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管窥浅论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的日本印记

2016-07-02 15:27陈欣鸿常文娇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日本文化周作人

陈欣鸿  常文娇(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知堂管窥浅论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的日本印记

陈欣鸿常文娇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1906年知堂赴日留学,由此开始了他与日本的不解之缘。观其一生,不论是饮食起居亦或思想流变、文学创作,甚而荣辱沉浮都与日本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懂知堂,绕不开的是日本文化的深深烙印。

关键词:周作人;主题内容;审美趣味;日本文化

知堂先生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八十二个春秋给世人留下的是无尽的疑问,而论其思想也极为复杂。先生一生杂览群书,深谙西学,日文、英文、希腊文都是极好的,也翻译过相当作品,可行文间却全无洋人气,冲淡平实、不温不火,学富五车却无传统士大夫迂腐的酸气。论其小品散文,知堂乃中国第一人。

知堂先生的散文虽说全无洋气,而西方浪潮与其的影响还是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来源便是古希腊文化和日本文化。王靖献在《周作人的希腊文化观》曾指出:“希腊文化的各种现象及日本文化的微妙之处是组成他文学框架的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外国因素。”①先生一生迷醉古希腊文化,其希腊观也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然相较希腊文化而言,日本文化对于知堂散文创作的影响要更为直接和强烈,古希腊文化对其的影响只是在材料的使用上,而日本文化却为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美学和哲学参照”,也助其形成了特有的苦雨斋式的文学观。其希腊观究其根本也只是日式的希腊观,毕竟他对于希腊文化的了解也来自日本。王靖献也指出“对周作人来说,古希腊只是一种概念,或在某些场合是一个典故,使他在诗意的想象和理性的分析间摇摆不定。日本,就像他在明治时代后期所经验的那样,以其微妙的、优雅的品质,对这位中国的青年学生充当了希腊文化的解释者的角色。”②

知堂留学日本六年,广泛接触了日本文化与文艺思潮,实际上就他一踏上这片土地开始,他便感受到一股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他甚至称其为“第二故乡”,其实“他是在江户时代以上的日本文化艺术中找到了与本民族文化命运息息相通的另一东方人生活的方式与格调,东方人的艺术审美模式,找到了艺术哲学的第二精神故乡。”③日本文化深刻的影响着他散文创作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审美趣味的熔炼。

一、题材内容的选择

知堂一生笔耕不辍,不论是在意气风发之时或晚景凄凄之刻,他都留下了许多闲适文字。而论其散文,所涉题材亦是广泛——生活枝末、风物人情,无不有着别致的表述。其中关于日本的文字占据了其散文创作不容小觑的一部分,据其出版的文章统计大致有三十余篇,如:

《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1918年4月

《日本的新村》1919年3月

《访日本新村记》1919年7月

《游日本杂感》1919年8月

《日本的诗歌》1921年3月

《日本的川柳诗》1923年5月

《闲话日本文学》1934年9月

《日本管窥》系列1935年

《日本衣食住》1935年6月

《日本杂事诗》1936年3月

《尾久杀人事件》1936年6月

《致武者小路实笃》1940年6月

日本文化润泽了知堂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笔墨也触及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涉及日本历史文化的《日本管窥》系列、《谈日本文化书》系列等。提及日本难免想的是“忠君爱国”意识和武士道精神,关于前者知堂从国与君两方面分析:其一是由于日本两千多年无异族异姓入侵,民众自有优越感,故小林一茶有诗曰:“在我们的国里就是草也开出樱花来呀”;再者民众对天皇有族长式的崇敬,况且“天皇向来只拥有虚位不管事,所以人民对他只有好感情”④;至于后者知堂既赞扬了其中的人情美,“不论对于牡鹿城或筿原的受害者,要不失对于死者的尊敬之意,这是一种人情之美。”⑤亦批驳了今日之精神没落。

有描绘日本风物人情的《日本衣食住》、《日本的人情美》等。知堂总是不厌其烦的对日本的住房、着装、饮食娓娓道来。既细细描摹日式房屋之简洁朴素又不失舒适,又引经据典考察和服缘起,亦曾对日本少肉食的饮食稍加调侃,“中国学生初到日本,吃到日本的饭菜那么清淡,枯槁,没有油水,一定大恨大惊。”⑥一个“大恨大惊”冲淡了初至异域的苦酸。

又有品评日本文学的《日本的诗歌》、《闲话日本文学》等。小泉八云曾说:“诗歌在日本如同空气一样普遍。”在日本的文学绘画甚至饮食日常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诗意的痕迹。在《日本的诗歌》一文中,知堂详尽阐释了日本诗歌的特点。

在《日本的新村》、《新村的精神》里阐述了日本的新村运动;在《尾久杀人事件》里关注了日本的社会现实,而致其日本友人的一些作品亦是极为动人的。甚而在一些并不以日本文化为主题的作品中,字里行间也不经意提之一笔。

