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导向下的课程结构体系的特质分析与建构策略*

2016-06-28 13:32汤洪泉邰杰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核心课程

汤洪泉 邰杰(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导向下的课程结构体系的特质分析与建构策略*

汤洪泉邰杰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文章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评价方法共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并认为“来源于环境设计工程实践,面向环境设计工程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培养环境设计创意产业所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核心课程;专业评价

邰杰(1980-),男,南京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景观艺术理论与设计。

Abstract: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core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the article explains in detail and thinks that "facing and coming from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engineering practice "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design to train creative practice,researching skills,management skills,innovating ability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industry.

Keywords: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the studio system;core courses;professional evaluation

“来源于环境设计工程实践,面向环境设计工程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且本专业亦须积极加入到地方行业企业各相关单位转型性的变革实践之中,更加有力地推动本专业和地方行业企业形成互惠共生的“协作共同体”。另一方面,仍须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即提出“实验室社会化、实验室交叉化”的融合建设思路,可建立摄影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环艺工作室、数码实践工作室、材料设计室、多媒体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若干个工作室,鼓励环境设计的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差异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学习和研究。而且,必须高度重视校内外产学研有机结合,与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企事业单位应建立长期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环艺设计、工程管理实习的渠道,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体现校企互惠互利与共同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大培养目标

面对环境设计专业国际与国内多元化的教育现状,根据环境设计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实践理论与方法持续深化的态势,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眼光,不断追踪环境设计学科与专业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社会与专业实践的发展,建设具有应用型、高水平、有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素养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环境设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学科交叉性极强的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坚持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教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教育目标是未来环境设计师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的统一,高度强调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即三大岗位群的综合塑造选择培养——“室内设计岗位群、施工设计岗位群、景观设计岗位群”。

二、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必须完成的核心课程即必须顺利通过环境设计“工作室制”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要求,同时,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居住空间设计方向、商用空间设计方向、景观规划设计方向、设计效果表现方向、植物绿化设计方向、技术设计表现方向等。其中有些专业方向能够与其他专业相复合,如设计表现方向、结构技术设计方向等。同时,环境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专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完善一套“虚实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富有“创新精神与经典范式并重”的“工作室制”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强化本专业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设、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交流协作体系建设等。同时,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框架基础上对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平衡,重点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与国内许多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有较鲜明的特色。修订完善后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须更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且专业设计课和技能实践课相互联系更紧密,亦尤须增加《专题设计》课程的授课时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约占总学分的50%(图1)。

图1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课程教学体系分布示意

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须更切合所需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须形成一个宽口径的环境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平台。既注重写实造型基础和色彩训练,又注重环境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方法、环境设计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以及对美术史、设计史的全面观照,使得学生具有宽泛而又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实践教学层面应有三大保障,即时间保障--设立实践教学周,每学期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集中实习时间不少于1学期;体系保障——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见习、实习、研习相结合的4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保障——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四年内对学生进行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图2 职业目标导向的培养机制关联图

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评价跟踪

“工作室制”导向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三大岗位群的综合塑造选择培养——“室内设计岗位群、施工设计岗位群、景观设计岗位群”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效果评价,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图2)。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培养目标的效果评价,目的是为了正确判断本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的培养目标效果评价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有效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而“有效度测评”即重点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情况。同时,环境设计专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强调对学生整个学生过程的跟踪与评估,亦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为学生毕业时达成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成培养目标的详细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估的过程效果,证明学生能力达成(表1)。

(一)以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悟为中心

学生评教,校评估中心反馈学生评教结果后,组织对学生评教成绩靠后的教师重点听课和帮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情况,分析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二)以教师的教学问题研析为主导

教师评学,将教师反映的学生中的问题集中归纳分析,研究整改措施,切实改进学风;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小结,对课程教学现状、学风、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总结,肯定优点,找出不足,设计改进措施。

(三)以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为手段

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时掌控教学运行状况,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定期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期末考试答卷、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进行检查并送学校组织的专家评议。校院两级督导了解的情况及时反馈,整改工作及时迅速。

(四)以竞赛拉动专业学习作为路径

校院应鼓励并大力资助学生积极参加校、省、国家级的竞赛活动,通过参加竞赛,巩固了所学知识,激发了求知欲望,培养了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

(五)以行业企业反馈为调整动力源

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征集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了解外部对教学质量的客观评判,摸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期盼,在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予以充分考虑,积极改进教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评价周期须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定期评价时间。理论课程一般采用口试、调研报告、大作业、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测试方法。课外研学一般采用研究计划或设计项目,促使学生自主研学或团队研学,通过报告研讨、总结汇报、交互评估等;专业设计竞赛通过对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的表现进行评估。

四、结束语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项目教学为途径,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必须将环境设计创意人才的职业能力分解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课程模块、各个教学环节,以项目为载体,实践过程为导向,设置“设计调研→设计创意→设计决策→设计管理→设计制作→设计评估”六大步骤的教学流程,且以项目教学为主导途径,遵循“设问→探究→协作→评价”的教学模式,从培养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入手,培养环境设计创意产业所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建立系统化、重复合的课程体系旨在打造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知识、能力递进为原则的课程群,并加强了课程群间的渗透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亦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把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创意推广能力及创意市场转换能力。而且,仍必须加强环境设计心理学、环境设计管理等相关设计应用理论的教学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融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表1 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评价的跟踪表

参考文献

[1]汤洪泉,高志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35).

[2]汤洪泉.浅议传统文化对高等院校现代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0(14).

[3]邰杰,陆韡,曹晋,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介入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创新培养的体系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

[4]邰杰,王岩松,祝小神.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分段培养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推行“工作室制”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51-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专业‘生产性’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5JSJG154);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环境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进阶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江苏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LSSP原理工作室教学机制研究”(JG13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汤洪泉(1962-),男,安徽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理论与创作。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核心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