占广西剑杆丝织机总规模的87.39%,壮大了广西丝绸工业,区内蚕茧自用比例由2005年的35%上升到2015年的90%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而且有不少企业除了蚕丝加工外,丝绵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深加工项目已在广西各地相继建设和投产。同时,丝绸企业向规模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茧丝加工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原料茧基地的加快发展,原料茧的足量供应又推动了茧丝加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2.6 拓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十一五”以来,广西把蚕桑资源循环利用,作为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重点是加大桑枝、蚕沙、废丝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批资源综合开发企业先后建成投产。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区利用桑枝栽培特色名优云耳示范推广工作会后,广西桑枝食用菌生产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全区生产桑枝食用菌突破1.2亿棒,产鲜菇鲜菌约4.8万t,产值3.84亿元,仅宜州市达到5 000万棒,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9年自治区政府把宜州市列为广西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发展。整个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生产链,为进一步增强茧丝绸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广西茧丝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茧丝绸业是广西的新兴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东部茧丝绸传统主产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蚕茧质量相对偏低。广西种桑养蚕的产业化程度不高,蚕桑良种繁育、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保障蚕种安全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治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链不长,总体上仍处于原料初级加工阶段,综合效益不高。丝绸工业仍以缫丝加工为主,经济总量小,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值不到10%;三是丝绸深加工相对滞后,蚕丝被加工、蚕桑综合利用仅初步形成能力,织绸刚刚起步,印染、服装、丝绸制品几近空白;四是贸易渠道不宽,市场份额小,产业竞争力不强,整体效益不高,制约了全区茧丝绸业健康协调发展;五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整个产业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调控措施,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六是技术人员较为短缺,技术创新能力弱。

4 广西茧丝绸业“十三五”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东桑西移”成果,推进“东绸西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大力提高生丝品质,努力做大织绸加工,扎实推进丝绸印染建设,积极引导丝绸服装家纺发展,加快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努力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增效,加快广西工业发展新跨越五年突破行动、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实现打造茧丝绸全产业链目标。“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巩固提升蚕桑基地

重点扶持建设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蚕桑优势产业带,积极推进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六个重点市发展,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尽量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有机结合。扶持自治区年产20万张现代大型桑蚕原种场建设,在重点区域扶持打造年产蚕种20万张以上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型蚕种场20个(其中30万张以上的蚕种场10个),使全区蚕种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张以上,以提高蚕桑单位面积产量和高档优质原料茧生产为重点,在全区打造年产鲜茧5 000 t以上的优质原料茧基地县20个,其中10 000 t以上的基地县10个,力争优势产区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区总量95%左右。

4.2 大力扶持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好柳州、南宁、河池、来宾、梧州等市的丝绸工业园,辐射带动柳城、宾阳、灵山、浦北、上林、环江、平南、忻城等县(市)缫丝织绸加工基地的发展。引进高成长性企业入园落户,园区要成为新的增长极,成为培育茧丝绸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锁定”效应,增强“投资磁吸”效应。建设园区集中污水处理站、集中供热和废弃物处理等设施,根据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构建清洁化园区,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4.3 重点推进丝绸印染

以丝绸工业园区为依托,引进建设一批大型丝绸印染深加工企业,改变广西丝绸印染加工空白的状况,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重点推进已通过自治区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两高”项目审批的象州丝绸印染项目、宜州丝绸年产2 000万米印染绸项目等一批丝绸印染项目,完善必要条件,尽快投入建设。通过炼白、印染能力的形成,带动本企业和周边地区织绸迅速发展,为丝绸服装、家纺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茧丝绸产业链有效地向高端延伸。

4.4 布局发展服装家纺

在延伸丝绸织造、染整产业链的同时,依托中心城市、丝绸工业园区和服装加工业发达地区,对丝绸服装、家纺提前布局,逐步发展。支持和培育区内数家销售网络强、有实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在形成丝绸织造、印染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生产。

4.5 培育完善市场建设

大力完善茧丝绸交易市场建设,制定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质量公正。加快在重点主产区建设集仓储、质检、融资、交易、物流于一体的茧丝现货市场,形成干茧、生丝、丝绵交易专业市场和仓储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茧丝绸交易电子商务,以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为平台,建设茧丝交易中心、茧丝定价中心和产业发展信息中心,提高贸易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辐射全国和世界的茧丝绸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增强广西丝绸产品贸易的话语权、定价权和主导作用。

S88[-9],TS14;

A;

1006-1657(2016)02-0001-5

2016-05-18;

2016-06-05

信息]梁维佳(1963—),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纺织工业、茧丝绸行业管理和产业技术、经济研究工作。E-mail:gxjwfz301@163.com

信息]吴 青(1962—),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gxgxwqfc@163.com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丝绸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浙江省蚕种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