日本于知堂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他甚至把日本誉为“小希腊”,而在我看来,日本对先生来说更像是精神寄托之处。毕竟那个年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先进思想皆经由日本而来,可以这样来说,在中国与西欧之间,日本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日本是近代中国的希腊,我想这样的赞美是并不过分的,因而那时的青年虽然恨日本却又是艳羡的。日本的好学是今日中国也难以企及的,即虽从他国取得先进文化却对其改革创新,并非盲目的学。知堂亦说人皆笑日本文化都由中国而来,可唐不取太监、宋不取小脚、明不取八股,实在难能可贵,先生在《日本的衣食住》中表明对日本喜爱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个人的性分,其二可以说是思古之幽情罢。”“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⑦这古昔大概指的就是古希腊。但日本并没有从根本上继承古希腊的风度,始终格局太小,而日本人也是极压抑的,这也是古希腊所没有的。

二、审美趣味的熔炼

日本的美之爱好向来受先生推崇,细细品读知堂文字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对其遣词用句的影响。日本之美之爱好如樱花之素雅大方,虽“平”且“淡”,却别有趣味,这一审美趣味恰好是先生所追求的。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有“浓缩的艺术之花”美称的俳句,其隽永含蓄、余韵无穷。如“群燕低飞处,碎泥落酒杯。”“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极平凡简单的日常却显出别样的趣味。这样的风气在先生的文字里俯仰皆是,先生写文极省俭清淡,不使什么新奇的词句,却往往寥寥几笔便风貌全出,而不经意间意境全现。

最爱先生的《喝茶》,取材平常,亦不抒发什么大喜大悲之情,起句就是信手拈来的“志摩讲‘吃茶’”,仿若和人随意聊天般,后又论及英国人喝红茶加牛奶、糖,配以土司,于他看来英人并不会喝茶,而那样也只能当饭吃,先生喝茶只是清茶,意在鉴赏而非止渴更谈不上果腹,其实全然只喝个意境罢了,这倒和日本所倡导的茶道十分合适。先生写“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般,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⑧读来平平却十分趣味,一股清然的闲适之气顿起。但最爱的莫过于那句“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⑨可是大好,几乎可以说先生亦是中国喝茶第一人了。只因喝茶却不全在于茶,心绪的释放和闲适的氛围方是饮茶的乐趣,先生饮茶,乃是对生活表象的超脱。

继而细细论述喝茶所食之物,豆制品滋味朴素,用于茶食恰到好处,江南茶馆中的一种“干丝”颇有几分趣味。然而知堂并没有对其风味进行过多描述,却写了一个“学生们的习惯”,“干丝”既出并不食用,而是等到再换水,再加麻油的时候方才举箸。“因为一到即罄,次碗继至,不遑应酬,否则麻油三浇,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欢而散,茶意都消了。”⑩文因口起却止于心,颇有几分徘句的味道。纵观全文遣词用句皆平淡无奇,却反倒透出一股极高极雅的境地,写喝茶却全无茶专家故作正经的姿态,只是清雅素淡的信手写去,显示出一股浓浓的日式风情。

日本文化不仅影响了先生散文题材内容的选择,更是融入其创作的内蕴,行文之间无不显露着日式文化清雅素淡的审美趣味。

先生一生博学,迷醉日本文化的古典与雅致。但依个人之见,先生是从日本文化中取得雅致清淡的精神追求,却到底缺乏那份坚持。一生思想漂泊摇摆,后又做了文化汉奸,遭千夫所指,想来也是十分苦闷的。我并不想为先生正名,只能说“只要民族还存在着,大是大非就不会降低成小事小非,更不会降低成无所谓。且不说心甘情愿,另有隐衷也好,委曲求全也罢,事故即应颜,无以辩解。”[11]先生是复杂的,过于抬高或过于贬低都是不可取的。我只好说,西有歌德东有知堂。

注解:

①王靖献.《周作人的希腊观》.孙郁黄乔生.《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C].河南大学出版社:王刘纯,2004年4月:111,

②王靖献.《周作人的希腊观》.孙郁黄乔生.《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C].河南大学出版社:王刘纯,2004年4月:115

③赵京华.《周作人与日本文化》[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4期)

④周作人《日本管窥》.张高明范桥.《周作人散文第三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沈楚瑾,1992,268

⑤周作人《日本管窥之三》.张高明范桥.《周作人散文第三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沈楚瑾,1992,289

⑥周作人《日本衣食住》.张高明范桥.《周作人散文第三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沈楚瑾,1992,278

⑦周作人《日本衣食住》.张高明范桥.《周作人散文第三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沈楚瑾,1992,273

⑧周作人《喝茶》.孙郁《周作人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8

⑨周作人《喝茶》.孙郁《周作人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8

⑩周作人《喝茶》.孙郁《周作人作品新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8

⑪孙郁黄乔生.《回望周作人序言》[C].河南大学出版社:王刘纯,2004 年4月:7

中图分类号:I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2-02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日本文化周作人
周作人之死
不说穿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周作人和他曾经迷恋的女人们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言而当”与“默而当”