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2016-06-25 22:12魏永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反观人文主义社会性

魏永生

在高呼“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今天,反观我国传统教育与当前教育,教育的目标和指向都没有也不能脱离教育的社会性与主体性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初期强调受教者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产生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但随着儒家思想的独尊,教育渐至产生片面强调社会性而忽视甚至压制主体性的倾向。古代教育姑且不论,仅以近代教育而言,受“经世致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良维新等中西思想影响,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被社会性压制。至于现代教育的主体性服务于社会性,甚至主体性沦为工具性,就更为明显。其流弊是显而易见且延及久远的。因此,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求匡正救助。但是,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教育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必然交集于受教者一身,不应该矫枉过正,以一种价值完全取代另一种价值,应对教育的社会性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反观传统教育初期,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合而为一的例证。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终极目标是社会性的“平天下”,但起点与过程离不开主体性的“修身”。“学而优则仕”的“学”所包括的“六艺”,社会性的“礼”“乐”居于首位。影响我国教育数千年的“四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强调的是主体性的“德”“善”与社会性的“亲民”不可割裂的一体关系。当我们诟病科举取士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八股”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取士对破除魏晋门阀制度,传承中华文明文化,可谓功不可没。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也都是在传统教育下孕育而生的。因此,对传统教育的社会性也不应忽视其积极意义。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继承传统教育社会性主体性合而为一的优良传统,避免片面强调主体性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而不及其余。同时,对于现今大力提倡的源于西方思想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我们也须冷静分析对待。

与我国孔夫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将对人的关注引入哲学思想领域、教育领域的。而强调“以人为本”实出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对中世纪神学束缚人精神的反抗和对人的个性解放、自由的追求。人文主义赞扬人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肯定人的尊严意志,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权威的合理性,重视人现实的世俗生活。而这源于当时经济和政治上日益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贵族的价值取向。文艺复兴运动又提供了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的文化思想环境。近代科学使人类的注意力开始从天上转到人间,带来了实证科学的繁荣,促成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促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根本性变化。后经启蒙运动对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受实证哲学强调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知识改造自然的可能性,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夸大人的自然素质的作用等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地位被过分强化,甚至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论,其过度强调人的作用与实证科学的作用,使人逐步丧失了对自然与未知领域等的敬畏之心。

那么,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应该是社会性与主体性两者的动态调适。即如我国当前,与清末民初西风东渐社会状态颇有相似之处,教育又经历了一次受西方思想强烈冲击的过程。新观点、新提法、新策略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客观来说这对改变现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仍要防止“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过犹不及”。尤其是对社会性问题切不可一概而论,亦应根据我国社会现状,放眼全球来对待我们所培养的人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悬于世界潮流之外,封闭、固守、静止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同时,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也不可能完全追随西方国家教育的脚步。传统教育的精华、人的社会性培养的合理成分,我们也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社会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调适的,既有相对又有统一的关系。

这为教育者,尤其是为校长提供了发挥其智慧,逐步丰富完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广阔空间。由此反观本期重点推出的哈尔滨市宾县第五小学马诚吉关于“绿源教育”中所论述的,教育要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全面培育,正是继承优秀传统与尊重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新探索,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反观人文主义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汉族地区乡村人类学研究反观与反思(1877—1980)
构建基于儿童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的探索
通过明代绘画作品反观饮茶环境的艺术设计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投射之“屏幕”与反观之“镜子”——对中国英语教育三十年冷热情绪的思考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